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文/朱筱)今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兩國關繫在經貿、人文、綠色轉型等領域向深層次發展,多地不斷深化對德合作、加強交流互鑒、促進友好互融。位於江蘇蘇州的太倉緊鄰上海,製造業實力強勁,依託其區位優勢和開放的營商環境,太倉深耕對德合作近30年,目前已聚集了463家德企,與德國的合作從經貿領域不斷拓展到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領域。
“從小小辦事處變成大工廠”
克恩-里伯斯是一家擁有百年曆史的家族企業,於1888年在德國巴符州的黑森林地區成立,專營用於各領域的高科技彈簧、精衝及衝壓件、卡環及紡織元件的銷售。1993年,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落地太倉的德企。
據克恩-里伯斯中國業務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區代表範西蒙介紹,公司剛落戶太倉時,租來生產安全帶彈簧的廠房不過400平方米,員工只有6名。經過幾十年發展,公司現已擁有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和千餘名員工,並相繼在國內成立了6家分支機構。公司生產的安全帶彈簧曾一度占中國市場份額的70%。
“太倉對包括德企在內的外資企業十分支持,與我們企業的溝通也很順暢,可以說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中國市場潛力很大,在此背景下,太倉出台的惠企政策和不斷完善的產業鏈正助力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範西蒙說。
“源自民間、自下而上”是太倉獨特的對德合作模式。上世紀90年代,太倉撤縣建市後承接了許多上海向外轉移的產業,並與上海在產業、科研、交通等領域合作,吸引了一批德企來此聚集。在此後的發展中,太倉夯實製造業根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德企發展需求提供專業服務,搭建多元化對德合作載體。許多德企在此慢慢擴大規模,數據顯示,早期落戶的德資企業90%以上完成了增資擴產。
“巨浪自落戶中國以來,從一個小小的辦事處,變成了一個小工廠,再變成一個大工廠,在太倉政府的幫助下獲得了長足發展。10年來,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量增長了4倍。”巨浪凱龍機床(太倉)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威利·瑞斯特說,“這裏有很多本土高端供應商為我們的機床提供零件。由於配套供應商距離很近,我們可以非常緊密順暢地開展合作。”
經過近30年發展,太倉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對德合作體系。目前,太倉德資企業已形成高端裝備製造、汽車核心零部件等主導產業,總數突破460家,總投資近60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今年,博澤驅動全國結算中心、聯合汽車電子二期、舍弗勒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德資項目持續加碼太倉,中德經貿合作在此不斷提質升級。

德式“雙元製”教育結出碩果
本月,太倉高新區與德國巴符州萊茵內卡大區共同主辦了第二屆“太倉杯”中德高端製造工匠技能挑戰賽。比賽共設置切削機械工、工業機械工、模具機械工、機電一體化工、工業機器人5個競賽項目,吸引了來自中德兩國的職校學生、“雙元製”學徒以及企業員工等百名參賽選手。
今年29歲的朱運轉來自海瑞恩精密技術(太倉)有限公司,在此次比賽中,他和同事配合默契,獲得了模具機械項目一等獎。朱運轉說,比賽要求每組選手在四小時內完成複雜的模具製作,十分考驗耐力和速度。“得益於在‘雙元製’培訓時打下的基礎,我們整體完成得不錯。”
朱運轉提到的“雙元製”教育在德國曆史悠久、發展成熟,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頗具影響力。所謂“雙元製”教育,“一元”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指培訓企業。“在太倉,選擇‘雙元製’教育的學生一般是前三年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後兩年在企業做‘學徒’,並考取德國企業認可的AHK職業資格認證。畢業時通過輪崗和雙向選擇,進入之前受訓企業或其他同類企業工作。”朱運轉說。
德國企業多為技術密集型企業,先進的設備和生產工藝對應用型人才有特殊需求。克恩-里伯斯在太倉起步時,需要能快速上手的模具工,便牽頭將德國的“雙元製”職業教育引入太倉。在多方推動下,太倉於2001年率先開展“雙元製”本土化實踐,與企業、學校等共建國內首個與德國職業教育同步的專業工人培訓中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德企落戶太倉,很多公司紛紛借鑒克恩-里伯斯的做法,在太倉設立培訓中心儲備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經過多年的發展,太倉已建立了長三角規模最大的中德“雙元製”培訓中心,構建了中專、大專、本科等多層次有序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累計培養上萬名專業技術人才。不少德資企業負責人到太倉考察時表示,相較於各地給出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太倉這批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更為難得,他們讓德企在太倉投資設廠有了底氣。

打造德國人的“第二故鄉”
德國女生馬莉珂是太倉德國中心的總經理,也是一位太倉“新市民”。平日裡,她為需要在太倉設立部門的跨國公司提供辦公場所租賃和服務,向德國企業負責人介紹太倉的產業政策,並設立培訓課程,幫助德國人更快適應在太倉的工作。
“我剛來太倉時,這邊就已經有了成熟的德國環境,有著多元的文化交流環境。”馬莉珂說,太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對德企的服務也在不斷升級。她所工作的太倉德國中心被稱為設在中國的“德國之家”,可為兩國企業進入對方市場提供專業調研、市場諮詢、金融服務、文秘翻譯等“一站式”服務。
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歐商投資企業協會主席張臻偉認為,太倉的營商環境和德國比較契合,太倉人不急不躁的性格特點和德國人也很相似,這樣的環境讓入駐太倉的德企能夠平穩持久地發展。“太倉是在細水長流中,與德企慢慢建立信任,讓德國人喜歡上太倉。”
太倉和德國的交流合作,從產業起步,延伸至文化、體育、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如今的太倉,既有德國酒吧、麵包房,也有中德友好幼兒園、拜仁慕尼黑太倉足球學校。
眼下,在太倉的德國人超千人,不少德國友人將太倉視為“第二故鄉”。威利·瑞斯特說,他喜歡參加太倉舉辦的啤酒節,在享受德國啤酒和音樂的同時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在交流中增進友誼、共享經驗,有時還會帶來上下遊企業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