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英國《自然》週刊網站11月17日發表題為《障礙賽跑:留學畢業生面臨的障礙》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從事五年博士研究之後,基爾蒂拉朱·拉維錢德蘭終於要從波蘭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畢業了。來自印度的拉維錢德蘭對自己的進展感到滿意,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興奮。但他的博士項目遭遇了許多同事從未遇到過的障礙。儘管其他學生可以專注於實驗和論文,但拉維錢德蘭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再三申請延續一年的簽證才能留下來。每份申請需要6到9個月的時間審核,在此期間,他不能參加國際會議或將樣本送到波蘭以外的實驗室進行分析。
總而言之,要不是移民生活的種種麻煩,他估計早一兩年就能畢業了。他說:“我的項目進展順利,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唯一的缺點是官僚主義,那是一場噩夢。”
拉維錢德蘭是《自然》雜誌2022年研究生調查的研究對象之一,該調查是對碩士和博士生經曆和觀點的全球概要。通過調查問卷、評論和後續訪談,國際學生表達了遠離家鄉學習的利弊。他們通常有理由感到樂觀,但他們也看到了自己職業生涯和未來的障礙。拉維錢德蘭說:“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尋找未來機會
美國波士頓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員克里斯·格拉斯說,促使研究生具備國際流動性的因素在未來幾年可能會變得更加強大。他說,全球對高等教育學位的需求持續增長,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培訓學生的基礎設施。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過去10年,許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和中國——增加了對研究的投資和全職科學家的數量,這增加了它們對研究生的吸引力,研究生們希望找到一個地方來提升他們的教育。格拉斯在評論調查結果時說:“這些宏觀趨勢是比我們從新冠肺炎疫情中看到的任何短期衝擊都要大得多的推動力。”
格拉斯說,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簽證風波和移居國的反移民政治言論令許多國際生的經曆變得糟糕。他說:“這類事情的確會影響學生的想法。”
儘管存在挑戰,但接受《自然》雜誌調查的65%的國際學生說,他們對自己的項目感到滿意,這一比例略高於國內學生(61%)。拉維錢德蘭說,國際學生往往很欣賞國內學生可能認為理所當然的設施、設備和資金。他在印度完成了學士學位,他說,印度學生不得不通過激烈競爭才能取得進展。他說:“我們(在歐洲)擁有在印度做夢都想不到的資源。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療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埃麗卡·默斯說,她對自己在離祖國巴西半個地球遠的地方參與的項目感到滿意。她指出,她所在的團隊非常國際化,首席研究員來自法國。她說,離開巴西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巴西博士生的薪酬很“糟糕”,但也是因為沒有巴西學者從事她喜歡領域的研究。她知道自己需要換個國家繼續發展。她說:“我的父母總是鼓勵我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到國外留學,努力做點什麼。”
當要求從一份留學原因清單中做出選擇時,49%的國際學生選擇的是有機會體驗另一種文化。其他常見動機包括,他們的祖國缺少獎學金資訊(45%),畢業後工作機會更多(44%),以及國內缺乏高質量的研究生課程(37%)。
波士頓學院研究國際學生經曆的博士生王麗周(音)說,國際學生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有許多不同的目標和誌向。她說:“對他們來說,這與其說是文化體驗,不如說是未來的機會。他們想成為醫生、科學家、律師和教授。”
常常遭遇歧視
國際學生在追求這些崇高目標時常常面臨困難,包括歧視。調查中,26%的國際學生表示在學習期間遭遇過歧視或騷擾,而美國國內學生的這一比例為17%。在這部分國際學生中,53%的人表示他們受到的不公正對待是緣於種族。王麗周說,在大學這座像牙塔中,她沒有注意到太多的歧視。然而,她說:“在紐約乘地鐵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拉維錢德蘭說,每當他前往波蘭移民辦公室續簽一年期簽證時,他都會感受到強烈的反移民情緒。他說:“我覺得他們不喜歡國際學生到那裡去。他們一遍又一遍地索要同樣的文件。他們不相信我提供的文件。”
調查對象曹向坤(音)來自中國,今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他在研究生院遇到過一位嘲笑學生英語的教師。他說,就連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已經在美國大學獲得碩士或本科學曆的學生,都會在發音和語法問題上受到格外激烈的批評。曹向坤說:“我的一位同事辭職了,因為再也受不了了。”
曹向坤說,國際學生在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時往往處於嚴重劣勢。例如,在美國,許多研究生獎學金只提供給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他說:“國際學生甚至沒有機會。我們只想有機會去競爭。我希望更多(資助)機構向我們敞開大門。”

王麗周說,對許多國際學生來說,經濟問題很棘手。她說:“有非常有錢、不太在乎錢的學生,也有其他真正需要經濟支持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