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廣州方艙:入艙患者如何治療?艙內生活什麼樣?

2022年11月18日15:51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伍素文丨廣東報導

  據廣州衛健委的通報數據,11月17日,廣州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55例,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8989例。從這幾天的數據來看,11月15日廣州新增感染者數量破6000例,11月16日破8000例,11月17日則超過了9000例。截至2022年11月17日24時,全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65852例。

  為了應對不斷攀升的病例,一方面,廣州正全力增加隔離資源,對迅速增加的感染者實現盡快轉運。另一方面,多家醫院連續派出多支醫療隊支援定點救治醫院、方艙醫院、管控區,對新冠感染者開展醫療救治和護理工作。

  全省一盤棋,全力增加隔離資源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保森在11月17日的廣州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廣州全面加強資源力量儲備,加快方艙醫院、隔離場所等建設,堅持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推動應急力量儲備盡快投入使用。

  截至11月17日12時,廣州共規劃建設方艙醫院床位和隔離板房床位246407床。其中,方艙床位計劃數114392床,隔離板房床位計劃數132015床。

  方艙床位方面,目前已建成交付39164床,主要包括海珠區琶洲方艙醫院(16720床)、黃埔區生物安全園方艙醫院(1500床)等;在建75228床,主要包括增城區方艙醫院(8300床)、黃埔區方艙醫院(6000床)、天河區方艙醫院(7000床)、花都方艙醫院(2000床)等。

  隔離板房床位方面,已建成交付28235床,主要包括白雲區國際健康驛站(5000床)、番禺南站隔離點(5799床)、黃埔知識城隔離點(5500床)等;在建103780床,包括白雲區沙太路隔離點(6300床)、荔灣區芳村隔離點(10000床)、南沙區萬頃沙隔離點(87480床)。

  此外,緊急統籌白雲、花都、番禺、黃埔、從化、增城6區3814畝用地,規劃建設隔離房4萬間16萬個床位。

  “全市住建系統與規劃、衛健、各區和國有企業等部門聯動,克服一切困難,24小時施工,爭分奪秒,建成一個使用一個,迅速擴容,全力以赴推進方艙醫院和隔離點項目建設,齊心協力堅決打贏抗擊疫情這場硬仗。”王保森在上述發佈會上說。

  “這幾天領導電話不斷,說南沙、白雲都在建,廣州各區都有我們公司的人參與建設。去了方艙工地的同事吃住都在工地,不讓出來,進度非常緊張。”一位國有建築企業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據悉,廣東多地也同時啟動方艙醫院建設。深圳、佛山、東莞至少準備方艙醫院床位1萬張,珠海、江門、中山、惠州和肇慶至少準備5000張,力爭7天內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如7天內均可完成,廣州及周邊8個地市可使用方艙床位近13萬張。

  方艙病人收治情況如何?

  專家:病人通常一週多出院,對輕症患者予以對症治療

  截至目前,廣州市已啟用7家方艙醫院。中山大學附屬一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9家省部屬醫院共2757人支援廣州方艙醫院,共託管約1.6萬張床位。廣州以外的20個地市已組建7500人的普通醫療隊,預計可託管方艙床位3.5萬張。

  作為進駐廣州琶洲方艙醫院的醫務隊伍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自11月9日起,組建了近300人的醫療隊分兩批進駐開展新冠感染者醫療救治和護理工作。

  “方艙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病人集中隔離,進行必要的醫學觀察,如果病情出現了變化,我們將對其及時轉診。”中山一院支援方艙醫院隊長、中山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匡煜坤說。

  11月17日,他向包括《中國經濟週刊》在內的多家媒體介紹,11月10日至12日的三天時間里,中山一院接管的D20方艙已收治1952名患者,95%以上的病人都屬於無症狀感染者以及輕症患者。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大概占了70%左右,剩下20-30%的病人屬於輕症患者。

  匡煜坤介紹,根據新冠治療的指導意見,對輕症患者一般不需要進行相應的抗病毒治療,主要是給予一些對症治療。比如病人發熱,給予必要的退熱藥物,有咳嗽、咳痰症狀的,給予相關藥物舒緩症狀。還有一部分病人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甚至有腎移植後、骨髓移植後的,需要長期服用慢性病的用藥,醫院藥學部會把這部分藥物分發提供給這些病人使用,避免他們在隔離過程中沒有相應藥物的補給和維持。

  從區域設置上,中山一院醫療隊把艙內1900多張床分成了ABCD 4個區,儘可能地男女分區,減少生活上的不便。從收治時間上,儘可能先收治滿一個病區,再去收治第二個病區,“ABCD 4個病區,基本上3天之內就收滿,時間間隔比較密。病人出艙的同時,指揮部會再安排一批病人進來,收治和出艙實際上是滾動進行的”。

  匡煜坤介紹,目前方艙解除集中隔離的標準,是在艙內要居住7天,7天以後要加上兩次間隔大約24小時的核酸陰性,或者說核酸檢測的CT值大於35,也就是不具備傳播性的時候才可以解除隔離。

  “如果按照目前這個出院要求,平均住院日並不只是一週,肯定會有一週多。為了保證這部分病人出去之後不再具備傳播性,醫務人員會把出院的標準按照國家要求去嚴格把控。據我瞭解,目前已經出倉的,平均(住院)時間大概7到10天。”他說。

  艙內生活如何?

  患者:周圍人都有說有笑,夥食還不錯

  戴先生是較早一批進入琶洲方艙醫院的患者之一。今年25歲的他,來廣州工作有好幾年了。

  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核酸結果顯示陽性之後,他發燒頭疼了一天半,隨後在11月5日進入方艙,燒退了,咳嗽了一天,在沒有吃藥的情況下轉陰了,於11月16日出艙。

  經曆了10天的方艙隔離生活,戴先生變得淡定了許多。他回憶道,辦理完入艙手續進去後,被分發了一袋一次性壓縮毛巾和一個桶,還有準備好的床單被套,當時艙內設施配套還比較簡單,到出艙前一天發了牙膏、牙刷、杯子、洗髮露、沐浴露等。

  “我所在方艙區域里都是無症狀,沒有特別嚴重的 周圍人都有說有笑,我平時就在裡面看看手機,走動一下”,他說,“裡面的夥食還不錯,四個菜、一個水果或者一個湯,一日三餐差不多準時發放,自己排隊去領。”

  據瞭解,艙內還會配備專門的兒童餐。匡煜坤介紹:“我們會要求餐飲供給方提供兒童餐,以一些粥食為主,儘量讓小朋友能攝入更多。其次,艙內有些小朋友家人沒有帶夠嬰幼兒用品來,包括奶粉、紙尿布,我們後方的後勤部門、工會也會在24小時之內把這些物品準備齊,給這些病患、病兒帶進去,保障日常生活供給。此外,我們也會提供一些畫筆、兒童讀物等小物件,讓他們更容易適應艙內的生活。”

  如果收到方艙隔離的通知,應做哪些準備?

  匡煜坤建議,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個人用品,比如鞋襪、換洗的衣物、常用的洗漱用品等,這些需要自己配備。如果時間來得及,還可帶些書本、小的娛樂設備進來,以便更加溫馨、順利、安全地度過整個隔離期。最好還能帶上智能手機,有助於後續的管理及出院等安排。對於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可攜帶身份證,醫務人員會跟指揮部進行後續處理。

  回到原住處的戴先生還要繼續7天的居家隔離。他說:“我從隔離地方回來,別人知道我是紅碼隔離回來的,對我都是異樣的眼光,大多數人都本能地避開著走,有時候回頭看到他們瘋狂噴消毒水,我也是苦笑一下罷了。現在我就是對還紅著的健康碼有所顧慮,其他沒什麼在意的。”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