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吧,我們準備,馬上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系統)!”中午十二點,話音未落,個子不高、一頭短髮的侯靜波立刻穿上鉛衣,快步走進導管室。幾分鍾後,六名醫護人員合推一輛手術車快步進來。
這是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導管室最近發生的一幕。

這是一名65歲的冠心病患者,家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在齊齊哈爾第一醫院就診後,通過與哈醫大二院遠程會診,決定轉院治療。
在導管室外的監視屏前,侯靜波的“師傅”、心內科主任於波教授一直緊盯著每一步操作,也隨時準備著一旦有特殊情況,立即進入導管室。
下午3點10分,手術順利結束,5個心臟支架和一個藥物球囊,被成功安裝進患者體內。

侯靜波常常稱自己為“血管修理工”。“我們做的這些事,家屬進不了病房不知道,患者麻醉了更不知道,但我們不會因為沒人知道就不做、就糊弄或者放棄。”侯靜波說。
“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把需要疏通的血管在最短時間內打通,這需要先進的技術、有經驗的醫生和科學有效的策略,三者缺一不可。”於波說著,他的電話再次響起,急診將轉來一名新患者。

心臟重症監護室,也就是“CCU”。
病床前的監護治療儀器,不時發出“滴滴滴”的提示音。在牆上的遠程心電診斷顯示屏上,每位患者的實時心電圖、心率、檢測時間等清晰呈現,出現異常情況的患者姓名會變成紅色,第一時間發出警報。
每天早八點進入工作狀態,晚上七點到八點半醫療組開會,九點開始CCU線上開會,十一點半查驗注意事項紀要……這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楊爽一天的工作表,每天休息不足6個小時。

“我們三班倒、連軸轉,一刻不停地做好監測和救治,就是要把每一位患者都照顧好。”楊爽說,目前這裏有67名患者,醫療、康複、轉運、呼吸、麻醉等8個小組全力以赴,緊張而有序地忙碌。
記錄患者信息,檢查生命體徵,調整呼吸機參數,做好氣道護理、營養支持,為他們翻身、排痰、調整補液速度……作為CCU護士長,馬國娣忙得“腳打後腦勺兒”。
“再難,我們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醫院強大的後盾,一定能夠迎接勝利的曙光。”馬國娣說,科室原有100名護士,幾天前從其他科室調配來38人,大家用全部精力,只做這一個事。而這樣的守護,正在許許多多的醫療機構上演。(記者楊思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