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溫度融化百姓煩憂 講述一座中部城市的民生小故事

2022年12月22日08:34

  歲末寒冬,困難群眾的生活最令人牽掛。近日,記者來到江西新餘,走村莊、進社區,在老百姓家裡一起算收支賬、聽喜憂盼,此間採訪到的幾個民生小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這座中部小城的溫度與情懷。

困難群眾“揭不開鍋”怎麼辦?一個電話解決

  在新餘市渝水區百花湖社區,走過一段正在施工的水泥路,順著狹窄的台階向上來到二樓李餘紅的家中。狹小侷促的老房子裡,僅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房間一角的書架上滿滿噹噹是孩子們的學習資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45歲的李餘紅日常在家負責照顧兩個兒子,在廣州打工的前夫謝文華負責每月寄2500元生活費。受疫情影響,今年謝文華失業了,連續4個月沒能按時寄錢,李餘紅一家頓時生活進入困境。

  為了生計,一邊照顧小孩的李餘紅只得靠打零工維持日常開銷,或去附近的製衣廠剪剪線頭,或去糖果廠做一些包裝工作,做半天休半天,工資日結,一天賺幾十元,日子過得很緊張。

  “最難的時候,別說幾百元的醫保繳費,就連家裡的米、油都所剩不多了。”說起持家的窘境,李餘紅不住地歎息。一天,她在手機里看到一則政府公告,說可以打電話申請臨時救助。讓她沒想到的是,撥通社區熱線電話不到5天時間,工作人員就送來了1000元的救助資金,同時還帶來了大米、食用油等物資,解了一家人燃眉之急。

  “多虧了政府出手相助,要不然真不知道這日子怎麼往下過。”李餘紅說,雖然現在還是很難,但好在孩子他爸傳來了好消息,在廣州工地上找到了工作,過段時間應該就能重新有收入。

  既無低保兜底,又面臨事實性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下,像李餘紅這樣的家庭並非個案。在新餘,近年來當地在全市範圍建立熱線救助幫扶機制,逢年過節,以及日常生活中因重特大疾病、交通事故等導致突發性、緊迫性生活困難的群眾,只要打一個電話,經過核實就能獲取200元至幾千元不等的基本生活救助。

  為了讓困難群眾能夠及時知曉求助通道,相關公告不僅在電視台、手機端等線上渠道公佈,還張貼在村莊、社區的出入口和公告欄等顯眼地方。“熱線的設立,可以讓民政部門更快更準確地掌握群眾遇困情況,進一步完善現有監測機制。”新餘市民政局局長曹衛紅說。

  70歲的嚴水長不會用智能手機,就是在路東小區公告欄看到的救助公告。“每次打電話,社區幹部都會第一時間響應。今年我已經領了三次物資,有大米、食用油、麵條,端午還送來了粽子,中秋送了月餅。”嚴水長與老伴年事已高,膝下16歲的女兒尚在讀書,暖心的關懷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住的是拆遷安置小區,工作在公益性崗位,老嚴對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幫了你,要時刻記在心上。好好讀書學習,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回報社會”。可喜的是,老嚴女兒的成績今年大有進步,語文在全班考了第一,總分全班第二。

  記者採訪瞭解到,為真正實現只要符合標準就“一個都不能少”,新餘各地還組織了由民政人員、社區人員、誌願者組成的常態化監測隊伍,用入戶摸排、關注互聯網求助信息等方式,時刻關注困難群眾生活,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家住渝水區新鋼街道桂花村的李新年是社區重點關照的對象。李新年17歲的女兒患有多囊腎,經常要到外地做檢查,13歲的兒子患有腦癱、需長期服藥。每年除報銷外,還有2萬多元的醫療支出,全家已負債10多萬元,僅靠李新年丈夫一人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勉強支撐。

  “社區幹部每次過節都想著我們,給我們送來大米、豬肉、蔬菜、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前段時間出現疫情又替我們申請了1000元的臨時救助。時時被人關心著,讓我們一家感到很溫暖。”李新年說。

  從2017年至今,新餘市節日期間救助困難群眾超2.8萬戶次,發放米、油等救助物資折合資金763萬元;日常突發情況的專項救助惠及困難家庭865戶,發放一次性生活救助金 61萬元;疫情救助困難群眾466戶、發放資金61.9萬元。

  好政府就要為“陌生人”做好服務

  今年5月,來自江西高安市的陶蘇梅,因弟弟在深圳意外死亡,帶著全家人赴深圳處理後事。返程時因高安突發疫情、全城靜默,無奈只得在新餘市分宜縣下高速,臨時住在當地酒店。

  原以為過一兩天就能回去,沒想到一住就是一個多星期,一行6人每天開銷最少也要500多元,這給陶蘇梅家造成很大壓力。經朋友介紹,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陶蘇梅打通了分宜縣救助電話,很快就有當地社區幹部到酒店上門核實瞭解情況。

  “6個人擠在一個房間里,只有兩張大床。家裡還遭此變故,任誰也不容易。”分宜縣天工社區民政專幹周玉芳回憶第一次在酒店看到她們時的場景。經詢問,周玉芳瞭解到,陶蘇梅一家並不寬裕,父母都是鄉下人,她本人也是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瞭解相關情況後,分宜縣立馬開展救助工作,3000元的臨時救助很快打到她們的賬戶上,比當地人最高的2000元救助標準還高出1000元,這讓陶蘇梅在外鄉感到來自家鄉般的暖心關懷。

  “雖然已經過去大半年時間,但是每次想到自己一個外地人,也能得到當地政府的幫助,心裡還是暖暖的。”電話那頭,陶蘇梅說。

  無獨有偶。來自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的郭長平是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的一名學生,前不久也通過撥打救助熱線申請到一筆1000元的救助。

  郭長平父母都在甘肅農村,身體不好,收入也很少,只能勉強湊齊學費,生活費全靠他自己勤工儉學。加之學校也鼓勵大學生創業,免費提供店舖,小郭就和同學一道在學校里開了一個快遞投放點,疫情前每月可以賺2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費基本夠用。

  然而,今年疫情爆發後,學校暫停了校內驛站,連續三四個月快遞進不來,這份收入就沒了。今年11月16日,一籌莫展之際,小郭撥打了新餘市12345熱線。“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告訴我,市里有這麼個救助機制,可以打電話申請,結果還真申到了。”郭長平說,我一個來自外地的學生也能得到救助,感覺很好,畢業後打算申請專升本繼續留在本地上學。

  在新餘市委書記蔣斌看來,現代社會,政府就應該是為“陌生人”服務。只要人在新餘,無論是否新餘戶籍,只要存在困難,都應該及時得到救助幫扶。

  大批農村“留守老人”誰來照應?政府兜底

  冬日暖陽下,新餘市高新區馬洪辦事處桂花村頤養之家,82歲的帥道全正和老夥計們圍坐在一起聊天打趣。看到記者,老人家紛紛熱情地招呼。

  “公共場所定期有人打掃衛生,還有專門的大廚做飯,每頓都不帶重樣,好著呢!”拉著記者的手,帥道全帶著大家一起參觀他的住所。前幾年,帥道全搬進了村里吃住一體的頤養之家,只見十幾平方米的住房內,亮亮堂堂,床具、衣櫃等一應俱全,獨立衛生間門口還專門進行了防打滑處理。

  在頤養之家的後院,記者注意到當地還專門辟出了一塊不大的菜地,白菜、蘿蔔、大蔥等長勢喜人。“做了一輩子農活,真閑不下來,搗鼓搗鼓這些菜地,既可以鍛鍊身體,我們吃著也放心呀。”帥道全笑著說。

  “剛開始運行的時候只有5人,現在這裏有21人了,越來越熱鬧。”馬洪辦事處黨委書記鄢慧君介紹,這些老人的子女大多在外務工,身邊沒人照應,集中住在一起,彼此也能有個照應。

  同行的曹衛紅說,新餘市城鎮化率超過70%,平均每年有約10萬農村人口外出務工,如何照顧好留守老人的生活是我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重要課題。頤養之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市里倡議建設頤養之家,某鄉鎮率先行動,花了幾十萬元打造了一個高標準、設施齊全的頤養之家,本以為會得到上級領導表揚,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在大會上被批評。

  “關鍵是要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不要花架子、搞盆景,盲目追求高大上。”蔣斌說,首先要注重整合資源、節約成本,讓基層承受得起。

  記者在新餘市走訪社區、村莊發現,多數頤養之家都是優先利用閑置村級活動場所、小學校舍等集體房屋進行改擴建。無集體房屋的,則是動員愛心人士無償捐贈或租賃、借用村民閑置住房進行改造修繕。

  曹衛紅介紹,在頤養之家選址上,新餘也想了許多招,比如,轄區範圍廣的行政村,在老人相對集中的自然村建設集中供養點,另設若干小型活動點,採取“1+N”、“一個廚房管一個村”、送餐到戶等方式,延伸服務觸角。而對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和地廣人稀的行政村,則實行“吃住一體”模式。“總的原則就一條,方便老人。”

  而為保證頤養之家的可持續運營,新餘市提出,按每人每月不低於350元的標準,個人自繳200元,市、縣兩級財政各補貼50元,鄉村自籌50元。加上幫扶單位、愛心人士等的捐贈支持,老人們吃用基本不愁。

  與此同時,結合老人家的醫療需求,新餘市還在頤養之家配套建立“曉康診所”,派出醫務人員定期為老人量血壓、診療疾病、代買藥品、指導老人用藥和飲食等。

  “一日三餐有保障,身體健康有人管,還有同伴一起看看電視、嘮嘮家常,每天心情好,頤養之家真正成了老人們頤養天年的幸福之家。”帥道全說。

  據瞭解,目前新餘全市已建成736個農村頤養之家,惠及老人1萬餘人。

  確保農村學生娃天天吃上肉蛋奶

  劉思明是渝水區蔣國珍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相較兩年前,他在校生活的最大變化是:早餐多了一盒免費牛奶,晚餐多了一份免費葷菜,而且宿舍每天供應熱水,冬天可以洗上熱水澡。

  吃飯、住宿曾讓劉思明犯愁。父母在外務工,家裡只有年邁的爺爺和奶奶。週一至週五,他在學校獨自生活,常常“兩三天換一次衣物”。

  劉思明曾經面臨的這些生活問題,不少農村寄宿製學生也同樣遇到。“過去,一些農村的孩子要從家裡帶菜,為了防止變餿,只能帶鹹菜,很容易營養不良。到了冬天,一些女孩子用冷水洗頭,這些對身體都不好。”蔣國珍小學校長陳勇深有同感。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寄宿製學校生活條件和膳食水平,保障農村學生身心健康,近年來,新餘市在全市推行以膳食改善行動、免費熱水淋浴和免費洗衣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小荷工程”。

  “小荷工程”實施之初,也有人擔心新餘是個小地市,財力不夠,普惠性的政策恐怕難以為繼。

  錢從哪出?節流!市委主要領導責成財政部門審查近三年的教育經費支出情況,結果發現每年1200萬元的教育附加費居然“趴在賬上睡覺”。

  有了經費,也不能大手大腳,必須精準用在刀刃上。

  精細測算敲定實施方案:膳食改善行動按照每生一天5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同時,全市中小學按照8至10人一個淋浴頭的標準,建設熱水淋浴場所,並在學生宿舍樓安裝洗衣設備,重點面向寄宿中小學生開放使用。

  渝水區教體局局長盧冬根介紹,早餐免費提供一盒奶,家庭負責一個雞蛋,晚餐免費提供一份葷菜。“相當於5塊錢撬動了一家一天出一個雞蛋,並非簡單湊份子,而是要讓每個家庭都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共同把學生的營養保障好。”

  走進南安中學學生寢室,被子摺疊齊整,洗漱用品擺放有序。每個寢室衛生間內,新裝了淋浴設施,用手一擰,熱水噴灑而出。“學校每天分四個時段供應熱水。”南安中學校長說。

  早餐過後,南安中學三年級學生張楚翔把需要換洗的衣服裝進洗衣網,放在洗衣房指定的簍子裡,有阿姨專門清洗烘乾,中午就可以領回去。

  張楚翔兄弟兩個,父親從小殘疾,家裡較為困難。住校一段時間以來,他發現學校既有熱水器,又有洗衣機,條件比家裡都要好。

  不僅是南安中學,如今“小荷工程”在全市農村義務教育寄宿製學校全面鋪開,覆蓋52所學校或教學點,幫助1.1萬多名學生吃上營養餐、洗上熱水澡、穿上乾淨衣,有效改善了農村學生膳食和住宿條件。

  一些到訪者甚至感歎:新餘中小學住宿條件比一些大學都好!

自來水直通農家,市委書記甘當“農村廁所總設計師”

  今年江西出現大旱,不少農村地區居民飲水不得不靠車輛送水。然而,近日記者在新餘一些農村採訪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裏的農村已經率先和城裡實現供水一體化,自來水直通農家。

  “嘩啦啦……”在分宜縣高嵐鄉下塘村夏布石村小組,村民鍾登秀像往常一樣擰開廚房裡水龍頭淘米洗菜,清冽的自來水汩汩而出。

  “現在用水方便多了,辦了件大好事啊。”回想過去用水的經曆,鍾登秀感慨很深:以前用的是壓水井,一旦出現較大的旱情,就會出現壓不出水的情況,就只能等著政府送水,或去很遠的地方挑水喝,很不方便。

  近年來,新餘市把保障農民喝上放心水作為一樁大事來抓,積極創新投融資和運營管理機制,著力建立“同網、同價、同質、直供到戶”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新餘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一體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把主城區自來水管網向農村延伸,二是對已有的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進行改建,三是在部分供水分區新建水廠、加壓站。資金籌措“借米下鍋”,政府出資30%,用於管材與設備採購,企業出資70%,主要用於水廠、加壓站和管網工程建設。

  為破解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向偏遠農村延伸建設投資大、運行管護成本高的難題,今年初,新餘市在偏遠分散自然村因地製宜建設農村直飲水站,為村民飲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仙女湖區新甫村是新餘市有名的“氟”村,由於水質不好,村里老人大多一口黃牙。近幾年,從挑水喝到農村小型集中式飲水再到喝上直飲水,村里老人們都說:“在這樣的旱情下,我們還能喝上這麼甘甜的水,太開心了。”

  一組數據很有說服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萬戶50多萬名農村群眾喝上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24%。今年新餘市因旱飲水困難人口僅445人,相比2013年下降8.7萬人。

  自來水流進農村的同時,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新餘市同步推進廁所革命,進一步提升農村群眾的民生獲得感。難能可貴的是,農村公廁的樣式、材料、選址全是由新餘市委主要領導設計把關。

  “比如材料,我們選的是鋼結構,同樣一座5座式公廁,因為我們是‘鋼城’,就地取材方便,採用鋼結構只需3.5萬元,而磚結構要七八萬元,省下的成本可以做更多公廁。”新餘市住建局幹部聶陽舉例說,市委還明確要求每個自然村都有一座水衝式無害化公廁,這些都是著眼於最大限度服務百姓民生提出的。

  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新餘市高新區水西鎮橋口村委滸溪坑村民劉學斌說:“村里建了水衝式無害化公廁,還有保潔員定期打掃,乾淨又衛生。過年過節,孩子們回家見了都說好。”

  蔣斌表示,面向未來,做好民生工作,最關鍵的就是立足群眾所盼、未來所向、政府所能,從細微處著眼、細節處著手,持續把各項民生措施做細、做實、做精,真正讓老百姓收穫實惠。(記者沈錫權、餘賢紅)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