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將收官,回首這一年的發展曆程,冬奧會、世界盃、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等新鮮事、新概念、新話題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科技圈也在不停出現新的振奮人心的好消息,SnapdragonX70系統的發佈、DNA存儲算法的創新、遊戲投影新品類面世等多個新技術的出現,不僅推動著科技技術的持續發展進步,也推動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在2022年將要過去之際,不妨跟著本文來梳理回顧2022年發生的那些科技圈的新鮮事。
人工智能算法MOML賦能冬奧,助推農業種植等精細化深度發展
2月,北京冬奧會圓滿舉行,引發世人矚目。在幫助冬奧會成功舉辦的背後,可靠的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發揮著重大作用。經過國家氣象中心等15家單位的不懈努力,開發出的人工智能MOML算法賦能天氣預報模型,能夠讓天氣預報更精準。它在融合、處理信息方面具備先天優勢,可以將預報員的經驗內化在算法中,實現智能、高效的預報,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冬奧會結束後,人工智能MOML算法也在繼續發揮作用,它在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天氣要素上已取得突破,不僅可以很好地輔助預報員,大幅減少預報員的工作量,而且相比常規方法,可將預報的準確率提高10%以上。目前此項技術已部署到重慶氣象局,讓MOML算法與山地環境複雜的重慶相適應,精確到某個具體地點的天氣情況,以在農業種植方面實現“因地製宜”,讓算法的作用逐步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神舟十四、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交棒,中國航天事業迎來創新性突破
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近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實現“勝利會師”,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這是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的首次在軌交接,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而兩個乘組同框的畫面,記載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有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成為一張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太空合影照。在空間站完成在軌輪換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已成功返回地球。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以來,到今年已是整整30年,其中經曆了從無人到有人,從楊利偉單人飛行到雙人、三人乘組,從短期、中期到如今的長期在軌駐留,現在空間站內可以同時接納6名航天員,是我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達到的人數,彰顯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正一步步踏著堅實的腳步邁向發展新徵程。

京東攜手品牌推動遊戲投影新品類面市,細分用戶需求煥新品質生活
當前,投影儀早已成為消費者家中不可必備的好物之一,投影行業迎來發展風口,同時居家場景逐步趨向多元化,推動用戶對產品提出更多、更細緻的要求。京東攜手品牌通過C2M反向定製孵化出的新品類——遊戲投影,也深受消費者青睞,在京東電腦數碼11.11巔峰28小時期間,開場10分鐘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50%。
京東電腦數碼聯合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啟動《2023年度投影機企業標準》的工作規劃,並正式發佈由京東發起,聯合極米、當貝、堅果、峰米等投影行業龍頭企業參與撰寫的《遊戲投影儀技術規範》團體標準,探討智能投影產業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推動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細分品類新產品的出爐,將為消費者帶來逐步優化的消費體驗,幫助用戶煥新體驗新時代環境下的美好生活。

華為、高通等發佈全新系統,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加速科技數字化的轉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5G技術逐步發展成熟。在5G商用的第四年,高通發佈其第五代5G調製解調器及射頻系統SnapdragonX70,這是全球首款在調製解調器及射頻系統中引入5G AI處理器的產品,利用AI能力實現5G性能的突破,為全球5G運營商帶來極致靈活性,能夠充分利用頻譜資源讓用戶享受到更快速、更可靠的連接。除此之外,SnapdragonX70支援首個AI套件,將5G和AI技術相疊加,實現了更高的5G平均速度和更大的網絡覆蓋範圍。

自5G商用以來,每年都有新的迭代5G基帶面世,不斷的突破5G的速率和體驗的極限,升級用戶的網絡體驗。繼HarmonyOS 2鴻蒙操作系統發佈以後,華為在今年正式發佈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開源操作系統——歐拉,目前已經實現了內核技術共享,並發佈了歐拉首個社區共建版本,也是首個支援數字基礎設施全場景的長週期版本。

除此以外,微軟也面向中國推出基於微軟 Azure IoT 產品線,包含 Azure IoT Hub、Azure Digital Twins(Azure 數字孿生)以及大數據服務的數字孿生全鏈條智能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追蹤過去和當前的事件,模擬各種可能的變化,以及預測未來事件,幫助企業打開更大的商業價值創新空間。
在後信息時代中,雲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區塊鏈、AI等新型技術在加速成熟和落地應用,數字化技術已逐漸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場景,各種新技術也在不斷湧現,為生活帶來更多的新鮮感與可能性。
讓記憶不設限,天津大學創新DNA存儲算法助力文化遺產保存千萬年
很久以前充滿智慧的人類便發現,記憶無法遺傳,為了傳承先人的卓越思想和優秀文明成果,磁帶、硬盤等現代磁光電存儲技術陸續出現。而在人體中,實際上存在著一種重要的生命基礎因子-DNA,作為一種遺傳物質存儲了億萬年來無數生物的遺傳信息。今年,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便以此為基礎,創新DNA存儲算法,讓敦煌壁畫存入DNA中,通過加速老化實驗驗證壁畫信息在實驗室常溫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兩萬年。通過該算法,可以讓面臨老化破損危機的人類文化遺產信息保存千年萬年。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曾說:“技術來源於生活,要真正為體驗服務。”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民眾幸福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2023年更多新的突破性技術的誕生,也可能為生活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高端發展。那麼在眾多的科技圈大事件中,你眼中的大事件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