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資本未來10年看好哪些賽道? 國科嘉和王戈給出10個答案!

2022年12月16日12:12

  新浪科技訊 12月16日上午消息,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2科技風雲榜”線上年度盛典今日開幕。國科嘉和董事長、管理合夥人王戈在發言中表示,產業鏈下一步發展最核心的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這是進入新時代我們國家安全與發展統籌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下一代通信、機器人、無人機、光伏,整體而言坦率來講,我們跟美國還有相當的差距。”王戈認為,大國博弈整體在科技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非常激烈的,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創新領域中的作用,厚植中國式現代科技發展,資本市場重任在肩。

  他認為,特別是搞科技的私募股權投資,怎麼做好這個抓手,當好整個的探路者、先行者、鋪路石、變壓器、催化劑,這也要不斷去嚐試和探索。“現在在科創板上市的85%以上都有科技類私募股權基金在前期,從最早到最後整個綜合性的支援,這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

  王戈表示,技術資本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動力引擎。“國家科技投入很多年,中央財政有大量投入,基礎研究階段成就了專利、各種研究的成果,是基礎性的技術原創策源地。要到產品化階段、市場增長階段,整體來講要過整個應用研發的中試,要把實驗室的東西變成商品,這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需要經過一個‘死亡之穀’,這部分要技術資本發揮重要的作用,整個創新體系就撐起來了。”

  他指出,技術資本的特點是以技術資源的彙集整合能力見長,它的投資邏輯都是以技術化的趨勢和產業理解力瞭解技術過程的整個痛點和週期,需要參與公司技術發展的經驗積累,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技術賦能體系和投後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王戈也談到了國科嘉和看好的未來細分跑道,包括半導體產業、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字化、軍工、商業航天、能源安全、雙碳、創新藥、醫療器械與耗材等。

  下為演講實錄:

  《以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發展格局》

  各位嘉賓好,非常高興今天來參加線上的活動,也非常榮幸參加新浪財經科技風雲榜2022年新浪科技大會。

  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國科嘉和基金的主管合夥人王戈,國科嘉和基金已經成立12年了,是背靠中國科學院,是一隻純硬科技基金,在過去的十多年裡頭,我們大概管理11只基金,規模在700億人民幣,主要我們大概有70%是電子信息領域,包括半導體,包括通訊、先進製造、軟件、雲計算等等,還有30%是生物科學領域,這裡頭包括生物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等,非常高興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跟大家去彙報和分享國科嘉和的視角。

  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以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新格局》。

  今天我跟大家的分享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展望一下中國經濟下一程。

  第二部分,從二十大要義看新發展格局。

  第三部分,特別從技術資本來看中國邁向科技強國和產業戰略機遇。

  中國的整個下一程,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第四次科技浪潮是以典型的人工智能和雲計算、大數據作為代表的,第四輪科技也是大國之間較量。大家知道這一輪整體我們目前面臨的是中國和美國,其實是G2,美國大概占現在全球25%的GDP,中國緊隨其後,大概在整體1/5的樣子,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接近了一半全球的GDP總量。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科技發展這塊的投入還是巨大的,也可以從宏觀上來看,研發整個全球產出和GDP的增長往往是同步的提升和同步的蕭條。總而言之,每一輪經濟的蕭條,最終爬出這些低穀,在人類過去的三四百年,“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最後也都是通過科技創新形成了生產力,最後拉動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一個基本的要義。

  同樣,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不斷地加大對研發進一步的投入,促進了我們向前發展。最新的統計,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發佈,中國是目前前30位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排名第11位。所以,過去改革開放40年,我們積累了很多這樣的基礎,更多的是在過去的這些年,特別是在最近的這十年,我們也積累了很多科技的實力,逐步地由跟跑到並跑,逐步到領跑。

  2022年全球最大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最大的國際事件,一個是全球的疫情,另外一個是俄烏戰爭。我們通過數據來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儘管這一年有這麼多危機去疊加,而推動全球範圍的整個科技的進一步的發展,在過去的三年,在這次開會的時候,包括北京現在新的“十條”,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一下子進一步放開,恢復整個正常的經濟生產、生活。我們過去的健康碼、健康寶甚至我們出差經常調侃一下“我們還要養碼”,讓它一直保持綠色,這個實際上就是大數據的一個典型的應用。同樣可以看到俄烏戰爭也有很多新的形勢,甚至整個完全是信息化的戰爭和純數字化的戰爭,是一個新的戰爭的形式,這一切都可以看到整個大的發展。

  (PPT)中國經濟40年高速發展史,看到四輪經濟週期的驅動因素。1978年到1984年,大家可以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這裡頭從1978年到1984年,整個GDP增速在1984年的時候最高達到超過15%,隨後下滑。到1990年、1992年,小平同誌南巡,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整體地轉軌,形成了新的進城熱潮,這是第二輪。19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1999年到低穀,然後繼續開始攀升,2000年我們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加入了WTO。中國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經濟有了中國,給了中國新動能。應該說中國經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從那以後開始繼續拉動。到了2012年以後,我們告別了雙位數的增長,進入到新常態。2019年到2021年,由於疫情影響,我們築底,一直到現在,後續的整個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即將召開,政治局關於經濟工作已經都開過會了,基本上國內國際雙循環,整體來講把經濟搞上去。

  看了這四大輪,核心是什麼?核心還是後續要看未來十年是科技的拉動。最新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穩字當頭,兜底民生,五大目標重啟”,這也是一個基本情況。所以,明年五大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等等,時間問題不展開了。

  產業鏈下一步的發展最核心的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這是目前來講進入新時代,是我們國家安全與發展統籌的需求。我分享的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前沿科技領域領先企業的國別分佈,藍色的是美國,黃色的是中國。但是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下一代通信、機器人、無人機、光伏,整體而言坦率來講我們跟美國還是有一個相當的差距。

  因此,大國博弈,現在美國也不得不限制我們現在整個技術的領先速度,不能改變大的趨勢,但是在很多具體操作上,中方被美國實體制裁的清單,圖表上看得非常清楚,從1997年到現在我們有一個統計,克林頓政府時期、布殊政府時期、奧巴馬第一任第二任到特朗普,現在已經大幾百項了,可以看到大國博弈整體在科技上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還是非常激烈的。

  二,從二十大要義看新發展格局

  剛剛過去的二十大,大家都在寫二十大的領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在二十大文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長期模式的實踐結果。習總書記也說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有我們自己的特色,但關鍵是怎麼成為科技創新的體系。

  圍繞我們的硬科技,圍繞著今天新浪的主論壇,我們今天圍繞的還是硬科技的話題,這個話題是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標準的特色,我們從科技的角度理解,特別是我們作為中科院背景的純技術資本,我們是怎麼關注這個事情?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特點:

  1、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科技的角度我們理解就是糧食安全、農業科技、數字治理、智能社會。

  2、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精準扶貧、新型工業化、製造槍國、核心技術突破。

  3、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平衡的現代化。現代物流、消費轉型升級、新能源、信息傳播。

  4、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發展、能源結構、精準治汙、生態科技。

  5、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科技強軍、軍民融合、國防工業、科技外交(“一帶一路”)等等等等。這是未來大的發展方向,我們科技要做什麼,裡面有投資的機遇。

  因此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創新領域中的作用,厚植中國式現代科技發展,資本市場重任在肩。特別是我們這些搞科技的私募股權投資,怎麼做好這個抓手,當好整個的探路者、先行者、鋪路石、變壓器、催化劑,這也是我們要不斷去嚐試和探索。

  我們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現在在科創板上市的85%以上整個來講都有我們科技類的整個私募股權基金整體在前期,從最早到最後整個綜合性的支援,這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我們認為接下來是非常重要的。

  技術資本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動力引擎。國家科技投入很多年,中央財政有大量的一些投入,整個科研的體系比較龐大,我們110個研究所,在這裏基礎研究階段成就了整個專利、各種研究的成果,是基礎性的技術原創策源地。要到產品化階段、市場增長階段,整體來講要過整個應用研發的中試,要把一個實驗室的東西變成整個商品,這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需要經過一個“死亡之穀”,這部分要技術資本發揮重要的作用,整個創新體系就撐起來了。

  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什麼是“技術資本”,技術資本是作為硬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逐漸地走向舞台的中央。美國1929年大蕭條之後起來,一開始也是沿著這個路徑,先是併購資本、垃圾債券,一些產業資本在做。接著華爾街活躍,接著是金融資本。到了80年代整個以第三次技術浪潮為代表,以矽谷為核心,整體技術資本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像Google、Apple等等這一系列都是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技術資本,以技術為先機,促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和各個應用場景和行業的結合。這一點都是可以看到的。

  到了我們這兒也一樣,整個市場現在逐漸地發展,形成了大浪淘沙。因為整個技術類的私募股權投資在中國滿打滿算20多年,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逐步也形成了三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大的產業鏈的鏈長,像比亞迪、華為,我們稱之為非常有特色的產業資本,比如說哈勃。第二類比如說招銀國際,各大券商,有很多銀行系,金融類資本發揮它們的作用。第三類典型的像國科嘉和,我們是技術資本。

  技術資本的特點是什麼呢?是以技術資源的彙集整合能力見長,它的投資邏輯都是以技術化的趨勢和產業理解力;瞭解技術過程的整個痛點和週期,需要參與多公司技術發展的經驗積累,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是投技術類的公司,模式類的我們也投不了。技術賦能體系和投後的環節也非常重要,我們這些人也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以技術的背景見長,投資的標的也都是以硬科技和技術壁壘作為篩選標準。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發動機,背靠中國科學院背景,我們跟各方多家合作,進一步地給他們賦能,使他們做得更好。

  第三部分,從技術資本看中國邁向科技強國的產業戰略機遇

  從整個國科嘉和的觀點來講,特別是在這次新浪財經科技風雲榜上,我們想講幹的。

  1、半導體產業在中國非常重要,一年接近8000多億、上萬億,強鏈、補鰱,萬億市場打造中國“芯”,核心是自立自強,卡脖子很大程度上是卡在這個問題上。像半導體材料、裝備零部件、關鍵器件,到最後耗材、設備,從製造到封裝。

  2、人工智能,算力即國力,東數西算核心是與產業和場景結合。單一的人工智能本身要結合場景,沒有場景,真正的提效降本,單一的就算法論算法,現在已經過了這個時代了,怎麼跟產業和場景相結合。

  3、新一代信息技術,信創與網絡治理是主題,核心是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底層框架和標準,孕育了大量的機會。

  4、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改革的抓手,核心是提升效率與效益及應用場景的落地,這一點大家也看得很清楚,無論是金融、電力、醫療、汽車、工業互聯網,從技術上來講,量子領域、AI大模型、VR&AR、數字孿生、隱私計算、聯邦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下面要去看到的。

  5、軍方軍工,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也是非常穩健的跑道,這個行業的佈局是相對難一點,因為它還是to大G、toB,整體來講有它的特點,建設一流的強軍目標醞釀著巨大的產業機遇,軍轉民、民參軍,未來三五年有確定的投資機會,但是整體如何去做好,從整體到系統/子系統、核心零部件及元器件、新材料、高端製造裝備先進基礎工藝,都有很多的機會。

  6、商業航天。君不見馬斯克那邊一波一波的,其實中國這邊也早已經開放,從發射場到載具…(00:19:41不確定),到衛星,到設計,到應用,到遙艙測控,這一塊整體還是有很多應用,最後能突破的還是地面應用和數據掌握,後邊還是有大量產業的機會。

  7、能源安全。俄烏衝突下“能源暗戰”—中國進一步走上世界舞台的核心支撐之一。前一段時間習總書記剛好去中東參觀了三國峰會,中阿、中海、中沙。國家也是在下一盤大棋,如何確保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我們國家“多煤、少油、貧氣”,我們的進口依賴度,石油是72%,天然氣是44%,這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如何在這裏做好我們的工作,還是有很多的機會去做。

  8、雙碳。“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這是經濟,更是政治。現在新能源整個的情況,光、儲能、氫能都是有大量的產業機會,也是我們在不斷梳理的。新能源汽車是咱們國家的另外一張名片,我們的高鐵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後,整體在新能源汽車里,我們舉國產化之力換道超車,邁向智能時代,我們這裏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整車的機會可能不一定有了,但是整體來講,從整個產業鏈,從智能駕駛、電驅動、智能座艙、底盤、電控、電子電氣、V2X、無人駕駛,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9、創新藥,與發達國家差距逐步在縮小,但我們還存在差距,這也是客觀的現實。原研藥領域任重道遠,但是我們有巨大的人口紅利,我們有14億的市場,我們離美國整體藥械比和整個醫療健康占整個GDP的比例,對比這兩個大的經濟週期來講,我們差很多,這裡面有很大的空間,這也是我們作為技術類資本非常關注的一個情況。

  10、醫療器械與耗材。過去三四年,基本上先是兩票製,接著集采,整體來講這就是創新,原來的仿製基本上都淘汰出局了,剩下的是國產替代,核心還是要有技術壁壘,搞國產替代,最後不能替代國產。所以,這一塊來講怎麼去做,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很好地去看到這個裡頭的機會。

  時間關係不展開,整體來講從整體的器械類到整個的醫藥,到試劑,還是有很多機會。

  時間關係,掛一漏萬,整體來講今天跟各位嘉賓也簡單地報告了一下。

  第一,面向未來的十年全球上上下下到中國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通過我們硬科技的發展,賦能整個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在大國博弈和大國的角逐中,我們如何進一步地發展我們國家的硬實力,要靠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把硬科技做上去。

  第二,整個國家高屋建瓴,建立了很好的一個大的宏觀尺度包括發展的經濟結構,路線圖非常明確。在這裏向各位報告,國科嘉和基金作為滄海一粟,在行業和社會里的一分子,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在整個國家大的創新生態圈中努力多做一些我們的貢獻。

  第三,我們也掃瞄了大概6、7個主要的未來十年的細分賽道,談了一些我們主要看好的細分的跑道和我們的一些基本的思路,供給大家參考,掛一漏萬,請大家多批評指正。

  最後,再次感謝新浪財經論壇、新浪科技大會能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能夠線上跟大家見面和分享,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加強互動,我們一起多做一些事情。

  好,謝謝大家!

  (所有會議實錄均為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