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個多月前撲滅重慶山火時的炙烤,至今仍讓90後羅澤彬印象深刻。12月26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趙麗梅的視頻連線回訪時,這位消防員說,“當時實在太熱了,就用消防水槍往身上衝,每天身上都是濕的,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水槍衝的”。
這次在夏季為“火爐”滅火,只是羅澤彬一年里多次的救援經曆之一。他是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二中隊分隊長,從一個救援現場轉到另一個救援現場,他真切地感受到“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共克難關”。
在中國青年報社12月26日推出的跨年可視化聯播活動第一期,在不同領域默默付出的家園守護者成為主角,4小時的聯播中,有他們這一年的守護故事與新年願望。
今年9月5日跑了40多公里組織救援的楊勝勇,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愛國村村支部書記。當天發生的瀘定地震,讓這個距離震中直線距離約63公里的村子,失去了5名村民以及絕大部分房屋,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斷了,一度成為“孤島”。
時隔3個月後,記者再次回訪這個村落,視頻連線中,楊勝勇在山下拍攝了村里重建的房屋,灰白紅三色的房子與樹為鄰,楊勝勇連說“很漂亮”。他說,村里正在重建的還有“路和飲水”,當時被震落了的石頭打傷的佛手柑樹,也通過修枝、灌水等方法,慢慢恢復了長勢。
災後的家園正在重建,守護家園的人們也在默默前行。
從事電力建設行業17年的郝子良,時常要在工作中克服高山反應,還要避免山體滑坡的危險。作為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公司新興產業中心的電力工程設計師,他和團隊的目標是把綠色清潔能源、無土栽培、微壓氧艙等先進技術裝備,送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喀喇崑崙山脈的腹地。
今年讓他高興的是,在綠色能源補給的助力下,有的高原“菜窖”里已經有了茄子、辣椒、南瓜、黃瓜、草莓等蔬菜水果。“我們在大山深處留下的足跡已經在雪域高原生了根發了芽。”郝子良說。
“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守護著這個崗位。”作為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護林防火大隊的一員,42歲的胡曉春已陪著迎客鬆走過了12個四季輪迴,他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黃山風景區第十九任守鬆人,也是目前連續值守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首期聯播中,胡曉春分享了自己的守鬆日常:每天兩小時巡檢一次,觀察和記錄迎客鬆的健康狀況,保護它的安全。他的《迎客鬆日記本》記錄著每天不同時段迎客鬆從冠頂到梢末,從樹皮到鬆針的細節變化。
每年300多天的相伴,胡曉春早已把迎客鬆看作家人與朋友,他也成了景區古樹名木保護的“土專家”。新的一年,他希望迎客鬆能一直如此穩定下去,每年只長高一點點。“它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不幹擾它就是對它最好的守護”。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12月31日 T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