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設立兩年、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從設立總部到量產衛星發射、從創立到火箭量產基地投產的全過程,這是航空航天企業落戶大灣區幾何中心南沙後的發展速度,背後蘊藏的中國科技快速轉化落地力量讓人驚歎。
1月9日,“科創驅動力 製造業當家”故事分享會在位於南沙靈山島尖的新地標IFC舉行,中科宇航、吉利航天、中郵信源……一個個企業案例和一段段時間刻度還原了南沙的新時代、新徵程、新發展,而穿透時間的魔法,科創源頭創新的能力、攻堅硬核科技的實力、政策製定的精準有力正是南沙實現製造業當家的本質。
作為廣州“雙核”之一的南沙正在大灣區科創版圖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按照廣州市南沙區先進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藍圖,一個總規模達萬億級的先進製造業體系正在南沙構建。

三年多:從註冊企業到火箭首發、基地投產
近日,位於南沙大崗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正式投產。
成立於2018年12月的中科宇航,是國內首家混合所有製航天企業。時間撥回到2018年時,沒有人能夠相信這家企業從創立到火箭首發,再到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基地落成投產,只用了短短三年多時間。在此之前,沒有一家火箭研發、生產企業在廣東落子。但中科宇航,在南沙成功站穩腳跟,力爭打造為中國航天“第三極”。

“大灣區在召喚我們。”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秦峰介紹他們不顧一切選擇南沙的理由:廣闊的珠三角經濟腹地,由來已久的改革開放經驗,位於大灣區的幾何中心的南沙,交通便利、出海便捷,而且工業用地較為豐富,為企業將來的發展、擴大生產規模以及不久將來的海上發射,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平台和想像空間。“大灣區在擁有非常開放成熟的營商環境下,還擁有非常優秀的工業基礎和科研教育基礎,企業方面例如華為、廣汽以及大批中小型的加工製造類企業,學校方面擁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對中科宇航未來的發展來說就是如魚得水。”

剛過去的2022年,是南沙發展商業航天的高質量快速發展的窗口期。
據南沙開發區投促局招商處室分管負責人蘇敏介紹,南沙去年重磅推出“探天九條”專項政策,扶持力度極具吸引力。如,對引進商業航天企業的投資機構,最高按1000萬元給予獎勵,按商業航天企業研發費用的20%給予最高1億元補貼;又如,按發射保險費用的50%給予補貼,每成功發射一枚火箭、一顆衛星分別給予100萬元和50萬元獎勵。“探天九條”最大力度助力落戶南沙的商業航天企業搶抓發展機遇,進一步做強做大。
兩年多:從設立總部到量產衛星發射
航天產業又一重要板塊——衛星製造企業吉利航天也來到南沙。2021年,吉利科技集團在廣州南沙設立了全國唯一航天業務集團總部——吉利航天總部,通過建設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助力南沙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引領中國商業航天科技事業發展。

2022年6月2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入軌,完成首個軌道面部署。這是我國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量產商業衛星。
一次次的成功從何而來?
“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產業鏈的協同。南沙正在積極佈局商業航天產業鏈條,完成集運載發射、衛星研製和航天應用於一體商業航天全產業鏈佈局。產業鏈集群效應將助力吉利航天總部深化航天技術優勢,加速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化升級,形成 ‘上遊衛星 + 下遊應用’的產業鏈力量,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平台協同互動體驗,持續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未來出行生態賦能,助力中國商業航天事業加速前進。”吉利航天高精定位業務副總經理兼CTO 趙亮在分享會上如此分析道。
逐夢“空天”、聚“星”成鏈,商業航天的發展已然成為南沙的一張嶄新名片。
一年多:總結南沙五大優勢後全力籌備建設
在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的不遠處,另一家先進製造業的“尖子生”——中郵信源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也在2022年11月建成投產。

自2018年落戶南沙以來,基地項目一期於2022年11月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超5億元,建築面積為83000㎡。
一年籌備、兩年建設,三年時光見證了該項目的建成投產。信源智能裝備(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延迪表示:“我們總結了南沙區的五大優勢:地理區位、產業政策、營商環境、發展潛力、基礎設施。因此,政企雙方堅定而迅速地簽署了投資協議。我們立即調整了發展戰略,積極籌集資金、資源、人員,由總經理親自掛帥成立專項小組,與國內頂尖工廠規劃諮詢公司、建築設計院和施工單位合作,力圖在南沙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流分揀傳輸裝備、高端專用車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
2025年:構建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體系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廣州市南沙區先進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構建“2+5+2”總規模達萬億級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同時,打造1+2+4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到2025年,形成1個三千億級: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2個五百億級: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4個三百億級: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都市消費的產業集群。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資源,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在南沙製造業不斷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創新無疑是強大的驅動力。
南沙區科技局副局長饒誌平在分享時如數家珍,明珠科學園、廣州海洋實驗室、冷泉裝置、“風洞”“識海”項目、大洋鑽探船、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全區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平台370個,其中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4家,分別占全市1/3、1/5,南沙正深耕科學發現,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除了引入“源頭活水”的科研力量,南沙還在想辦法“啃下硬骨頭”,增強科技攻關“硬核實力”。南沙已圍繞集成電路、現代海洋產業、高端製造、生物醫藥創新等領域組織實施重點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支持項目超過30項,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技術儲備。
當前,南沙研究出台“科創10條”等專項扶持政策,近5年共兌現科技創新產業扶持資金8.57億元,惠及創新主體959家。截至2022年底,南沙科創母基金已累計審議批準子基金14支,總規模超53億元,已投資南砂晶圓、睿帆科技、中科宇航等一大批南沙區本土優質科創企業。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羅瑞嫻、劉偉、叢楠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