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導
“廣州提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深圳也提出了建設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旨在打造要素集聚、業態齊備、開放融合的現代化財富管理生態圈,促使財富管理行業規模、創新能力、開放水平、影響力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安永華南區金融服務主管合夥人張秉賢接受南方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財富管理市場開放正在有序擴大。
大灣區的財富管理變化,亦凸顯了中國理財與資管市場創新發展的趨勢。張秉賢認為,目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整體處於上升發展的階段,銀行、公募基金公司、信託、保險、券商、第三方機構等多元化發展格局逐漸完善。此外,從監管、科技、產品以及業務模式等多個角度來看,中國資管市場迎來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資管市場的發展新階段有四大特徵
南方財經:中國的資管市場目前有哪些新的特徵?哪些變化值得關注?
張秉賢:近年來,隨著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的崛起,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資管行業迭代前行。與此同時,金融監管體系日趨完善,資管新規落地實施,為資管業務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多個角度來看,中國資管市場迎來發展的新階段。
首先,監管環境的規範化。監管環境規範化的進程加速,各大機構專業核心能力建設不 斷加強,推動行業整體高效高質發展。從監管角度看,近年來推出多項新規引導行業走向成熟與規範。從行業角度看,資管新規逐步規範產品端投資運作、推進標品投資與統一監管,機構展業逐漸規範化、投資者保護與適當性管理不斷加強。
其次,機構智能化與數字化。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將迎來黃金髮展時期,要抓住這一曆史性機遇,打造新的護城河,行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不容小覷。當前,各機構不斷加大數字化投入,持續錘煉投研能力和金融產品體系建設,紛紛推出一站式資產配置解決方案,提升投資的便捷化。各類金融機構亦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合規風控能力,實現金融科技與業務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此外,產品多樣化。多類型機構共同形成豐富產品體系,銀行理財、基金、保險、信託等,不同風險收益和期限的多元產品滿足不同類型投資人的需求,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互惠互利,跨境理財通則給投資人帶來更多選擇。
最後,業務模式買方化。隨著基金代銷和投顧業務政策的出台,越來越多的機構由贖舊換新的“賣方代銷模式”逐步轉入以客戶為中心的“買方投顧時代”。買方投顧會從客戶角度出發,根據對客戶需求的理解,為其提供最貼近其目標的方案、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這也將成為未來中國財富管理機構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最大程度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機構在構建自己的財富管理生態圈。一些擁有多牌照機構的金融集團開始加深集團內協同,最大程度地挖掘客戶資源潛力。而另一些機構則選擇與其他持牌機構及金融科技公司等一起攜手,尋求在客群、渠道、技術等方面優勢互補,合力推進財富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南方財經:行業的共識是,資管產品體系已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我們怎麼去應對這些變化?
張秉賢:是的。隨著2022年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產品全面淨值化大幕已經拉開,行業生態新格局進一步重塑,各類機構迎來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和產品統一大時代。
創新已經成為推動資管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我們看到,當前,產品體系不斷擴充,銀行養老理財增速加快、信託產品加大FOF/TOF發展、公募 REITs 進一步推進、ESG 投資愈受青睞、另類資產投資的需求與日俱增。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起步時間較晚,但是中國財富規模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產品體系逐步完善,專業服務機構蓬勃發展,相關行業標準監管措施也相繼出台,資管市場蘊藏著持久增長的巨大潛力,發展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多元化財富管理代銷格局逐漸完善
南方財經:從市場來看,各類金融機構在財富管理市場的表現如何,競爭格局如何?
張秉賢:從市場表現來說,我國 2022 年上半年資產管理規模超過人民幣 130 萬億元。按類型來看,居首位的為銀行理財,其規模約人民幣 29 萬億元。其次,公募基金規模約為人民幣 27 萬億元;信託資產、私募基金及保險資管規模大約都在人民幣 20 萬億元左右;券商及子公司規模大約為人民幣8 萬億元。以上這幾類資管機構佔據了主要的資管市場份額。
總體而言,2022 年上半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整體處於上升發展的階段,銀行、公募基金公司、信託、保險、券商、第三方機構等多元化財富管理代銷格局逐漸完善。
南方財經:當前,私人銀行、保險、基金、信託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務公司在爭搶資產管理的市場。從主體來看,不同的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領域如何定位,如何差異化發展?
張秉賢:當前,中國是世界第四大資產管理市場,僅次於美國、盧森堡和愛爾蘭。中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在岸市場,僅次於美國。
最近幾年,我國資產管理市場開始進入多元平衡的黃金髮展期。
從主體來看,市場上的資產管理機構主要有銀行,以及保險、證券、信託、基金、期貨等非銀金融機構。 各類金融機構在依託各自的優勢,如投研能力、理財顧問、渠道、客戶等方面,的確定位有所不同。
諸如零售銀行,提供的財富管理業務主要是針對大眾客戶和大眾富裕客戶提供的存款和銀行理財服務。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要求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快轉型,依靠傳統銀行強大的零售渠道及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向廣大投資者發行以固定收益類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私人銀行,則通常為高淨值人群提供特定金融服務。此類業務更需要定製化,而銀行具有更多的理財顧問,為高淨值人群提供定製化的產品。
基金公司,則依託自身投研經驗以及第三方代銷平台的助推下,發行各類基金產品。基金公司具有更為成熟的投研及風險控製能力,公募基金市場規模得以快速擴張。
在資管新規的去嵌套、去杠杆、去通道和去剛兌的要求下,信託業逐漸回歸財富管理本源。其中,以家族信託為代表的服務信託業務成為信託業加速轉型的新發力點。
保險資管行業,則起源於管理保險資金。保險資管的資金來源通常平均久期較長,要求保險資管公司更善於管理長期資金以及控製風險。在風險管理、精算、稅收以及長期的大類資產配置上,保險資管具有自身行業特色。
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則通過獨立客觀地分析客戶財務狀況和增值需求,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及財富管理服務,主要功能包括代銷、資管、諮詢。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可以融合各類金融機構的產品,根據對自身客戶的瞭解,提供更靈活更豐富的資產配置。不過,我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起步較晚,目前市場占比不高。
外資入局,為資管行業打開更大的增量市場
南方財經:近年來,貝萊德建信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法巴農銀等機構相繼成立。外資入局對推動理財資管賽道升級有何積極意義?
張秉賢:在外資的背景之下,合資理財機構可以引薦海外頂尖資管投研風控與金融科技的建設經驗,以更市場化、更尊重智力資本的模式展業,合資理財公司有望幫助覆蓋更廣闊的投資客群,為資管行業打開更大的增量市場,增加更多元化的投資水平,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的品種,促成良性競爭環境。
中資機構可以借鑒、參考外資機構在經營管理、客戶金融服務、跨境業務等方面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機構本土化產品創新能力,推動中資機構科技化、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豐富市場主體和業務產品,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服務需求。
南方財經: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如何因應大灣區的特徵,積極參與建設大灣區財富管理市場?
張秉賢: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有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區域的實力。
廣州提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深圳也提出了建設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旨在打造要素集聚、業態齊備、開放融合的現代化財富管理生態圈,促使財富管理行業規模、創新能力、開放水平、影響力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灣區財富管理市場開放正在有序擴大。目前,兩地的金融互通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如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將成為促進兩地資金往來的便利工具;又如監管層面,法律法規、稅務等方面都在進行兩地互聯互通的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天然的互聯互通及創新優勢,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在大灣區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業務優勢領域。大灣區財富管理機構對大灣區寄託了未來增長的期望。
金融機構應抓住機遇,在加大投研能力建設、積極佈局創新型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需要繼續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和投資者教育。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郭曉潔 編輯:梁小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