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海迎來初雪,不過這似乎是一場分組可見的雪。

濛濛細雨中,有網友見到了短時飄雪,努力在衣袖上捕捉到一枚小雪花;也有許多人提問“雪在哪呢”“我在假的上海嗎”,還有網友發現“明明就是鹽粒子或者說雪籽,根本就沒雪花”“以為是小冰雹”。
上海市氣象局官方微博表示,霰、冰粒和雪花一起出現在了今早的上海。
同時,一條“東北男子用碗接霰像接大米”的視頻衝上熱搜。在遼寧本溪,近日霰從天降,一男子用碗接霰,很快就裝滿一碗,粒粒潔白圓潤,形似大米。

那麼,霰究竟是什麼?雪、冰粒、霰和冰雹怎麼區分?
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解釋,霰(xiàn)又稱雪丸或軟雹,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後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狀或圓錐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有些地區叫雪子、雪糝等。
針對網友迷惑的雪、冰粒、霰和冰雹區別,上海市氣象局也曾進行科普。
雪、冰粒、霰、冰雹在氣象上都屬於固態降水。冰雹多發生在強對流雲團中,在上海屬於春夏產物,不易在冬季出現。雪也比較容易識別。而冰粒、霰則容易混淆。
霰,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雪子”“雪珠”。它一般生成自混合雲中,為冰晶和過冷水滴的混合體,凍結的冰晶和水滴間有較多的氣泡,因此霰通常為白色不透明球形,直徑在2~5毫米,質地鬆脆,著地後反跳變破碎。

《詩經》小雅中說:如彼雨雪,先集維霰。意思是,下雪前先下霰。
冰粒,通常是由於雪在下降的過程中,遇到溫度稍高的空氣層,部分或全部雪花融化成水滴,又遇冷重新凍結再降至地面。冰粒通常是透明的球狀或不規則近球狀的固態降水,顆粒直徑<5毫米,質硬,著硬地後反彈,有清脆聲,有時著地破碎會只剩冰殼。
冰粒也有個文藝的名字:霙(yīng)。《爾雅新義》中言:雪寒甚則為粒,淺則成華,華謂之霙。
簡言之,霰是白色不透明的、鬆散的,冰粒是透明、硬硬的。

有些“你中有我”的情況,外表透明、內裡潔白,這是霰還是冰粒呢?一般如果在地面沒怎麼融化,鬆鬆散散也不見冰殼,可以認為是“霰”。
霰和冰粒,從本質上來說,在高空都以雪、冰晶或過冷水滴的形式存在,但是在下降過程中遭遇了不同溫度的空氣層,最終以不同的形態降至地面。
據上海市氣象局11月30日近14時消息,受強冷空氣影響,氣溫還在下降,上海的鬆江、金山、青浦和奉賢等地已經降至3℃以下。北風呼呼,雨雪助陣,根據網友反饋,目前,上海金山北部、閔行、青浦都有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