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有貨了,是什麼讓藥店不敢進藥?

2023年01月04日21:00

  來源:三聯生活週刊

  在感染高峰,一家社區藥店經曆了缺藥,送藥和城市與鄉村之間需求的輪換。隨著廣州的感染人數逐漸回落,退燒藥和感冒藥的需求已漸漸回落,但在社區藥店裡,貨架依然是空空的:並非沒有貨,而是劇烈震盪的市場,讓藥店在種種顧慮之下,不敢進貨。

  以下是廣州一家社區藥店店長的口述。

  口述人 | 林店長

  送藥

  我是廣州一家連鎖藥店的店長。為方便孩子上學,兩三年前,我從醫藥公司的採購,轉到了現在店裡。

  我的門店位於廣州海珠區康鷺片區,藥物搶購來得比其他地方早點,原因是我們這邊有個琶洲,之前臨時搭建了方艙醫院收治陽性患者。12月5、6日,疫情政策調整後,病人被全部“放艙”,一出來就要買藥,加上附近的居民也是。幾乎一夜之間,我們店裡的小柴胡顆粒、感冒靈、布洛芬、連花清瘟等感冒、退燒藥就被一掃而空,全面斷貨。

  其實疫情政策轉變前,我就預料到藥物可能緊缺,下單了一些感冒退燒藥。公司也緊急採購連花清瘟,但供應商斷貨加物流遲滯,正常情況下兩三天后就能收到的貨,慢了一週,而且以前每次來都是十幾件,這次來貨只有兩三件,一上架就賣空。

  到2022年12月7日,店裡到了一批貨,大概有10瓶布洛芬、10盒退熱散、30盒尼美舒利。當時我已經成為店裡第一個“中招”陽的,在家休息,因為對發燒的難受深有體會,又想到,每天店裡都有不下20個人來找退燒藥,一瓶布洛芬只有100片,按瓶賣,一瓶一個家庭用不完,很多人又一片都沒有,我決定不賣,改成藥拆散了送。

  起初,除了孕婦和小孩,一個人送3-4片布洛芬。布洛芬消耗了一半後,我調整策略:20-50歲的健康人群,因抵抗力較強,改送退熱散;5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佈洛芬緩釋膠囊;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只能吃布洛芬片(店裡只有兩盒布洛芬片,一個多星期就發完了)。

藥店為老人、小孩免費提供退熱藥
藥店為老人、小孩免費提供退熱藥

  更緊缺的是孕婦和嬰幼兒用的退燒藥,由於體質特殊,他們只能用對乙酰氨基酚,我店裡只有一兩盒。我記得,有一個年輕女生,她姐姐懷孕,到處找藥找不到,我趕緊拆了幾顆給她。還有兩位媽媽來找泰諾林懸滴劑,她們的小孩不到6個月,發燒,急得不得了,問過好幾家藥店和醫院都沒有,我店裡剛好還剩兩瓶,就送給她們了。

剛決定送的時候的藥量
剛決定送的時候的藥量

  對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貴,我還是堅持送給孕婦和嬰兒,一個人送6片。我的藥店是連鎖,在廣州有兩百多家,但每個藥店自負盈虧。我沒有太考慮成本的問題,從我開始,連鎖的其他二三十家藥店,也開始免費送藥了。

  由於是拆散了送,我把布洛芬和退熱散的用藥說明貼在櫃檯,囑咐來領藥的人拍張照。有些市民,特地從二三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跑來,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多給兩顆。很多人在領藥時,會主動出示身份證,以為要登記啥的。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騙藥。

貼在櫃檯上的用藥說明
貼在櫃檯上的用藥說明

  截至目前,我送出去七八百份藥了,其中第一個星期,也就是2022年12月中旬就送出了五六百份,後面來領藥的人明顯少了很多。兩週前,很多人從老家縣城買藥寄到廣州,現在反過來了,很多人想從廣州買藥寄回老家縣城,我店裡就碰到好幾個。但沒辦法,現在還是缺貨,沒法賣。我手頭還剩下兩盒布洛芬,送完之後,大概又會斷貨了。

  不是沒有貨,而是不敢拿

  現在不是拿不到藥,而是不敢拿。為什麼?廠家漲價太厲害了。比如芬必得,平時賣20多塊錢,現在供貨價都漲到50多塊錢了;小柴胡顆粒,平時售價10來塊一盒,現在成本漲到30多,就算我按成本價賣,也隨時可能被消費者舉報。

  但實際上,藥店的利潤比平時更低了。大約是兩年前,廣東省專門出台政策,大意是:在突發流感、疫情期間,藥品加價不得超過15%,否則,罰款萬元起步,停業整頓1-3天(編者註:全國多地都有此政策,且已出台多年)。

  消費者掏得更多,以為是藥店加價,所以最近光我們公司旗下的連鎖店,就有100多家零售藥店接到過投訴。雖然市場監督局審查後,這些投訴都不成立,但很麻煩,所以藥店也不敢拿貨。

2022年12月8日,市民在北京一家藥店前排隊。(圖 | 視覺中國)
2022年12月8日,市民在北京一家藥店前排隊。(圖 | 視覺中國)

  除了怕投訴,我們不敢拿貨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風頭過了之後,市場價狂跌。比如抗原最貴的時候炒到16塊一支,成本價8元,但現在3、4塊都沒人要,我要是囤了貨,不就虧本了嗎。

  這裏要解釋一下,我們連鎖的零售藥店不直接對接供貨商,而是各自根據需求量,每週從公司總部的系統下單。據我所知,總部對接的供貨商很多,天南海北的都有,基本都漲價了。正因為進價翻倍,加上前面的顧慮,目前公司的策略是,像芬必得這樣漲價離譜的,絕對不接,但還有一些藥,比如新康泰克、強力枇杷露、連花清瘟膠囊等,漲得不那麼厲害,就咬咬牙,少少地接。

  在非常時期,對緊缺的藥品,公司也會對旗下藥店限購。這段時間,感冒藥、退燒藥、酒精、溫度計、血氧儀等,都限購了。就拿血氧儀來說,每個店分6-8台;小柴胡顆粒,每個店15盒。

2022年12月18日,上海,市民在家中通過指夾式血氧儀測量血氧飽和度和心跳。(圖|視覺中國)
2022年12月18日,上海,市民在家中通過指夾式血氧儀測量血氧飽和度和心跳。(圖|視覺中國)

  最近,XBB毒株傳入國內,因為一些傳言,諾氟沙星、蒙脫石散很快就斷貨了,蒙脫石散平時賣十幾塊,現在進價直飆四五十,但我總覺得,這些藥的熱度,也就維持幾天而已。所以我們還是一樣,不敢備多的。

  除了這些緊俏的感冒退燒藥以外,其他慢性病、基礎病的日常用藥,價格還算穩定,但由於物流的影響,價格也上浮了一點點。我的藥店也沒有側重售賣的藥品,基本都是需要什麼,缺什麼,就備什麼。比如冬季蕁麻疹易複發,就會多備些皮膚過敏的藥,大多數藥店都是這樣。要說有影響的話,疫情高峰的時候,由於物流中斷,這類藥物的貨架也會比平時空一點。

  疫情封控時:先活下來再說

  放開後,感冒、退燒藥的需求量起碼比平時多了十倍,布洛芬也成為市場“新寵”。以前來藥店裡買布洛芬的,以成年女性為主,多是用來緩解痛經、牙痛和頭痛,現在來買布洛芬的,男女老少都有,絕大部分都用來退燒。

  包括現在,放開一個多月了,顧客一進來,十有八九,不是找感冒藥,就是找退燒藥,每天至少有二三十個人來店裡買布洛芬,他們大多已經陽康了,就是想買一兩盒備用。

  誇張一點說,最近一個月的客流量堪比疫情三年期間的客流量。我的這家藥店,賣場有90個平方,屬於中等規模,開了七八年了,毗鄰小區,顧客以附近的居民為主,可刷醫保。疫情期間,我周邊的藥店,倒了3家,還剩5家,規模都跟我的差不多。

  據我所知,許多門店在疫情三年間業績都在下滑,由於種種管製,很多人幹脆不來實體店,轉到美團或各種互聯網公司的網上“大藥房”買藥了,確實也方便、便宜。還有的呢,乾脆就不買了。另外,這幾年政府補貼,建了不少衛生站,藥也比我們實體藥店便宜。

  我的藥店還算幸運,幾乎沒有接到過投訴,雖然客流量在疫情管製期間下降了10%-15%,但兩三年來,都沒有被劃定為高風險區。但零售藥店在疫情期間,確實都是奄奄一息,有的倒閉,有的虧本,大多數不賠不賺。

  當然,也不止我們這個行業,其他朋友開網店的,做批發的,都沒一個說生意好的。這幾年每到年初,大家不約而同,只有一個目標:活下來再說。

  疫情政策轉變後,我們這個行業算是鬆了口氣。但就拿感冒藥來說,現在大家都囤了半年至一年的藥量,到今年的四五月份,疫情控製下來了,感冒藥很可能在一年內無人問津。藥店也只能賣些慢性病、基礎病的日常用藥,業績說不定,就又下來了。

  到那個時候,藥店要是想活下來,就得拚專業能力了。何為專業能力?就是藥店執業醫師和員工,對用藥的專業知識過硬。顧客平時有些小毛小病,不想去醫院排隊,又不知道怎麼用藥,才會來藥店。一般這種時候,他們都會諮詢店員如何用藥,如果藥店不能對症下藥,顧客就會越來越少,店面就難以為繼。

《灰女生藥劑師》劇照
《灰女生藥劑師》劇照

  我附近倒閉的三家藥店,就是吃了專業能力不夠硬的虧。他們要麼是“掛證”(執業藥師不上崗),要麼是賣給顧客的藥不起作用。我遇到一些顧客,在別的門店猶豫後,到我這裏購買。我是學臨床的,是執業藥師,除了我以外,我老婆也在店裡,她也是執業藥師。

  我給藥店其他員工培訓的時候,都會從臨床的角度出發,學臨床與學藥劑的,在用藥思維上是不一樣的,醫院里的醫生,大多也是臨床出身。這樣一來,藥店裡不是執業藥師的店員,也能從專業角度給顧客配藥,這也是我的店能存活下來的原因。

  雖然放開之後,零售藥店鬆了口氣,但依然面臨很多未知的挑戰,比如供貨中斷、漲價,比如越來越多的連鎖藥店被大企業收購。我們也還沒到徹底放鬆的時候,正如總部負責人說,“大家熬到年後再說,有貨就分一分”,目前,藥店裡的貨架,依然還是空空的。

  (本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