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密雲新城濱河森林公園里,三五市民坐在長凳上休憩,鳥竟落在離人幾米遠的位置。在這座林木覆蓋率達73.63%的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場景並不鮮見。過去的2022年,密雲摘得“國家森林城市”桂冠。
1月4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密雲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獲悉,密雲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生態服務價值、PM2.5平均濃度、森林蓄積量、水質水量穩居全市之首。
好的生態環境容易激發出產業潛力,而“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需要一個擘畫、一條路徑。密雲區人民政府區長馬新明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密雲加速構建“一條戰略發展帶、四條特色文化旅遊休閑發展帶、多個特色鄉鎮和特色產業”全域發展格局;培育壯大生命健康、生態環保、氣候經濟、生態文旅、特色農業等重點產業,加快形成聚集效應。

保水保生態效果顯著 新增多個北京新記錄種
180餘平方公里的密雲水庫,鑲嵌在燕山群山丘陵之中。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至今有3萬餘人常住,同時它還是供首都兩千多萬人飲水的“大水缸”。對密雲來說,保護好密雲水庫是首要政治責任,也是不斷探索的課題。
自入冬水面結冰後,大多漁民不再搖櫓撒網。到春暖冰雪消融,密雲全區200多艘漁船會下水捕撈,晝夜不停、魚蝦滿艙。對漁民來說,能開船捕撈的日子,就是豐收的日子。而對於密雲水庫保護者來說,維護好水源安全並保障漁民捕撈環境是他們的使命。
2022年,密雲“5+2”保水機制效果顯著。密雲區掛牌成立密雲水庫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建成國內首例大型水庫水環境保護分析系統;製定了全市首個《環境保護禁止令實施辦法》,強化“河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如今密雲區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全市最強。
據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宇興評介紹,2023年密雲區將採用更先進的科技手段保護密雲水庫,建立智慧巡查系統,採用無人機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及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構建“人機一體”的人防、物防加技防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水陸空一體化”立體巡查體系,實現密雲水庫全天候、全覆蓋、常態化自動巡查、監控及管理。
生態環境水平在明顯提升,生物物種繁衍有了更多可能性。密雲區啟動了野生動植物本底調查,編製了北京市首個區級野生動物資源名錄《北京市密雲區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全區野生動物達到472種。其中獸類7目19科42種,鳥類21目70科404種,兩棲爬行動物3目9科26種。重點保護鳥類中,國家1級鳥類21種,全市占比81%。北京市2級115種,全市占比96%。
2021年,工作團隊在密云云蒙山附近發現劉氏鏈蛇,這為北京市新記錄種;2021年,密雲境內發現黑胸鶇和畫眉為北京新記錄種。除此之外,東方白鸛、大鴇、青頭潛鴨、斑魚狗、遺鷗、斑臉海番鴨等珍稀鳥類也輪番在密雲現身。生命的機會在增長,這得益於密雲區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一條綠色發展路 197個村擺脫集體經濟薄弱
2022年11月底,密雲區33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經營性收入總額18008.8萬元,比2021年全年增加4302.7萬元,增長31.4%。其中,19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經營性收入總額5694.8萬元,比2021年全年增加2394.3萬元,增長72.54%,提前完成集體經濟薄弱村“消薄”任務。
離密雲城區還有四十公里的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植被覆蓋率高達98%,但一度因山道崎嶇致使人口流失嚴重、產業空心化明顯。近年在幫扶企業的幫助下,村集體和部分村民閑置房屋資源盤活起來,建成“屾林密境”精品民宿。村民在精品民宿里做“管家”,一個月能掙幾千元,再加上自家房屋出租的租金,一年收入比之前種板栗多了幾倍。2022年,村民們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區農業服務中心科技團隊指導下,還引入貝貝、味皇南瓜新品種,鄉親們祖祖輩輩只種板栗的單一種植結構由此改變。
密雲區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生態則生態、宜文旅則文旅的原則,融合多業態發展、合理整合資源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年來,古北口鎮龍洋、北莊鎮抗峪、穆家峪鎮北穆家峪、東邵渠鎮高各莊等鎮村利用市級扶持資金新建新型日光溫室大棚或改造提升老舊設施大棚,發展設施農業產業,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高嶺鎮東關村打造“一村一品”優勢產業,培育“菊花種植”的鄉村特色產業。

19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前一年全部實現“消薄”目標,331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1.8億元,同比增長31.4%。密雲區探索出保水、富民、協調、統一的綠色發展之路。
密雲區區長馬新明在工作報告中指出,“五興鄉村”建設取得紮實成效,加快具有時代特徵、首都特點、密雲特色的鄉村建設,第一批30個“五興鄉村”示範項目全面啟動,242個美麗鄉村達到市級驗收標準。全力推動複耕複墾,完成複耕土地4.36萬畝,持續築牢糧食安全根基。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高效和種業創新,打造“密雲八珍”品牌。持續築牢糧食安全根基。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高效和種業創新,彙聚特色優勢農產品,打造“密雲八珍”品牌。
有星空露營地也有生命科技,新經濟業態集中湧現
每年冬天,北半球最著名的三大流星雨之一雙子座流星雨的到來,會讓密雲水庫正北岸的不老屯鎮等來許多攝影愛好者。國家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重要觀測基地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便坐落此地。
“不老屯天文台”是包括《三體》《中國天眼》等在內的多部文藝作品的原型和取景地,在科普科研領域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霧靈山主峰海拔2118米,夏季氣候涼爽宜人,鎮南部的大樹窪村坐落在霧靈山西側海拔800多米的半山腰,全年無霧霾。霧靈山地區已成為觀星愛好者的最佳觀星地。
據密雲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永庫介紹,密雲區在打造“一帶三區五核四品牌”,其中:“一帶”為密雲星空經濟帶;“三區”分為暗夜保護區、核心體驗區、產業輻射區;“五大核心項目”為不老屯觀星露營地、暗夜科普研學基地、星光小鎮精品民宿、天空之城主題樂園、星空文創藝術公園;“四個品牌”主要包括星空直播系列活動、首都星空之夜系統活動、星空科普系統活動共三個品牌活動以及星空科普系統課程品牌。
空氣潔淨、基礎設施完善的地方,才適合看星空。星空經濟在密雲雨後春筍,為密雲區農文旅體深度融合的實踐提供了經驗。養生山吧、鄉村咖啡、露營經濟等一批鄉村新業態競相湧現。據密雲區農業農村局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密雲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322.6萬人次,實現收入5.3億元,密雲區也榮獲了“北京市全域旅遊示範區”稱號。

記者從密雲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獲悉,2023年密雲區將推進雲蒙山二期、星空酒店等11個文旅綜合體項目建設。持續提升“中國天然氧吧”影響力,紮實推進古樹名鎮、北京長壽之鄉、長城古鎮、百年梨鄉及中華蜜蜂、冰雪、通航、攝影等特色小鎮建設。
生態資源優勢愈加凸顯,核心科技要素也從天南海北彙聚到密雲。2022年,科學城東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運行,5個交叉研究平台項目土建工程如期完工。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北京第二實驗學校辦學方案獲得批複,華遠達公寓投入使用,雲西二路等道路加快建設,“科學+城”的功能不斷完善。
過去的一年,在中關村密雲園,京東物流、複星北鈴、友康生物等重點產業項目加快建設,華源泰盟等5家企業通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康辰、北陸等62家企業列入“專精特新”企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密雲區區長馬新明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密雲加快實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在科學城東區、中關村密雲園、古北水鎮等區域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示範應用場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新增30家國家“專精特新”企業。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