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北京市代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報告多次提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談到今年要做的重點工作時,關注了許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鍵小事”。
這些“關鍵小事”既有新增中小學學位、優化調整公共交通線路、新建口袋公園這些與老百姓教育、出行和休閑等生活相關的事情,又關注一些未解決的民生難題,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房產證辦理曆史遺留問題等。
從就業、住房、社保保障到疫情政策調整後的醫療服務供給,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政府工作報告都一一作出回應,作出工作安排。
一些工作還設定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如再解決6.1萬套房產證辦理曆史遺留難題,調整優化90條信號燈綠波帶等。對於生活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問題,政府工作報告還特別提出,開展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
1、核心區開展2000戶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1200戶修繕
報告提出,啟動實施核心區控規新一輪行動計劃,加強長安街、天安門周邊等重點地區綜合整治,營造安全優良政務環境。降低核心區“四個密度”,推進核心區文物騰退保護利用,開展2000戶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1200戶修繕,不斷補齊民生短板,提升核心區宜居水平。
2、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
報告提出,拓展學前教育資源佈局,健全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支持政策。鞏固提升“雙減”工作成效,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推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建設新一期高精尖創新中心,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
3、試點建設80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加緊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動,統籌推進物流基地規劃建設,強化新消費地標載體建設,試點建設80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積極培育數字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冰雪消費,加強商旅文體等消費跨界融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讓消費熱起來、經濟活起來。
4、建設農村街坊路100萬平方米
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農村街坊路100萬平方米,實施150個村莊污水收集處理,改造提升農村戶廁1000座,完成山區村1.5萬戶農戶清潔取暖改造,提升60個美麗休閑鄉村。主城區對農村鄉鎮學校、衛生院開展手拉手幫帶。
5、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個
落實城市更新條例,完善配套政策,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的機制模式。啟動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2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個、完工100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00部、完工600部。加快街區更新步伐,推動老舊廠房、低效產業園區、老舊低效樓宇提質增效。
6、加快地鐵12號線、17號線北段等建設
加強軌道站點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打造一批軌道微中心。加快推進“多網融合”,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與市郊鐵路、地面公交的換乘銜接,實施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加快地鐵12 號線、17號線北段等項目建設,優化調整公共交通線路65條。
7、調整優化90條信號燈綠波帶
推進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示範段工程建設,改善慢行系統品質。深化交通秩序治理,調整優化90條信號燈綠波帶,深入推進火車站、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交通整治,讓城市出行更加有序。
8、完善社區可回收物、大件垃圾等回收體系
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升居民準確分類投放水平,啟動非居民其他垃圾計量收費管理,完善社區可回收物、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回收體系。開展物業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9、再解決6.1萬套房產證辦理曆史遺留難題
深化接訴即辦“每月一題”機制,以更多小切口改革破解高頻民生問題,再解決6.1萬套房產證辦理曆史遺留難題。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實施新一輪迴天地區行動計劃,繼續辦好“向前一步”節目。
10、推動數字服務適老化改造
全面實施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慧治”,統籌各類公眾服務、政務服務和決策服務。完善大數據平台,推動感知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拓展醫療、教育、文旅、稅務等領域智慧應用,深化數字化社區建設試點,推動數字服務適老化改造,讓市民享受到更多便利。
11、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新建10處郊野公園
核心區繼續挖潛增綠,其餘各區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淮。因地製宜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高質量規劃建設國家植物園,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新建10處郊野公園,著力打造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等大尺度綠化空間,加快宜林荒山綠化,在具備條件的公園實施“減圍欄、促聯通”,統籌推動綠隔地區拆建聯動,實現“綠地連片、綠道連通”,讓市民休閑遊憩更加舒適便利。
12、實現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
抓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加大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加強青年就業援助;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現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幫助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13、將4萬名農村就業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
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鞏固提升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成果,將4萬名農村就業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製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計劃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實施方案,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14、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工作,確保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
15、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8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9萬套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8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9萬套,保持住宅用地穩定供應,保障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16、優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和婦幼健康服務
提升普惠性養老服務,增加高質量養老服務供給,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優化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和婦幼健康服務,加快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17、著重做好老年人等重點群體防疫保障
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科學開展疫情監測評估,精準實施分級分類防控,著重做好老年人等重點群體防疫保障,全力加強重症防範救治,有效維護社會生產生活正常運轉。
18、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和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加快製定實施新一輪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行動計劃,著力優化醫療資源佈局,提升醫療救護設施配備,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和全科醫生培養力度,開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拓展互聯網醫療應用,加強中醫藥傳承和作用發揮,推動新型疫苗、新藥等科研成果有效應用,廣泛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深化愛國衛生運動。
19、新增各類森林步道100公里、健康綠道50公里
發揮“雙奧之城”獨特優勢。紮實做好後冬奧文章,持續普及冰雪運動,落實場館賽後利用計劃,完成北京奧運博物館改造升級。積極引入高水平國際賽事,精心組織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等品牌賽事。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新建或更新一批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新增各類森林步道100公里、健康綠道50公里。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
20、開展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
深入開展韌性城市建設。製定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系統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健全防災救災體系,嚴密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和供應體系建設。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和積水點治理,加緊建設溫潮減河工程,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