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脆弱地區人群保護起來”。
1月7日,防疫“新十條”屆滿一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不同專家都認為,加快引入、研發和審批上市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長效的疫苗,以及保護脆弱人群是接下來防疫的重點。
7日,也是春運首日,據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此前介紹,初步研判,今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
目前,一些城市度過感染高峰,還有許多地區正在“爬坡”,或在艱難面對“重症”高峰。在病毒學家陸蒙吉看來,春運將對農村等防疫脆弱地區帶來巨大沖擊,因此亟需控製人流“壓峰”,與此同時,要加快培訓社區醫生,識別高危人群並及時給服抗病毒藥物,以減少重症發生。
“治本的藥物才能夠真正阻止病情發展”,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認為,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非常重要。行政法學者沈巋則建議,“在人命關天的緊急形勢下,採取應急流程,保障有效藥物進口”。
“監測”也是受訪專家提到的關鍵詞。“我們要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否則做出來的判斷是不精確的”,陸蒙吉呼籲監控感染情況和毒株變異動向。盧洪洲也認為,接下來有必要對病毒的致病性做更嚴密的監測。
“這個疾病的防控非常困難,要從科學性的角度重新來判斷,理性地來判斷。” 流行病學專家薑慶五說。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病毒學家、德國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流行病學專家、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薑慶五,和行政法學者、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等人的採訪。
“醫療資源儲備,人員培訓等工作要早做”
澎湃新聞:就你的觀察,這一個月來,有哪些問題顯現出來是需要關注的?
陸蒙吉:我們前面一直提倡要進行醫療資源儲備,就是指藥品。現在治療新冠相關疾病需要的藥,一個是抗病毒藥,一個是一般對症的藥,最基本的就是退燒,咳嗽,鼻塞這些。另外要進一步治療的話,就是氧氣,現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缺。
第二個就是人員培訓問題。像對社區醫生培訓如何使用抗病毒藥,這個工作應該早做。
張文宏教授講得很清楚,社區在黃金72小時內,必須要採取行動。首先一點,你要去監控,進行風險評估,這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態、基礎疾病情況,感染以後的身體狀況,有沒有高燒,肺的情況,有沒有發生肺炎……然後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決策,要不要對他投入抗病毒藥。這個工作都是需要前面進行培訓的。
假如發現有些人指標都不好的話,肯定要開始用藥。Paxlovid在感染以後第二天到第五天用才有用,不然的話沒有意義。
現在基本的判斷,都有很清楚的指南,應該怎麼做,像社區醫生也是可以掌握的。有些用藥以後還不能夠阻止重症發生的,再送到醫院去。
大部分情況,在社區肯定是可以解決掉的。很多農村地區疫情還在發展之中,現在還來得及,這個工作要去做,需要政府來投入。

另外,疫苗接種率有必要提高,包括最後一點,我從前年開始一直講的,一定要進行全民教育,把我們現在的知識要傳授給大眾,讓大眾能夠做出一個比較好的判斷。
盧洪洲:我覺得要讓老百姓知道新冠可以引起肺炎,儘管青壯年症狀比較輕,但是老年人、腫瘤病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還很可能出現重症肺炎,有生命危險。所以感染以後,需要使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阻止病人發展為重症。
現在病房裡面有這麼多的重症病人,如果他們起病後,家屬第一時間能夠意識到這個病人有可能發展為重症,給他口服五天藥,就不至於發展到重症——我說的這個藥物,一定是真正的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現在我們很多宣傳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降低體溫,緩解症狀,那個是治標不治本,治本的藥物才能夠真正阻止病情發展。
而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最佳的用藥時間是感染後的第一個禮拜,等到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他發展為重症,再用這些抗病藥物效果會差很多,一旦出現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第一時間給他用上對應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抗病毒的治療藥物,非常關鍵。
此外,我們如果能夠早點接種疫苗,即使不能夠完全避免感染,也可以減輕症狀。三個月之內接種過(新冠)疫苗的有一些感染者沒有出現典型症狀,是因為疫苗的保護作用。而這一波疫情,我們大多數人的疫苗接種時間已經超過了三個月,免疫保護作用已經失去了,所以重症病人多了,大家都有症狀了,兩者是有關係的。
澎湃新聞:這一波疫情下來,你覺得有可以總結的經驗嗎?
薑慶五:我覺得疫苗的效果需要科學家好好地評估,要把最好的藥物和疫苗給到民眾,尤其是把年紀大的、有基礎疾病的人保護起來。
我們這一回,一些藥物沒有組織好、準備好,造成搶購,要吸取經驗教訓,不能把這個事情光看做民眾的搶購行為,看看能不能有什麼渠道來改善,也學習國際上疫情來了藥物流通的情況。
比如說輝瑞的專門治療新冠的藥物(Paxlovid),在中國香港,以及日本、英國、美國等地區,如果感染者年紀比較大、出現持續高燒、有一些基礎病、慢性病,可以通過家庭醫生,社區醫生開這款藥,病人拿著適當的證件到藥房領藥,所以醫院的壓力相對緩和一點。

如果這個藥的副作用是在可控製的情況下,供應可以放開一點,不要限制很緊。如果高風險人群一開始就能拿到最好的藥,我覺得會減緩重症的情況。
其次,有些公共場所的防護措施我覺得還可以保留,比如說公共交通上要強調戴好口罩,做好個人的防護。我們一定要經過這樣的過程,社會才能真正的放開。
建議採取應急流程,保障有效藥物進口
澎湃新聞:目前國內還處於防疫轉型期,短期內發熱門診、急診、重症等科室醫療資源緊張,用於新冠治療的抗病毒藥物也存在搶購或代購高價藥、仿製藥的情況,你覺得政府層面可以採取哪些舉措,有利於改善當前的情況?
沈巋:同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以下簡稱《藥品管理法》)。總體上,我認為政府應該監督和保障藥物的合法進口、合法生產、合法供應以及合法使用。
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指導方針之下,具體來講,我認為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第一,保障有效藥物的進口,在人命關天的緊急形勢下,應該對藥物進口採取相應的應急流程。
第二,在藥物供應緊缺的情況下,一方面,政府應與國內外的企業溝通和聯繫,加強進口、生產和供應;另一方面,政府對於民間的搶購代購應當予以適度的寬容,但不是無底線的寬容,還是要適當地進行監管,預防出現假藥、劣質藥物的風險。
第三,目前就醫非常困難,我覺得可以通過網上問診方式來加強指導。因為一方面政府也希望輕症儘量不要去醫院,避免擠兌醫療資源;而一方面,民眾畢竟不是專業人士,網絡問診(電話或視頻)可以讓患者本人、患者家屬、養老機構等都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
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我從微信群中瞭解到,有個群友的家中老人在養老院,老人肺部出現了白點,但是因為抗原試劑緊缺,沒辦法檢測是新冠感染,還是冬季的肺炎發作。在這種情況下,養老院的護理人員也不清楚該用什麼藥,只能詢問家屬的意見要不要打抗生素。但家屬不是專業人士,在群裡問醫生朋友,也很難得到明確的指示。我相信這不是簡單的個例,在一定範圍是普遍存在的。
第四,要堅決打擊哄抬價格等藥品價格違法行為,這個在《藥品管理法》第84條有明確的規定。
澎湃新聞:你此前提到必須首要關注脆弱人群的健康安全問題,具體有什麼建議嗎?
沈巋:第一,要加強對脆弱人群的統計,有針對性地保證供應。比如說抗原試劑、藥物的供應,也許對於青壯年者和脆弱人群可以有不同的調配。在清零政策實行的時候,政府動用基層的力量,對脆弱人群進行統計,為獨居老人提供生活必需品等。到了防疫轉型期間,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社區可以通過微信、電話、上門等方式及時知道脆弱人群的一些需求。只有統計作為一個基礎,才能夠更好地調配有限資源。

第二,要保障脆弱人群購買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需要注意孤寡老人。我曾經在美國疫情特別嚴重的時候,在那裡待過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的商品供應比較緊張,有的商場就採取一些措施,規定8點到9點只讓老人進來購物,9點以後其他的顧客才能夠進去。我也看到商場里有許多代購人員,相當於我們這邊的快遞。我覺得這些都是很有效的照顧脆弱人群的方式。
第三,要保障對脆弱人群的醫療問診。怎麼能夠保證脆弱人群的醫療問診,在疫情暴發時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尤其是,他們一開始可能是輕症,如果採取措施不當,很有可能會轉變為重症。我看到張文宏醫生提到黃金72小時是非常重要的,怎麼讓脆弱人群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及時的醫療問診,包括但不限於通過上面所說的網絡問診,我覺得是需要認真考慮和對待的。
人口大規模流動對農村地區的衝擊巨大
澎湃新聞:目前防疫主要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陸蒙吉:現在所有的挑戰都存在,一個是醫院門診,很多人說門診數量降低。但像春運這樣大的人流,肯定要增加感染人數,這裡邊就會有一部分人需要就醫,可能門診也會排隊,而且不單是在上海排,會在郊區排隊,在農村排隊。

目前在大城市,重症人數正在爬峰,很難預測爬到什麼樣的高度才能停止。1月6日發佈了一個數據,春運客運總量要達到20億人次,20個億代表了疫情一個非常大的衝擊波。
要幹預的話就應該控製人流,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當然,抗病毒藥這些醫療儲備要投放,這個有共識。
我們可以在很多環節上進行緩解,但是最重要的,要從源頭(人流)上去管理,否則後面產生的病人數量是源源不斷的。
澎湃新聞:人口大規模流動,你認為會給防疫帶來怎樣的壓力?
陸蒙吉:就是感染人數增加,而且會在目前疫情還沒有展開非常強烈的地方,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會展開加劇傳播。這些地區的醫療資源可能比大城市缺乏,它造成的後果我們現在還是無法估計,也不願意去想像的。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可能還沒有認識。我昨天看到一個報導,有地方政府號召非必要不返鄉,底下(評論)都是“我是非必要,但是我要回鄉”,他可能不瞭解醫院裡面現在的情況。
這種規模的感染可能對農村、對老人會造成很大打擊,他可能長久不能再參與社會活動,不能給你照顧小孩子,需要年輕人照顧。
這個數量是很龐大的,你想想對我們國家整個的健康壓力是多大。
澎湃新聞:對於春運期間的防疫,你有哪些提示?
沈巋:今年春運與前兩年不同的是,以往清零政策下整體的環境基本是“乾淨”的,絕大部分人不是病毒攜帶者,只有很少的人攜帶病毒。大家相對比較放鬆。現在相當於說病毒隨處可在,傳染病毒的可能性毫無疑問比以前更強了,要更加引起防範。
第一,政府可以倡議,但是並不強求,春節期間減少外出。當然,這種倡議是要有一些理由的,比如說可以減少傳播規模的擴大,減少對家裡老人的傳染風險等。
第二,應該要求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者佩戴口罩,儘管有的人已經陽康了,覺得自己不會再傳染了,但是我覺得政府還是應該提出要求。戴口罩不僅是照顧自己,也是照顧他人。
第三,我曾經在國際旅行時,見有國際航班給每名乘客發一小包消毒濕紙巾。一般的乘客坐下來之前,會把自己的桌子、椅子、安全帶等都擦一遍。我覺得政府其實也可以要求鐵路公司和航空公司繼續堅持消毒處理,並考慮給乘客提供消毒濕紙巾,一旦提供了,大家就會想到對自己的乘坐空間還可以做相應的消毒。
第四,增加清洗和消毒公共衛生間的頻次。
我覺得這些措施並不能夠完全防止疫情的傳播,只能是儘可能地減少高載量病毒的傳播和減少傳染的可能性。
XBB是否會成為優勢毒株,尚待時間檢驗
澎湃新聞:現在美國流行的毒株XBB,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
陸蒙吉:現在的研究就是說,它確實是有一定的免疫逃逸率,可能會成為優勢毒株,但是在美國,它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XBB現在主要是在東部傳播,是不是會在美國全面展開。可能性有,但是我們所有研究這些優勢毒株的,都是一個曆史性的回顧,很難說就是它。
之前也有很多看著會成為優勢毒株的,最後在全球沒有流傳。比如阿爾法沒有全球流行,伽馬主要局限在巴西或者秘魯,它確實有一定傳播的廣度,但是對在歐洲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
所以XBB是不是會成為全球優勢株,這個我們不清楚。但是你不能排除它。
假如它已經在國內出現,很多人問,會不會造成二次感染?我說不是二次感染,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人群還沒有感染過。它假如跟BA.5、BF.7競爭有一定優勢,能夠取代它的話,我們接下來幾個星期看到的,可能就是XBB的疫情。
如果沒有及時監測,未來風險是非常大的。因為全球不光有這幾個毒株,它們的動態變化非常大,隨時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毒株,在局部突然有一個非常大的擴散。
具體在中國到底是哪一個毒株後面繼續流傳,必須要經過比較系統的監控才知道。目前普遍認為XBB毒株的致病性沒有增加,但是隨著感染例數增加的話,大家會得到更準確的答案。
“要壓峰,要監測感染情況和毒株變異”
澎湃新聞:你認為下一階段防疫的重點是什麼,有哪些建議?
陸蒙吉:重點還是要緩慢整個感染過程。目前國內感染波在一部分地方可能逐漸在消退,但是重症波在很多地方還在爬坡。(像德國)在感染爬坡的情況下,都會收緊政策——不做的話,波就會越擴越大。
我認為必須要壓峰。壓峰就是要進行人流的管理,陽性病人要繼續進行檢測,我們現在一般採用的就是抗原檢測,及時隔離陽性患者,通過這樣來減緩傳播速度。
目前很多人認為有些地方已經過峰了,對於有些居住密度比較高的城區,可能現在確實已經過關了,但是對非城市中心的或者是農村地區,它的感染程度遠遠沒到過峰的時候。所以在其他這些地區,疫情繼續發展的話,現在大醫院已經滿員了,很多病人找不到床位,可能造成巨大的額外傷亡。這是在公共衛生管理中間不應該出現的,而且我們是有可能避免的。
最重要的一點,我還是要呼籲,先把監測做起來,我們要掌握第一手具體的資料,否則不可能做任何的判斷,或者做出來的判斷也是模棱兩可或者不精確的。越不精確,大家就越不好去做將來的一些計劃。
而且現在是第一波,我們現在都在討論第二波第三波的問題,(沒有基礎數據)它的預測就更困難。
先把監測做起來,一個是感染的情況,通過各種抽樣調查的方法。現在各地的疾控中心有很多的檢測點,可以通過檢測點來進行檢查評估。另外一個是要監控有沒有一些突變株。比如現在討論很多的XBB的情況。
很多人說我們也做了檢測,但是做的量非常少,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我們這方面信息掌握不足。
不確定性,是對整個長期經濟行為一個最大的障礙,所以目前要恢復經濟活力,首先一點,要讓大家放心。
可能2023年是一個波動最厲害的年份。因為前面一直是封控,現在疫情才是真正在擴展,我們也知道了,整個疫情的波動性是非常強的。
盧洪洲: 第一,要嚴密監測病毒的變異,對病毒的致病性和傳染性要做更嚴密的監測。
第二,沒有接種疫苗的要盡快接種,已經接種過、超過很長時間的,要再接種其他的疫苗,效果才能好,比如說接種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多肽疫苗、mRNA疫苗等。
要靠科技力量,加快疫苗的研發和上市、加快治療新冠的小分子藥物的研發和上市,加快對mRNA疫苗、多肽疫苗、口服小分子藥物的臨床研究、新藥上市的審批速度。
一定要研發更好的疫苗,更有效的疫苗、長效疫苗,像國產的小分子藥物要大量地供應,因為國產的藥物價格低廉、性價比高、有效,我們現在二期、三期臨床研究,國產的小分子藥物效果都很好,要加快審批,要有綠色通道。
澎湃新聞: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嗎?
陸蒙吉:對於個人來講的話,第一點,沒有感染之前,你不應該去推動這個疫情,應該戴上口罩,保住社交距離,應該做清潔,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另外一個就是免疫接種,我們還要繼續提倡的,包括陽康以後,還能繼續去做。因為隨著時間過去,你的免疫力會降低,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你就必須要去打加強針。
感染了以後,假如身體比較好的話,也要遵守現在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要測一下,注意自己有沒有缺氧的情況。有很多的東西你要經過社區醫生的指導,或者醫院給你的一些支持,才能夠克服。不要把病拖得很重了,再去治療。很多人現在說我感覺身體很累,你就知道感染對身體還是有相當的衝擊力的。

“我們所做都是為了儘可能減少代價”
澎湃新聞:隨著防疫重心的調整,你認為政府與民眾應當怎樣進行有效的“風險交流”?
沈巋:防疫轉型期間,進行有效的風險交流,增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我之前曾經呼籲的公開、透明、坦誠的溝通與交流以外,也要注意風險交流與風險管理的適配性。如果風險管理不合法、不合理、不及時,再怎麼溝通、交流,也可能是無濟於事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建議:
第一,在防疫轉型期內,政府採取的措施要既合法又合乎情理。一則, 防疫轉型期,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仍然是政府主導負責的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頭等大事,這跟我之前提出的政府部門不能過度退位、失位是一以貫之的。
二則,政府採取的措施是必須有法律依據的、在法律權限範圍內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仍然是需要再三強調的。
三則,應該從情理上考慮政府監管的適當性。比如,之前提到,對於民間的藥物搶購、代購行為,可以打擊哄抬藥品價格的行為,打擊供應假藥、劣質藥物行為,但對於民間的搶購、代購行為還是要有一定的寬容。畢竟,轉型前期準備不足,藥物供應緊張是民眾更為關切的事情。現在,經過了一個月,供應量慢慢加強了,藥品需求也相對緩和。
第二,政府採取的措施要及時響應民眾的需求。比如,《藥品管理法》第3條規定:“藥品管理應當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風險管理、全程管控、社會共治的原則,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藥品質量,保障藥品的安全、有效、可及。”防疫轉型初期,相應的抗原試劑、提前干預藥物等的充分供應,就是民眾的迫切需求。政府就必須竭盡全力保證藥物的“可及”,若遲遲不能保證,也會影響通過風險交流增進信任的效用。
第三,政府要密切關注輿情,及時回應和交流公眾關切的問題。民眾可能會對政府採取的一些措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會有一些懷疑和質疑。其實,根據世界範圍內的經驗,幾乎沒有一個風險防範的措施是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或者同意的。這個時候,政府應當與民眾加強公開、透明、坦誠的交流。
至於說到完全公開政府掌握的信息是否會引起民眾恐慌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首先,如果不涉及到國家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應該在相信民眾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儘可能公開,至少要讓民眾覺得他們切身感受到的東西跟政府發佈的東西是基本一致的,或者即便有明顯出入,也應該是有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解釋的。
其次,風險交流是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策略和方法的。據我瞭解,在國外,涉及傳染病風險交流的,會有一些醫學專家、心理學專家、公共政策專家等一同來商量應該怎麼發佈相關的信息?應該在什麼範圍內告知民眾?怎樣措辭能更好地讓大家有信任,不至於過度解讀等。這些都是需要有專業應對的。要麼壓製信息的自由流動或公開,要麼完全把知道的所有內容不加任何整理、不加任何修辭、不考慮會給民眾造成怎樣的心理衝擊地告訴大家,這是兩個極端。
最後,我想說的是,要讓每一個屬於脆弱人群的人都能得到所有的保障,這是很難做到,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們無非是在做儘可能減少代價的工作。
澎湃新聞:從1月8號開始,新冠病毒調整為“乙類乙管”,接下來的防疫,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
薑慶五:不要聚焦於新冠病毒管理從“甲類”調到“乙類”,要去想現在是“乙類乙管”我們該做什麼事情。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推翻以前原有的做法,重新思考防控策略。這個疾病的防控非常困難,不要拿著前面我們的思路來想後面的事情,要從科學性的角度重新來判斷,理性地來判斷。
我覺得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把它放到“丙類丙管”,流感是“丙類丙管”。因為新冠和流感的傳播途徑一樣,傳播的方式一樣,就是病原體不一樣。
經曆了這一波疫情,我們要重新再思考如何應對下一個傳播期。我覺得要把疫苗打好,把藥物儲備做好,要把它看成呼吸道傳播疾病,關注它固有的一些規律。
有很多東西是科學的,今天我們不行,爭取明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