數據的未來在於DNA?

2022年11月02日22:08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導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21日刊登題為《數據的未來在於DNA嗎?》的文章,作者是諾韋爾托·加列戈。全文摘編如下:

全世界生成和存儲的數據量是巨大的。兩年前,它等於45澤字節(ZB),1澤字節約為1萬億吉字節(GB)。更糟糕的是,它呈指數級增長:據估計,其將在2025年達到175澤字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生物科學的發展帶來的加速度,遠遠超過當前載體的能力,無論這個載體是數字的還是光學的。

這個問題的(部分)解決方案可能最終並非來自電子學,而是來自生物學。

去年成立的一家法國企業Biomemory——由索邦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以及私人投資者共同推動——已著手開發一種設備,它被稱為永久存儲文檔和電子圖書館內容的“啞容器”。上述數據被認為是“冷數據”,因為它們很少被查閱,但它們會佔用空間並駐留在磁帶上,而磁帶的使用壽命為15到25年。

Biomemory這項創新的基礎是分子,它基於包含全部生物體遺傳指令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其創造者是生物學家斯特凡納·勒邁爾和皮埃爾·克羅澤,他們發明了一種編碼和恢復數據的方法和算法,它根據1959年提出的一項理論工作:計算機科學中的0和1(二進製信息)被轉換為DNA代碼,其中字母A、C、G和T代表作為遺傳物質基礎的核苷酸。

通過這種淺顯的描述,外行人就可以理解勒邁爾的理念:與平均壽命只有短短數年的當前載體(磁帶、硬盤、DVD和固態存儲器)不同,依靠DNA存儲的信息備份或許能“在數萬年時間里”保持完整無缺。一旦被編碼和壓縮,45澤字節的數據將被容納在一克DNA里。

要讀取存儲起來的數據,可以使用由算法激發的定序器,而其隨後的恢復——該技術的創造者們保證——具有100%的保真度。在室溫下,這項技術不消耗電力,這與需要冷卻的數字系統不同:作為對比,現有的數據中心消耗了全球2%的電力。有待解決的問題是,要與商業技術比肩的話,那麼其編碼成本須降低至當前水平的千分之一。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