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減少出門、網課、在線等成為日常,我們的生活環境確實出現了很多變化。應對疾病,是人類的普遍經曆,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且二者還相互關聯。
首先,保持良好心態對於超越疾病帶來的困擾可謂很重要。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身心相連。心身醫學是醫學分支學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體健康和疾病之間關係的科學。心理和精神因素對人個體的免疫功能有顯著的影響,人的大腦皮質的功能活動和健康密切相關,免疫活性細胞分泌的某些因子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遞質神經肽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和作用途徑。焦慮、憂鬱等可以影響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從而對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力和對腫瘤細胞的監視能力降低,還可能表現為發熱、感覺遲鈍、乏力、消化不良、精神不能集中等。
實例證明,對於疫情的恐慌、焦慮心理,會對個體防護力和整體的防控帶來壓力。《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在二十世紀的變遷》一書指出,20世紀早期,肺結核是中國流行最廣也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當時的中國人提到這個疾病時,都會談虎色變,相信“十癆九死”的說法。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肺結核死亡率比歐洲、北美和亞洲其他國家都要高得多。如今肺結核早已成為醫學攻克的對象。在人口大國,建立一個把科學發展惠及廣大人口的防控體系,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其次,在環境中的應對方式很重要。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困擾我的並非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對它們的看法”。看法決定想法,想法決定身心靈能量高低,能量高低決定存在狀態。在心理學上,意義治療學,也稱為維也納第三學派,其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嚴苛的困境中,一直規劃著浩劫過去以後自己將要公開演講的內容,而過往的經曆都轉化成了幫助他人克服心理和勝利困境的寶貴信息,看到了別人無法看到的可能。積極的思考模式讓他保持充足的精神與鬥志,身體也因此擁有生機與活力。
疫情之下,我們依然擁有自己選擇應對方式的能力。我們會感受到鄰里相助的可貴,增加與家人親密相處溝通的機會,也體驗到了見面相聚的珍貴,也能感受到家中的植物、動物對我們的陪伴。多幫助他人、利他行為能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意義感,在暫時的困難中,體會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我們還可以開發幾個不受環境影響的愛好,如深入閱讀、聆聽音樂、認真烹調、運動習慣,沉浸專注狀態可以減緩人的焦慮緊張。保持飲食睡眠規律也是一個要點,“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人的焦慮源於對未知的不確定,而我們的未來其實取決於當下的思想和行動。如果我們能因此而更加明晰人生的意義,並為之而努力,則可大幅度減少對未來的擔憂困擾。
最後,腦科學也告訴我們,經營好情緒,是一件自我防護衣。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可以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還能調節內臟活動,情緒激起的浪花會形成長期記憶儲存。情緒留痕,因此不佳的情緒其成本可謂高昂。經營好自己的情緒,也是為自己負責的重要一環。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踰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擁有自主選擇權,願你我共同守護。
(作者係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
李婷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11月3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