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佈丨感染新冠病毒後一直沒好透?這可能是“長新冠”

2023年01月13日18:18

中國網1月13日訊(記者 彭瑤)隨著“陽過”後許多核酸或抗原轉陰的患者仍舊出現各種不適症狀,“長新冠”已成為社會公眾近來關注的新冠相關熱點之一。

“長新冠”即人們通常理解的“後遺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長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3個月後還有症狀,並且最少持續2個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這些症狀。

“陽過”後症狀種類多樣 新冠是否會產生後遺症仍存爭論

英國國民保健制度列出的“長新冠”常見症狀有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其他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腦霧”)、胸痛或胸悶、睡眠困難(失眠)、心悸、頭暈、關節痛、抑鬱和焦慮、耳鳴或耳痛、噁心、腹瀉、皮疹等。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發佈的報告指出,“長新冠”可能引發超過50種病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無論性別、年齡或最初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如何,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有可能出現“新冠後症狀”。大約10%至20%的新冠患者在急性新冠感染後會出現持續症狀。

美國疾控中心提示,一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長新冠”的影響,如在感染新冠前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人。

“由於疫情發生至今只有三年,關於後遺症仍有很多爭論。一些諸如嗅覺及味覺障礙、關節/肌肉疼痛、睡眠障礙、疲倦/乏力等臨床表現,很多病例慢慢緩解,不見得是‘後遺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2022年12月舉行的“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上表示,“研究顯示,奧密克戎比德爾塔引起‘後遺症’的比例更低,無症狀感染者基本無新冠‘後遺症’。在感染前接種過疫苗的患者,出現‘後遺症’的風險下降。”

《北京協和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基層診療方案建議及適宜技術(第一版[2023.1.3])》(下稱《北京協和診療方案建議》)也指出,目前暫無科學依據表明新冠會產生後遺症,醫務人員應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正確對待疾病康複過程。不同患者症狀消退時間存在很大差異,可能還取決於發病前的危險因素以及新冠急性期的病情輕重。

“長新冠持續時間無明確定論 大多數在一年內得到改善

“長新冠會持續多長時間暫無明確定論。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輕度感染新冠病毒(沒有住院)後患有‘長新冠’的人群中,大多數症狀在一年內得到改善。總體而言,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後出現長時間呼吸困難症狀的風險較低,但對於其他“長新冠症狀風險來說,接種疫苗與否的影響並不顯著。

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數據來源於2021年10月之前檢測的新冠感染人群,當時流行的毒株仍為新冠原始毒株以及Alpha和Delta變種毒株,並非現在的奧密克戎(Omicron)。

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近的一份報告,截至2022年12月,在英國自我報告患有“長新冠的人群中,30%的人表示他們的症狀已經持續了至少兩年。

2022年11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表示,美國公共場所應強製或建議民眾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以防止“長新冠”所造成的傷害。

多地開設新冠感染康複門診 醫生建議患者減輕心理壓力

記者注意到,近期,北京、廣州、杭州、上海、武漢、鄭州等多地醫院開設了新冠感染康複門診,或開設專家聯合門診,為患者提供病情評估、功能訓練、中醫藥治療、心理諮詢等綜合診療。

就如何應對“長新冠”症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三年來的診療經驗表明,用中藥、針灸、推拿以及傳統功法等,能夠促進患者愈後,改善乏力、氣短等症狀。採取積極的干預措施,促進治癒者的身心恢復到較好的狀態也有助於預防二次感染。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潘紅英在看診時則注意到,很多病人沒有很嚴重的症狀,但是心靈創傷很重。潘紅英建議患者調整心態,不要因為身邊的某些比較消極的例子陷入焦慮。跟朋友多交流,互相傳遞積極正能量也很重要。

《北京協和診療方案建議》提出,在急性期康複後,部分患者可出現持續的軀體和心理症狀。在恢復期存在這些症狀並不說明病情重或複發,建議減輕心理壓力,根據存在的症狀對症處理。

在飲食上,少食多餐,以易消化食物為主,逐步恢復平衡膳食。注意葷素兼顧、粗細搭配,飲食清淡不油膩。建議每天至少攝入1500-2000ml水。感染期間易合併低鈉血症,應注意適量補充;恢復期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少於5g。老年人尤其是合併基礎疾病者,在急性感染期和疾病恢復早期,儘量減少洗澡。建議戒菸、限酒。恢復期心理調節從認知上應由疾病導向轉為健康導向,保持優質睡眠,嚐試太極、呼吸放鬆訓練、瑜伽等放鬆技巧,與他人多交流,相互心理支持。儘可能逐漸恢復日常活動或愛好,可改善情緒。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日報網、杭州日報、財聯社報導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