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社區工作十餘年,李美紅最看重的是如何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從推動小區安裝智能門禁系統,到解決一位老人冬天的取暖問題,李美紅總是想著怎麼把社區變得更好、居民生活更幸福。“在某一個地方看到好的彩繪,我就會想著,把它畫在我們社區,會不會也很漂亮?看到別處一個好的做法,我就想,這個做法我們社區能不能用?如果用了以後,我們社區居民能得到什麼樣的便利?”
2023年1月13日下午,在新京報第十六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上,李美紅獲得了感動社區人物金獎。她認為,社區建設是一份事業、一個理想。她把社區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一家人就是想著怎麼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讓生活越來越幸福。”

1月13日,在“微力量——新京報第十六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上,感動社區人物金獎獲獎者和頒獎嘉賓合影。
成立120應急擔架隊,24小時待命
八角中里社區有2400餘戶、5900餘名居民,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500餘名。老年人多,遇到突發問題就難以獨自解決。為此,需要社區工作人員格外細心的服務。
李美紅回憶,自己在一次社區巡視中,看到居民徐阿姨從樓里跑出來,面色十分著急。李美紅走上前問:“您怎麼了?”“你劉叔哮喘病又犯了,120來了,得找人把他從家抬到樓下來。”徐阿姨一時間找不到人,急得不行。李美紅馬上請物業保安來,幫著把擔架抬下去,把病人及時送到了醫院。
這一件事解決了,李美紅的心卻一直放不下來。隨後,她找物業經理聊起這個問題,提出可以把物業保安組織起來,成立一個120應急擔架隊。“保安是24小時服務的,把聯繫電話公示出去後,大家只要遇到類似這種為難的事兒,隨時都可以聯繫到他們。”就這樣,八角中里社區120應急擔架隊成立了,“這就解決了一個群眾切身的、關係到生命安全的問題。”李美紅說。

一個擔架隊的成立,背後顯示的是李美紅等社區工作人員對群眾問題的關心、物業與社區良好的關係。
後來隨著工作的一步步開展,李美紅所在的社區還成立了老街坊誌願者服務隊,服務隊又細分成了6人關愛小組、7人治理小分隊,還有老街坊健康護衛隊和大學生黨員先鋒隊,對不同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
2020年,6人關愛小組成員在社區排查時,聽到27號樓一位老人家裡有聲音,但敲門卻沒人開。當時李美紅和同事想,居民會不會遇到麻煩了?於是趕緊聯繫家屬回來,開門後就看到大爺從輪椅上摔了下來,躺在地上沒法動彈。“我們當時聯繫了社區120應急擔架隊,並且請來社區在職黨員衛生站的大夫進行緊急救治,經檢查沒有問題以後,我們才準備走。臨走前,老人突然就掉眼淚了,說‘幸虧你們來了,要不然我這條老命今天就交代了。’”
挨家挨戶上門問詢,幫居民選定物業公司
前段時間,李美紅剛解決了八角中里社區“央地對接”的難題。
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特點有“三多”:老年人多、物業公司多、產權單位多。作為社區黨委書記的李美紅,對社區情況瞭然於胸。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小區內33棟樓分屬28個產權單位,共有10多家物業,2400多戶、7000餘人住在社區里。這在社區治理上存在著一定難度。
“社區里的25號樓是央產房,從2021年7月份開始進行物業移交工作。我們挨家挨戶去瞭解情況,問清居民們對物業服務的要求,在這基礎上跟央企、物業公司再去溝通。”2022年8月,八角中里社區25號樓順利完成物業移交,過去的央產自管房正式交由社區統一管理。“2022年7月份簽的合同,一直到現在,居民反響還是不錯的。”李美紅說。
這次物業移交工作,最能體現出八角中里社區“群眾動嘴,社區動腿”的服務模式。李美紅介紹,關於居民們對物業移交有什麼看法、是否同意、想要什麼樣的物業服務,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詢問每戶居民的意見。“居民對物業的要求也是逐步變化的,我們就通過多次入戶,最後摸清了大家的真實意願。其間,居民們提出了多個備選物業公司,我們也挨個兒去諮詢。”李美紅介紹,社區還組織大家進行民主投票,請人現場監票,經過一系列程序,最後選定了區級的一家物業公司。
耗時一年的“央地對接”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李美紅打心眼兒裡高興,這算是央地工作的一次“破冰”。李美紅解釋,小區內產權單位複雜,而公共設施不可分割,居民遇到物業糾紛時,社區協調起來並不容易。“在接訴即辦的過程中,社區和央企物業對接是很難的,因為責任不清晰,他們可能會說,這些問題他們解決不了。”李美紅說,25號樓這樣的央產自管房現在交由社區統一管理,當社區再來處理物業糾紛時,就可以直接跟區屬物業對接了。
產權單位複雜帶來的不便,最終會落到居民頭上,李美紅解決過很多次此類問題。之前,社區10號樓和12號樓,他們的產權單位在老舊改造的時候,沒能跟社區達成同步,沒能順利施工,以至於每年不少居民都要在嚴寒中度過冬天。社區得知後,多次上門協調相關產權單位、物業公司。經過努力,2021年,這兩棟樓的外牆保溫和樓道粉刷這些公共區域進行了改造。“當時10號樓有一位80多歲的趙阿姨,她特別感慨,對我說‘美紅書記,我今年冬天終於不冷了。’”
唯一的念頭是守護好社區這一畝三分地
在社區工作十餘年,社區經曆的每一件大事,李美紅都是見證者、參與者。
2020年疫情暴發後,李美紅和同事們開始了晝夜不停、連軸轉的工作。“當時是大年三十晚上,我跟社區工作人員說情況特別緊急,需要馬上到社區報到。我是社區黨委書記,是大家的主心骨,我肯定是要住在社區,堅守陣地。特別感動的是,當天晚上大概7點,我們16位社工都帶著鋪蓋捲來了社區。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守護好社區這一畝三分地,守好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其間,李美紅和同事們住在社區活動室,只有十來張簡易摺疊床、一張上下鋪鐵床、一個帳篷和一張桌子。在後續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在社區吃住67天,並且僅用兩天半時間完成小區全體居民的排查工作,創建了一本準確的疫情防控住戶掛圖。
“科技助力社區防控”是八角中里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大特點,作為老舊小區,這裏卻率先安裝了智能刷臉測溫門禁。
李美紅介紹,在疫情出現後,居民進小區需要測量體溫、查驗北京健康寶等信息。八角中里社區內老年人口多,老年人對智能手機也不熟悉,因此進門前要花上不少時間。趕上居民回家的“高峰期”,大家進門很不方便。
“後來,我在銀行看到有一個刷臉系統,當時就想,如果我們社區大門也用刷臉的方式來查驗信息,居民進出就方便多了。”李美紅在社區提出了這一想法,隨後,八角中里社區與第三方單位對接,安裝了智能測溫雙系統門禁,並第一時間為居民辦理電子出入證,由此提高了出入效率。
八角中里社區是石景山區第一個試運行智能門禁系統的社區,此後,石景山區“智慧平安小區”智能門禁系統與“北京健康寶”成功對接,小區居民刷臉或刷卡後,系統在1秒鍾內就能顯示本人健康碼、核酸檢測時長和疫苗接種情況,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
從2009年開始到八角中里社區工作,李美紅看著小區越變越好:道路加寬、新設停車位、綠化越來越好。但她還不能閑著,她說,未來,社區準備開展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和居民上下水管線改造的入戶徵求意見工作,2023年還準備開展停車管理。“還有,像央地破冰工作,我在想能不能把社區其他產權單位也按照25號樓的模式去統一物業,以讓居民享受更便捷的服務。”李美紅說。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
- 關鍵字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