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滿意《施政報告》中的哪項措施?(最多可選16項)

浸大中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內一種細菌產生的化學物質,會誘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
【橙訊】浸大中醫藥學院的研究人員從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的病人糞便樣本發現一種腸道細菌,是有關綜合症的主要觸發因素,能有助可以研發治療該病症的新標靶藥物。
浸大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王凱亮表示,他們團隊從290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糞便樣本中,首次發現樣本內有大量的「活潑瘤胃球菌」產生的「苯乙胺」及「色胺」,會刺激腸道血清素的生物合成,誘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形容研究將有助研發藥物。
團隊亦發現,一種「苯丙氨酸」的氨基酸含量較低的飲食,在老鼠中可減少微生物產生「苯乙胺」和「色胺」,抑制老鼠的腸道蠕動。他們認為,攝取低蛋白含量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麵包等,可有助抑壓腸道蠕動,控制腸易激症狀,建議若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控制飲食,減少攝取「苯丙氨酸」含量較高的高蛋白食品,例如紅肉等,從而控制病情。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患者會有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或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圖︰商台
更多推薦文章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