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治癒力量:肺如何塑造人類的未來?

2023年01月10日19:37

《基因、病毒與呼吸:從肺的進化起源到呼吸的治癒力量》,[美]邁克爾·J.史蒂芬 著,楊泓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1月。

肺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甚至帶有神秘色彩的器官。肺是連接人體與空氣的橋樑,人類需要通過肺來獲取生存所需的活力。很多個世紀以前,人類就已經知道了肺的重要作用。

在希伯來語中,“Ruach”一詞的字面意思是“呼吸”,但同時它也有“生命之靈”的含義。《約伯記》(The book of Job)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之靈造了我,上帝之氣賜我以生命。” 《新約全書》(The New Testament)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使徒約翰說,耶穌向他的門徒“吹氣”,賜給他們聖靈(Holy Spirit)。

呼吸就是生命力,這一觀點也表現在《聖經》中。《創世紀》(Genesis)第二章第七行寫道:“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了一個人,然後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他的鼻孔,於是這個人就有了生命。”古埃及文化也認識到了呼吸的重要性。如今收藏在博物館里的許多古代雕像的鼻子被損毀,然而其他部分卻未被殃及的事實,便可以印證這一點。這些鼻子被損壞絕不是偶然事故,而是征服者的蓄意破壞,他們的目的正是要毀掉這些雕像的呼吸器官,從而奪走它們的“生命力”。

不單是西方世界著迷於肺的力量,從東方的宗教信仰中我們也可以略窺一斑,比如,佛教和印度教都植根於對“呼吸的力量”的某種理解。在這些宗教里,學習和駕馭呼吸是通往涅槃的必由之路。

越南的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在其出版的《正念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一書中對此做了最好的概括:“呼吸是連接生命和意識的橋樑,並且能夠將身體和心靈連接在一起。”

《豪斯醫》(House M.D.,2005)第二季劇照。

東方的宗教不僅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承認呼吸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呼吸仍在它們的教義中佔據核心位置。在印度語中,呼吸是“Prana”,就像西方的“Ruach”和“Holy Spirit”一樣,它不僅僅是一個表示空氣流動的詞,而且意味著呼吸是首要的生命力。這些知識通過瑜伽和正念之類的運動傳播到西方,提高了人們的耐力,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這些呼吸的實踐證明,思維和內心順應肺運行,而非相反。

縱觀曆史,各種文明都把呼吸等同於靈魂,用一個詞同時指代兩者。在古埃及,人們用的是“Ka”;在祖魯(非洲的一個民族),人們用的是“Umoya”;在古希臘,人們用的是“Pneuma”;在印度教中,人們用的是“Prana”。

英國著名生理學家威廉·哈維在1653年關於“全解剖學”的系列講座中,簡單而深刻地指出:“生命和呼吸是相輔相成的。不存在不呼吸的生命體,也不存在有呼吸的非生命體。”

呼吸運動、抗病基因與生命力

肺這個器官每天承擔著大量的工作。人類的呼吸速率平均為每分鍾14次,每次呼吸的空氣量平均為500毫升,每小時吸入和呼出420升空氣。每個人24小時呼吸的空氣總量,高達10080升。然而在沒有肺部疾病的情況下,肺的這項工作並不會幹擾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說,這項工作可以在人類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正常進行。

接收到來自大腦的信號後,人體胸腹之間的橫膈膜會向下收縮,肺隨之擴張。伴隨著肺的擴張,維持生命的空氣被吸入,其中包含數以百萬計的氧分子。肺將氧氣持續地輸送到血液的紅細胞中,這些紅細胞會在心臟的驅動下,將這種生命分子輸送到大腦、肌肉、腎臟和其他器官的細胞中。

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2020)劇照。

之後,血紅細胞會通過靜脈,將身體組織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帶回肺部,然後在橫膈膜舒張時,這些二氧化碳會隨著呼氣排到大氣中。這就構成了出色的血液回收和再利用的循環,它被恰如其分地稱為體內血液循環(Circulation)。在這個循環過程中,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我們的身體和外部世界連接的關鍵通道。

氧氣、生命和肺,相繼出現在我們的世界,這絕非偶然。只有使用某種提取氧氣的方法進行呼吸,一切生命活動,如思考、運動、進食、說話和愛等,才能夠正常進行。

生命和呼吸是同義詞。重要的是,當我們在母親的子宮外第一次成功呼吸時,才算是真正作為人類來到了這個世界,而當我們呼出最後一口氣時,才算是真正離開了這個世界。

當然,不只是我們人類在呼吸。呼吸是整個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生命機制,每一個比厭氧微生物高級的生物都在呼吸,包括每一條魚、每一個動物,以及每一棵植物,它們都在呼吸。由於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植物被稱為氧氣製造者,但植物自身也在不停地呼吸,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消耗氧氣來滿足其能量需求。所有生物都在共享這個叫作大氣層的共有資源。

我們呼吸系統的結構,能夠體現出一種卓越的“設計”。我們用鼻子或嘴吸入的空氣,先是經過一根比較粗的管道——氣管,接下來進入通向左右兩肺的支氣管,然後進入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細支氣管,最終進入肺的深處,到達一個葡萄簇狀的地方——肺泡。

紀錄片《最後的呼吸》(2017)海報。
紀錄片《最後的呼吸》(2017)海報。

實際上,肺泡才是氣體交換的地方。從整體上看,肺的結構就像一棵樹,從樹的主幹逐漸伸展到越來越細的樹枝,直到葉子——氣體交換的地方。這種結構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比如閃電是由多條小閃電彙聚而成的,在接近地面時又會再次散開;又比如眾多支流彙聚成一條寬闊的河流;還有人體本身,從軀幹上分出胳膊和腿,然後分出手指和腳趾等。肺也具有這樣的結構,以便最大限度地汲取我們周圍的生命力。

如今,科學界才開始認真地研究人類幾個世紀前就知道的一件事——呼吸可以治療疾病。每年都有越來越多關於呼吸的治療功效的論文發表。有證據表明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疼痛、抑鬱甚至癌症的人,進行呼吸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這些證據已經深入到了血液甚至基因層面。那些做呼吸運動的人,特別在他們處於某些類型的壓力下時,血液中的炎性蛋白水平明顯更低。

研究還表明,調動呼吸的力量可以打開抗炎基因,關閉促炎基因。呼吸可以影響調節能量代謝的基因和分泌胰島素的基因,甚至可以影響掌控壽命長短的DNA端粒。從長遠來看,這些今天在做呼吸運動的人,將來很可能會把更多的抗病基因遺傳給他們的後代。

除了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肺在人類當前和未來的生存中還有一些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肺是人體中最年輕的器官。大約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離開海洋時,肺這個器官才開始發育,遠遠晚於心臟和其他器官的進化。

肺不僅是影響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器官,也是人類未來移民其他星球時,需關注的重要器官。即便人類繼續生活在地球上,隨著氣候的巨變和呼吸道病原體的威脅,肺也必須受到更多關注。就像許多其他器官一樣,肺是受大腦無意識控製的。但與別的器官不同的是,如果我們願意,也可以有意識地控製肺部。

正是因為這一點,肺現在成了全社會關注的健康焦點。在過去的100年里,技術和醫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將人類帶進一個巨變的時代。在此期間,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倍,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增加了3倍。

與此同時,儘管正是焦慮和不信任幫助我們在面對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威脅時生存下來,但我們仍本能且習慣性地保持著這些情緒。為了讓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同一顆星球上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更加信任彼此,更加團結合作。肺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一轉變。

肺部疾病:常被忽視的三大致死原因之一

雖然肺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器官,但它被嚴重忽視,而且它如今受到的威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我們總是對其他器官珍視有加。

◎ 心,作為我們情感和激情的化身,在歌曲和文學中出盡風頭;

◎ 大腦被尊崇為我們思想和慾望的所在地,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所取得的成功歸功於它,此外大腦還因其複雜性而聞名;

◎ 皮膚受到我們精心的嗬護,年輕時呈現的是美麗,年老時呈現的是智慧;

◎ 生殖系統則包含著對異性的吸引力和新生命的奇蹟。

相比之下,只有在呼吸出了問題時,我們才會想到肺。

醫學統計數據表明肺被忽視,這一點顯而易見。每年死於肺癌的人數比死於乳腺癌、胰腺癌和結腸癌(僅次於肺癌的三大致死癌症)的人數總和還多,但是肺癌研究者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和其他政府機構獲得的資助卻只有乳腺癌研究者的一半左右。

此外,許多肺部疾病的後果是毀滅性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種大多數人從未聽說過的肺部瘢痕性疾病,每年約有3萬人罹患該病,該病的發病率與宮頸癌的發病率差不多。

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研究資金匱乏,迄今沒有一種藥物被明確證明可以延長該病患者的生命。患者只有50%的存活率,非常可怕,大多數患者一般都是在確診後的4年內死亡。這比大多數其他癌症的致死率都要高。當然,除了肺癌,還有其他一些未被充分認識的肺部疾病,也存在研究資金不足的問題。

其他被忽視的肺部疾病還包括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簡稱“慢阻肺”)、吸入性損傷和哮喘。由於一些強烈的偏見,許多肺部疾病被汙名化。最常見的說法與吸煙有關。人們認為,吸煙是肺癌和慢阻肺的主要致病因素。這不僅妖魔化了菸草,也妖魔化了吸煙者。

人們對患有哮喘的人也持有一種微妙而鄙夷的偏見,錯誤地認為這種病與生活在內城a以及不衛生的生活方式有關。雖然全世界有超過15億人(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感染了結核病,但該疾病卻被錯誤地與無家可歸掛上了鉤。總體來說,肺部疾病被不公平地歸類為“髒病”,患者的痛苦不值得關注。被忽視、被遺忘、研究資金不足,這就是肺部疾病全部的診療史。

忽視肺部疾病的後果相當嚴重。如今,包括哮喘和慢阻肺在內的呼吸系統疾病,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三大致死原因之一。在美國,呼吸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以往遠低於心臟病、癌症和腦血管疾病,然而1980年至2014年,根據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統計,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死亡率分別降低了59%、58%和24%,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卻升高了40%。

1965年至1998年的數據甚至更加令人擔憂。在此期間,儘管全因死亡率下降了7%,但慢阻肺的死亡率卻大幅上升了163%。2008年,呼吸系統疾病在美國首次取代中風,成為第三大致死疾病,此後也都一直保持在這一位置。

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2020)劇照。

儘管這些肺部疾病統計數據令人沮喪,但在許多國家這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低收入國家,呼吸道感染是導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些國家每年400萬的死亡人口中,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占了很高的比例。

全球範圍內,有30億人暴露於室內外有毒的空氣中,這些問題每年造成800萬人過早死亡。世界上有91%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規定標準的地方。 所有這些統計數字都表明,當今世界存在著重大的國際性肺健康危機。

無論是令人擔憂的、不斷攀升的吸煙率,還是氣候變化和嚴重汙染導致的空氣質量持續惡化,我們都無法從中看到肺部疾病發病率降低的希望。更令人擔憂的是,最近全球又接連不斷髮生了針對呼吸和肺的危機——從電子煙引起的怪異呼吸系統疾病,到加利福尼亞州、亞馬孫和澳州森林持續的大火,以及2020年災難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暴發。這場疫情的暴發不僅使全球經濟幾乎停擺,還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這些災難表明,我們對存在於空氣中的潛在威脅缺乏足夠的重視。

面對這些挑戰,一些富有創新精神的醫生、科學家和倡導者正在倍加努力地預防和治療肺部疾病。基於人類目前對遺傳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解,想要迎接肺部疾病的挑戰,目前會是史上最好的機會。

註:本文經出版方授權選自《基因、病毒與呼吸:從肺的進化起源到呼吸的治癒力量》,較原文有刪節修改。

原文作者/[美]邁克爾·J.史蒂芬

摘編/何安安

編輯/羅東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