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 山】組建一個由全球3000名專家組成的“防疫消防隊”。這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全球流行病給出“藥方”。在其今年5月出版的新書《如何預防下一次大流行》中,蓋茨詳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該書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後,吸引了更多讀者的關注。人們不禁好奇,作為IT領域成功人士,蓋茨在書中給出的“防疫驗方”是否科學有效?有沒有可操作性?他的一些觀點也引發了爭議。

書中蓋茨把“防疫消防隊”稱為“全球流行病應對與動員”團隊(GERM),招募人員的技能涵蓋流行病學、遺傳學、藥物和疫苗開發、計算機建模,甚至外交等領域。在世衛組織(WHO)等機構幫助下,這支“消防隊”可以隨時處於人機待命狀態,以便對隨時隨地出現的疫情作出最快速的反應。蓋茨認為GERM每年花費10億美元左右,在沒有疫情發生的間隙,團隊將致力於加強全球抗流行病基礎設施,以檢測、監測和抑製潛在疫情,同時進行必要的培訓和訓練。
蓋茨在書中建議設計和商定快速大規模測試防疫特效藥和疫苗的協議,以便在疫情暴發時很快有特效藥物、疫苗可供大規模使用;他還希望改善疫苗製造和分銷模式,尤其是加強研發常溫疫苗,因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很難大規模推廣主流的低溫疫苗。
蓋茨向來自稱“科技樂觀主義者”,在書中他樂觀預言,憑藉“大數據”等IT技術手段的發展和覆蓋,全球對疫情的預警和感知能力將顯著提升,而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又將使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效率大幅加快,他甚至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技術的突破可能催生一種“一針可應對多種疫情”的新型廣譜疫苗,有助於人類更有效地應對“下一次大流行”。
對於蓋茨的“防疫驗方”,一些人給予積極評價。如《出版商週刊》稱讚蓋茨書中所言是“深思熟慮的探索”和“通俗易懂的科普”,並特別談及其GERM計劃“現實而合理,聽上去可信且可行”。《新科學家》認為蓋茨提出的是“再及時不過的建議”。
但也有許多人指出,蓋茨的“驗方”並不靠譜。著名作家吉姆尖銳地指出,蓋茨“驗方”的最大賣點是政府和“超級跨國部門”的強勢介入,並特別強調“此舉有助於實現公平,消除因貧富差距所造成的防疫不平等”。但倘若將這種“超級干預權”交給政府,則勢必壓製商業部門和科研機構的投入積極性(因為再努力也不賺錢),從而影響防疫效果;倘若將這種特權交給商業性機構,如何能抑製這些機構憑藉特權牟取暴利的本能?
邁阿密大學經濟學家科恩也指出,蓋茨在書中一味“吹噓”慈善事業的能量,但這種“小廣告”缺乏說服力,“慈善事業更多是富豪避稅的工具,從1913年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慈善開始,它從來沒有解決過任何自然或社會瘟疫”。科恩認為,蓋茨有意無意將“借助疫情獲利”視作“不當獲利”,但事實上,只有讓真正開發出疫情應對手段者獲得豐厚商業回報,才能鼓勵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向防疫領域積極投入。
倫敦經濟學家斯蒂瓦諾則指出,真正需要改變的是讓少數人變得越來越富的機制,這才是“防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而作為這一機制的受益者,蓋茨在書中是在故意顧左右而言他。
一些觀察家指出,某些基金會高調參與旨在迅速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提供新冠肺炎疫苗的COVAX計劃,這項計劃得到世衛組織甚至聯合國的支持,但最終效果並不理想,因為誰也無法阻止發達國家囤積大量疫苗。“僅認識到集體利益是什麼顯然不夠,我們必須生活在一個鼓勵集體利益實現的政治經濟體系下才行,而蓋茨的書卻對此避而不談,對自己實踐的此路不通諱莫如深。”
就連推崇這本書的《經濟學人》雜誌的書評也忍不住吐槽稱,蓋茨一年多前剛剛出版了《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如今又跳到另一個領域出版了《如何預防下一次大流行》,所開出的“驗方”如出一轍,“都是強力部門的介入、大數據和技術進步”,也都在一輪熱炒後成為暢銷書,“這種包治百病的驗方真的靈嗎?”
亞馬遜網站上普通讀者的評論則更不客氣,“正能量”的褒評寥寥無幾,不少人直言蓋茨“萬變不離其宗,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另一些人則認為“蓋茨並非公共衛生專家,如此高談闊論兜售防疫‘驗方’不合適”。還有人從技術和社會倫理角度分析其“依賴強力部門和大數據介入防疫”的思路,指出該做法“容易給‘大數據作惡’打開方便之門”,而蓋茨作為微軟事實上的“大當家”,自然難免瓜田李下之嫌。
- 關鍵字
- 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