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年輕人真躺平了嗎?”的靈魂拷問,本來,我想說作為年輕人,我們是沒有躺平的,但我又怕年輕人不想讓我代表,所以我就講講,作為HR和職場旁觀者,我看到的職場年輕人,是在躺平和內卷中,如何作出選擇的。
我問辦公室最年輕的新人,也是今年剛畢業的小趙,我說你為什麼還在加班,為啥不躺平?
他說,想要享受躺平的安穩,就得承受躺平的寡淡,沒收入沒消費,躺著有啥意思?
所以你看,年輕人應該是愛表達,但真主動躺平,恐怕是沒有的。而且,看一個人是怎樣的,不要看他嘴上怎麼說,要看他行動上怎麼做。比如,網上呼籲大家躺平的公號文章和短視頻,可能都是某些95後、00後的創作者,通宵趕出來“熱氣騰騰”地放送。
那為啥年輕人喜歡說自己躺平呢?
當有人說不想努力,咱們得反過來想想,有沒有可能是職場出了問題?關於什麼是好工作,年輕人“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要更開心、更高效率地做更有價值的事。這種高質量的勞動關係是老闆員工雙贏。不過,雙贏時常比較稀缺,所以,實現不了良好的職場關係,不如躺平一下。
其實,職場上有個悖論,就是吵著要離職的人往往留到最後,真正離職的人往往一聲不吭,這同樣適用於躺平這件事。年輕人把躺平作為備選項,喊著躺平,說明年輕人不甘做職場工具人,對職業、生活和人生,有著更高而還沒實現的追求。
躺平不應該是沒有對抗生活的勇氣時,選擇性逃避;而應該作為累了睏了時的一種充電和蓄力。
以我的觀察,年輕人口頭上所謂躺平,最常見有兩種形式:
一是被動式躺平。
比如,許多人會因為工作產生倦怠感、無助感,這可能是因為工作、人際方法不當導致的,所以想躺平一下,暫時度過這段時間,慢慢恢復工作狀態。還有就是逃離不適的環境,比如我認識一個在培訓公司工作的運營,因為老闆管理比較缺乏技巧和耐心,對員工粗暴,她就從公司離職,做起自己擅長的內容創作,在幾個互聯網平颱風生水起。
這樣的被動式躺平,是臨時性、被動性的,躺平是為了充電。
二是名義式躺平。
最典型的是,年輕人在職讀研、讀MBA的比例,比以往都多了很多,年輕人意識到工作上的內耗不愉快,不如讀書充電來得更快。同時,年輕人開始追求斜杠青年,搞副業的越來越多,比如自媒體運營、網絡主播、撰稿人、攝影師等副業。
這種躺平叫名義性躺平,嘴上喊著躺平完全只是作為情緒宣泄。
我看到的年輕人所謂的躺平,是不想被別人帶著節奏,被動地成為職場工具人。年輕人追求的是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和意義,不是不願意卷,是不願意捲得沒有意義。而社會之所以關注他們,其實還有一點,就是他們的職場新人身份。換句話說,因為他們是新來的,還不遵守潛規則,所以才格外被關注。
幾乎每一代年輕人,都被這樣關注過,都曾被說成是“垮掉的一代”,或被電腦、互聯網毀掉的一代,然而,時代在變化著,一代代人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卻沒有哪一代人真的垮掉。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年輕人太嬌氣,年輕人覺得我們太較真,明明就只是抱怨,咋還能當真呢?
小紅拖拉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12月31日 T16 版
- 關鍵字
- 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