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官手記:對於新冠,不用談之色變,但也別放鬆警惕
是的,每天滿北京跑的城市體驗官“陽”了。
12月12日夜裡,我開始感覺身上很不舒服,淩晨一兩點,腦袋里更是呈現出一種放射狀的疼痛感,輾轉反側間把妻子也吵醒了,她一摸發現我額頭滾燙,我發燒了。
挨到天濛濛亮,我起身下床,拿出此前儲備的抗原試劑盒,按照規定操作完成采樣並將溶液滴到試劑條上,隨後看到液體迅速漫開。不過,它並沒有像之前那樣直奔代表著“安全”“陰性”的標記C處前進,而是在標記T處停留了許久,並顯現出一道明顯的紫紅色橫線,這也就意味著我感染了。
回想幾天前,妻子自測抗原陽性後也經曆了幾天難受的發燒、咳嗽,而我只有點流鼻涕,當時還默默幻想著自己興許能躲過去。果然,病毒的威力不容小覷。
過了一會兒,我才想起要量個體溫。5分鍾後,體溫計上的讀數讓自己都嚇了一跳——39.5℃。頭似乎也更疼了,雖然身上覺得有些燙,但自己彷彿已經對外界的冷熱喪失了感知,衛衣外面套了件薄棉衣,愣是一點汗也沒捂出來。
確定感染且已出現症狀後,我立即開展了“自我治療”行動。服下兩粒退燒藥,再燒上一壺開水泡腳,不一會兒,在藥物和熱水的雙重作用下,額頭、鼻尖紛紛冒出了汗,難受的感覺也有明顯緩解。難怪以前老人們總說,“有錢吃藥,沒有泡腳”,看來確有一定的道理。恢復些後,我趕快吃了早飯,畢竟後面還有好幾天的“抗疫”持久戰,補充能量要緊。
這是我與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冠病毒”正面交鋒的第一個早晨。
後面幾天,跟許多人經曆的類似,反反複複的發燒,關節和腰背痠痛,用我妻子的話說,“好像半夜被人打了一頓似的”。好不容易發燒症狀稍有緩解,繼而又迎來了咳嗽與咽喉乾澀、疼痛,傳說中的“小刀拉嗓子”估計也不遠了。
生病期間,每天的生活倒也規律,基本上都是早上7點半左右起床。當然這並不是我多麼自律,實在是一宿要喝很多水,憋得難受。另外,我每逢生病,睡眠就會變少,實在是沒有躺在床上多眯會兒的福氣。
既然已經起床,總得幹點什麼。我覺得,即便是自己“陽”了,身體狀態有些“萎靡”,但精神上不能“不振”。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天除了照例刷刷新聞、關注疫情動態、看兩本閑書外,還要抽空收拾下屋子、消消毒,再陪家裡的貓玩上一會兒。
最近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陽”了的抗原試劑條。大家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從羞於啟齒到泰然處之,換一種角度來理解這種行為,其實我們在“曬”的同時,也是在分享樂觀。
不過,在這樣日漸輕鬆的氛圍中,一些人卻似乎產生了對新冠病毒過於輕視的態度。他們說,現在“陽”了的感覺就跟重感冒、流感差不多,感染了也沒事,網絡上甚至還有一些諸如“晚得不如早得”“早得晚得,早晚要得”的觀點。
但我總覺得,這些說法不太靠譜,特別是自己作為患者感受到了病毒的威力後,更加深了這一看法。我作為一個年輕人,尚且要撐過如此難受的幾天,那對於老人、小孩、孕婦等群體來說,感染後所要經曆的痛苦想必遠超過我。所以,對於新冠病毒,我們不用談之色變,但也不能放鬆警惕,要積極主動做好防護,這才是真正樂觀且負責任的防疫態度。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好一壞”兩個消息。壞消息是,拍完視頻我咳嗽得更厲害了,而好消息是,我馬上就要咳出腹肌了。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景如月
編輯 劉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