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迪士尼影業出品,20世紀影業、美國光影風暴娛樂公司聯合製作的史詩巨製《阿凡達:水之道》將於12月16日在內地以Cinity 3D,IMAX 3D,Dolby 3D,中國巨幕3D和普通3D全版本上映。《阿凡達:水之道》12月9日舉行了線上新聞發佈會,該片電影導演詹姆斯·金馬倫與製片人喬恩·蘭多以“雲見面”的方式回答新京報等多家媒體提問,細心而又生動地回答了影片主旨、表演與特效等多角度問題。
正如“技術狂人”金馬倫所言,《阿凡達》自2009年上映以來就在引領電影技術的革新,而《阿凡達:水之道》將繼續挑戰大銀幕藝術的極限,運用3D技術呈現前所未見的沉浸式觀影體驗。在呈現全面升級的視覺特效、精心打磨的劇情、更多奇妙生物與美景的同時,也表達了人與家庭、人與自然和人與科技辯證平衡共存的人文主題。最後,金馬倫用一句話推薦《阿凡達:水之道》:“我想說:大家會為了這部電影的美和冒險元素走進影院,再因為影片的情感和力量哭著走出影院。”
片名《水之道》由來,“我太愛待在水下了”
問:第二部《阿凡達》的名字是《阿凡達:水之道》,你為什麼選擇了水這個主題?這與你多年來對於海洋的興趣和探索,有什麼關聯嗎?
金馬倫: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心裡應該已經有答案了吧(笑),因為他/她知道我是一個探險家,而且一直在從事海洋保護。我拍過很多和海洋有關的紀錄片。我們拍攝的國家地理紀錄片《鯨魚的秘密》最近剛獲得艾美獎(2021年第73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紀錄/非虛構劇集)。在世界各地,我一共進行了8次深海潛水探險。成年以後,我也一直是水肺潛水愛好者,在水下已經度過了數千個小時。影片是我的一封情書。
我熱愛水下世界,熱愛海洋,熱愛迷人的海洋動物,熱愛美麗的珊瑚礁和海藻森林。我太愛待在水下了。對我來說,拍攝《阿凡達:水之道》結合了我人生的兩大摯愛:用畫面講故事的電影,還有海洋。一切就這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其實現在回看,發現我先拍了熱帶雨林,然後才來拍大海,我也覺得很意外(笑)。如果一切重來,我肯定會先拍海洋。
影片叫“水之道”,而我們必須攻克水的拍攝之道。同樣令我非常自豪的是,我們攻克了非人類角色的面部表演捕捉。這些角色和我們有相似之處,但不是人類。這個效果不是通過化妝實現的,而是CG生成的角色。我們希望角色的效果100%真實,同時100%傳達演員表達的情緒。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片中有大量海洋中的鏡頭。
蘭道:為了激發演員們的最佳狀態,我們帶他們去了夏威夷綵排。和拍第一部時一樣,我們去了雨林,而且這次還去了大海。我們在島礁浮潛、練習憋氣,還有一次特殊經曆,或許是地球上最接近潘多拉星球的體驗。我們一起去夜潛,下潛了30英呎,坐在黑暗的海里,這時,地球上最像潘多拉生物的蝠鱝突然從幽黑處成群浮現,在演員們的身旁遊來遊去……
金馬倫:沒錯,我們還和蝠鱝互動了。克利夫·柯蒂斯在影片中扮演島礁族的首領,特諾瓦里。柯蒂斯的胸口有一個蝠鱝的刺青,蝠鱝對他有獨特的意義。突然間,他和蝠鱝們彷彿建立了某種靈性的關係,美麗的蝠鱝就在他的身旁遊弋,觸手可及。我們希望演員們在拍攝前先去想像自己身處另一個星球,對他們來說這並不容易,因為進組前大部分人都沒有潛過水。我們訓練他們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教他們如何接納海洋,找到在水下的自如狀態。之後我們才回到攝影棚開始拍攝。

金馬倫在《阿凡達:水之道》拍攝現場。
問:我們很好奇,對於兩位來說,是否有將海洋探險或與海洋相關的體驗融入這部電影?或者在這部電影中有沒有哪一刻是來源於你的個人感受或記憶的?
金馬倫:很多內容都是。我之前也提到,我花了數千個小時在海里潛水。我見過很多驚豔的景緻。我曾多次參與科考,瞭解了不同物種間的關聯和共生關係,以及他們的生存策略,比如生物發光現象。有的動物會通過發光來避免被捕獵,或是用於覓食、求偶等目的。我們把這些知識也融入了影片中。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不僅是我寫給大海的情書,也是我身為父親講述的關於親情的個人故事。我們都有過十來歲的經曆,對吧?每個人都年輕過,我們都知道這個時期有什麼樣的感受。青春不一定是美好的,我們在探索自己是誰、和世界有什麼關係時,會感受到很多不確定性和焦慮感。而如今作為五個孩子的父親,我又有了另外一個視角。我最小的孩子今年16歲了,其他的孩子都經曆過了青春期和年少的煩惱。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親情成為影片的主題之一。
編劇時,當我寫傑克和奈蒂莉的故事時,我就是他們。當我寫洛阿克、奈特亞和琪莉的故事時,我也是他們。劇作中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幸運的是,我們的演員們都已為人父母。佐伊有三個兒子,薩姆有三個兒子,史蒂芬·朗有好幾個孩子,西格妮有一個女兒。所以他們一開始就領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而且他們都很喜歡——很好的主題,新故事的講法也很動人。
問:兩位最喜歡的角色是誰?
金馬倫:我愛每一個角色,就像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我有五個孩子。我愛每一個角色,當演員們把他們演活了以後,我就更愛了。我也愛劇本里的角色,但這有點自我感動,是吧?到了某個時候,我就可以放手了,琪莉已經不再屬於我一個人了。琪莉屬於西格妮,她是西格妮的作品。傑克屬於薩姆。
呼籲理解自然,尋求更平衡的生存方式
問:很多人很好奇,科幻作品中的外星文明往往是邪惡或者危險的,但《阿凡達》系列中卻不然。兩位創作《阿凡達》系列時,背後主要的思考和理念是什麼?
金馬倫:我很高興媒體朋友注意到了樂觀的一面。《阿凡達》的故事其實既悲觀又樂觀。影片中的地球人搾取資源,打壓原住民,做了很多壞事。但如果你退一步再看,你會發現《阿凡達》其實在說:我們也是納威人。電影里其實不是在講真的外星人,講的是我們自己。這是一個由人類講述、由人類演繹的故事,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對吧?
影片里的地球人代表我們陰暗的一面,貪婪、破壞環境,等等。納威人代表我們善良的一面,代表我們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或是懷念的自己曾經的樣子。納威人讓我們想起自己小時候,和自然、和他人有強烈的連接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納威人是我們的願景。我們想要變得更像納威人,不要變成地球的貪婪逐利者,殘忍地破壞環境。影片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它關乎人性的本質,反思社會價值觀的撕裂。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納威人正在與海洋生物溝通。
它也是一個呼籲。它呼籲我們清醒過來,去尋求平衡,去找到一種科技化的生活方式,發揮科學和技術最大的益處,去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抗擊疾病、消滅貧窮等,與此同時,重新去親近自然,努力找到一種更平衡的生存方式。
蘭道:我覺得金馬倫在電影里寫的一句台詞可以很好地概括:“我看見你(I see you)”。去真正地看見他人,不僅看見他們的外表,更要看到他們的本質,接納他們的真實。在《阿凡達:水之道》中,我們將結識納威文化中的另一族群:島礁族。他們的外貌和奧馬蒂卡亞人不一樣。兩群不同的人要學著接納彼此。薩利一家來到島礁部落時,像是離了水的魚(字面意義和修辭意義上都是)。他們得學著適應,學著讓自己被接受,而且是作為真實的自己被接受。
拍片以演員為中心:動畫師沒有“優化”
問: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幕後小故事可以與大家分享?
金馬倫: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每天我們都儘可能地讓片場充滿樂趣。雖然排片進度帶來很大的壓力,每時每刻大家都在拚命工作,但劇組有一種輕快的氛圍。製片工作持續了5年,團隊密切合作,前6個月和編劇合作,然後再是演員——在拍攝前期,大部分演員都參與了表演動作捕捉,包括西格妮、薩姆、佐伊,和所有有CG角色的演員,一共花了18個月拍完。然後我們開始拍攝真人表演,包括扮演“蜘蛛”的傑克·尚皮永,還有布倫丹·考威爾,他演了一個圖鯤捕捉部隊的艦長。
演員們給了我們很多肯定。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尊重,因為我們建立了信任的紐帶。開機前我們會說:接下來請大家好好發揮,忠於自己的感受和判斷,不要為了表演動作捕捉去刻意誇大自己的表演。什麼刻意的改變都不必要。只要給出最真實、最誠懇的表演就行。
後期製作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所以演員只能信任我們最終會拿出令人滿意的成片。他們都很喜歡自己的角色,相信角色做出的決定,也相信製片過程里會保留他們最真實的演繹。我們沒有對錶演做出任何修改。動畫師沒有做出任何調整和“優化”。我們讓動畫師通過海洋生物來發揮創造力:掠波翼龍、伊魯、圖鯤,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生物。但我們希望演員的表演不受他人“創造力”的干預,盡最大可能保留他們原汁原味的演技。

金馬倫與飾演傑克的演員薩姆·沃辛頓在片場溝通表演細節。
在荷李活——可能全世界都有,中國也有——有的演員會認為我們想讓演員下崗。其實正相反。我們的拍片流程是以演員為中心的,我作為導演要直接和演員合作,不受燈光、運鏡之類的影響,也不存在說太陽快落山了,我們要趕緊把該拍的鏡頭都拍完。這些干擾因素都不存在了。作為一個自己編劇的導演,人物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最高興的就是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可以全神貫注地聚焦人物本身,專注他們的台詞、肢體、情緒、感受,一一打磨。一旦這項內容完成了,我就知道影片成了。之後的所有工作,無論要花多久才能做到完美,我都知道已經穩了。第三部就處在這樣的階段,拍攝已經完成了!演員們貢獻了完美的表演,無可挑剔。第三部現在正在後期製作的階段。
蘭道:這套流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演員們可以做到平時做不到的事情。
金馬倫:沒錯,西格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西格妮扮演了一個15歲的女孩琪莉。在開機時,她本人應該是69歲,對吧?所以角色年齡還不到她實際生理年齡的1/4。她把這個角色演得相當動人。很多人都說琪莉是他們在這部電影里最喜歡的角色。你知道,我從不選最喜歡的角色,但我超愛她在這部影片里的表演,所有人都被深深打動了。技術的力量展示得淋漓盡致。我認為這隻是一個起點,未來技術還能幫助我們實現更多。
3D並不落伍,中國放映技術達世界級水準
問:首部《阿凡達》開啟了3D電影的新時代。兩位對這些年來3D電影的發展有何看法?什麼樣的電影才真正需要3D觀看體驗?
金馬倫:我覺得用長焦鏡頭拍攝、剪得很快的3D電影都很糟糕。我認為3D要審慎地使用。每個鏡頭留出充裕的時間,焦距更短、更廣角,讓觀眾可以四處觀察,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觀眾要透過屏幕看到一整個世界。對吧?
我們希望有更多這樣的3D電影。此外,每個電影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要找到自己的風格與3D最佳的結合方式。另外要知道作品是為大銀幕拍攝的。我可以用大衛·里恩(英國著名的電影導演、製片人和剪輯師,執導過《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等史詩影片)式的鏡頭,畫面大氣磅礴,人物只占很小的比重。也有的時候要上大特寫,觀眾看得清演員皮膚上的每一個毛孔和瞳孔虹膜上的每一個細節,這也很酷。我認為3D應該是增加價值,而不是削弱價值。
很多人覺得3D已經是過去式了,他們忘了一件事:當《阿凡達》上映時,全球總共約6000塊3D屏幕,其中2500-3000塊在中國。現在,中國有6萬多塊3D屏幕,全世界有超過12萬塊。和當年早已不是同一個數量級。可以說3D的普及程度空前。人們對3D的興趣有所降低,但遠沒有消亡。《阿凡達》重映時,97%的票房收入都來自3D版。我認為人們把3D和特定類型的電影掛鉤,可能是視覺衝擊力更強的,或是帶觀眾前往另一個時空的電影。可以是曆史片,也可以是《阿凡達》這樣未來主義電影。我想人們依然願意踏上那樣的旅程,依然想在電影院里感受那種獨特的體驗。
3D電視的效果不好,這應該是普遍共識了。看電視時,無論看的是電影還是電視節目,觀眾和內容的關係都完全不一樣。在電影院里,在更有儀式感、更獨特的體驗中,3D可以很精彩。話雖如此,我還是要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喜歡3D的人,沒關係,還是可以去電影院,去看《阿凡達:水之道》或者任何一部你喜歡的電影,任何你想要擁有獨特體驗的電影。大屏幕還在,公共體驗還在。我們都覺得2D版的《阿凡達:水之道》美輪美奐。我花了很多時間來確保最佳的2D呈現。所以並不是說“我不喜歡3D,所以這部電影我不看”。3D的占比其實很小。電影本身,包括演員的表演、場景、視效、攝影、動物等,才是更重要的部分,占到98%。

金馬倫與製片人蘭道以“雲見面”的方式回答媒體提問。
蘭道:得益於先進的放映技術,如今我們可以在電影院呈現更高水準的畫質。感謝CINITY這樣的公司。我去參加歐洲電影博覽會(CineEurope),首次披露《阿凡達:水之道》片段時,就選擇了使用CINITY放映。
金馬倫:CINITY是中國研發的激光投影技術,世界級水準。我們希望CINITY放映系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因為它的放映效果非常優秀。
蘭道:所以,如果大家打算去看《阿凡達:水之道》,請選擇CINITY、杜比、激光IMAX。我們很感謝CINITY這樣的公司不斷推動技術發展,讓我們能把精心打磨的作品用最佳品質呈現給觀眾。
問:能否用一句話向中國觀眾推薦《阿凡達:水之道》?
蘭道:我要說的是:如果要選一部必須走進影院用大銀幕觀看的電影,那一定是《阿凡達:水之道》。
金馬倫:我想說:大家會為了這部電影的美和冒險元素走進影院,再因為影片的情感和力量哭著走出影院。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