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2022首都科普好書在北京發佈,《植物塑造的人類史》《北京自然觀察手冊》《元素與人類文明》等30部優秀科普圖書入圍。記者瞭解到,這30部科普好書是在328部作品中,經過科學研究、出版發行、科普傳媒領域的權威專家的審查評閱產生。那麼。創作這些科普好書的是怎樣一個科普人群體?新京報記者採訪到多位作者以及出版界專家,瞭解到首都科普創作的發展以及科普好書背後的故事。

科普作品涉及前沿科技
“2022首都科普好書評選是為全民閱讀做貢獻,也是為國家科普力量做貢獻。科普好書的評選,無論對國民素質的提高,還是對社會文明的推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作為科普好書評委之一,聶震寧表示,本次首都科普好書評選視野開闊,參與評選的103個出版社不僅僅是北京地區,範圍可以覆蓋全國。

記者瞭解到,本次評選“2022首都科普好書”,社會參與度高,作品覆蓋範圍廣,原創作品內容豐富,凸顯首都人文特色,主題內容涵蓋科學家傳記、前沿科技、博物人文、基礎科學、科技史,以及科學思想方法等多方面。
聶震寧向記者介紹,這些科普好書不只是青少年讀物,也不僅僅普及傳統的科技知識,主要的出版內容有強國科技,涉及許多前沿科技,甚至是國家科技項目,向讀者介紹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進一步增強人們對現代化國家建設的信心。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發展科普閱讀中有人才資源與區位優勢,近年來,在科普領域湧現出大量讀物。記者瞭解到,北京市科協連續兩年,面向社會開展“首都科普讀物推薦書目”活動,截至目前,累計徵集各類科普圖書達到700餘部,參與的機構近140多家,推出優秀科普書目60多部。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維成表示,北京市科協於1998年率先在全國設立科普創作出版資金,僅“十三五”期間,共徵集選題1297部,資助選題150餘部。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地區形成了良好科普創作出版宣傳氛圍。
內容源於一線科學考察
在2022首都科普好書評選出的30本科普作品中,部分涉及國際範圍的題材內容。值得關注的是,區別於市面上常見的譯作,內容來源於國內科普工作者科考的一手資料。

本次入選的《冰洲上的遊戲:段煦南極博物筆記》,作者段煦從2012年開始,從事極地科學考察,主要研究地方博物學。在十多年的科考工作中,段煦發現極地的豐富知識有很大的讀者基礎,尤其是青少年,極地題材也特別適合做成科普書,於是將多年科學考察積累的一手素材創作成了科普作品。
“極地是普通人很難涉足的地方,即使現在有極地郵輪可以到達那裡,但能夠供遊客涉足的地方仍舊是非常邊緣的區域。”而從事科學考察的人就可以深入到南極洲內部很遠,獲得更多的知識。段煦表示,以前我國讀者想瞭解極地的自然世界,大部分依靠引進圖書或者譯作,不少都是19或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的作品,往往會充斥一些“過了時”的價值觀,“我想通過中國人的最新視角為極地作客觀的表達,將一個生動的南極博物世界帶給我國的讀者,尤其是孩子們。”
在這本書中,段煦把南極洲的動物、植物、地貌和人類看成一個整體,從宏觀的視角,探討其中的多樣關係,內容收錄了南極洲目前為遊客開放地區分佈的幾乎所有海獸和大部分海鳥物種,以及地貌奇觀和人類文化遺蹟,以作者本人的探索故事作為敘事方式。段煦希望這本書既可以成為大家將來到極地觀賞動物或風光時在船上看的“博物手冊”,也能夠滿足讀者足不出戶也能在家“臥遊”極地。
段煦認為,做科普一定先要自己把學問做透,才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文字、照片、插圖都要注重美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書中,段煦採用了圖文與視頻的多重元素表達,以第一視角帶讀者去體驗極地的物種和奇觀,相信這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如何鑒別一本科普好書
與段煦一樣,郭耕在深耕動物保護領域的同時,創作出許多科普作品。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科普人,從事科普工作20多年來,郭耕平均每年都要出一本科普讀物,截至目前,郭耕已經出版25本科普讀物。

近年來,郭耕明顯感覺到,社會對科普工作越發重視。此前,郭耕被評為科普與科普研究員,這也是北京第一個科普教授。從最初的被忽視、被輕視,到現在的受重視,科普創作者的創作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郭耕說,以前,評定職稱以發表出版科研論文為主要依據,做科普缺乏社會地位。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科普領域得到了更多大眾的關注。科研和科普是發展的兩翼,不能有偏頗,科普是公眾理解的科學,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這一次被評選為科普好書的《動物與人 郭耕自然保護隨筆》,是郭耕結合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啟發與積累,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其中對容易被人們誤解的狩獵與放生進行了科普解釋,書中提到有的狩獵是“名惡實善”,由於缺少天敵,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野豬氾濫,破壞山民農作物,這種情況需要科學狩獵;有的放生是“名善實惡”,特別是放生外來物種,比如紅耳龜、鄂雀鱔等,一旦放生,很容易造成死亡或者氾濫災害。
“科普是一種跨界,把專業的事跟外行人交流,與做文學、做科學不同,科研做得好的,不一定科普就做得好。”郭耕表示,“科普內容要遵循自然規律,在此基礎上,解釋容易被大眾誤讀的科學知識。”
不過,郭耕也提示讀者,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需要更理性的科學判斷,有的內容為了博眼球,甚至違背了基本的科學規律,這些都需要有責任的科普工作者站出來“撥亂反正”。首都科普好書的評選正是能夠起到這個作用,通過這些渠道可以幫讀者選出更多科普好書。
“硬科普”創意出圈
在科普創作者看來,科普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傳播方式,可結合音樂、詩歌、劇作等多種形式,對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科普方法,讓科普變得更加有目標指向性。
在孫亞飛的《元素與人類文明》中,他將元素與樂隊、與人文曆史進行了結合,讓這本科普讀物變得更加有意思。作為一名80後,孫亞飛從事科普工作已經十多年,經過大學四年的化學專業學習,畢業後孫亞飛發現在工廠里許多人,對基本的化學知識瞭解得很少,由此結合工廠里的工作經驗,開始了科普創作。特別是在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爆發後,孫亞飛做了大量的科普,逐漸地被人們認識,由此開始從事科普創作。

2016年,孫亞飛在一次巴彥淖爾的旅行中,通過岩畫獲得了創作靈感,寫下了“矽的記憶”章節,從元素的角度闡述出石頭能夠成為記載曆史媒介的原因,並且結合矽作為電腦芯片、光纖玻璃等主要材料,因此產生了曆史和現代的聯繫,讓這部作品實現了跨領域與跨時代。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孫亞飛花費了五年時間進行積累,將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極易忽視的化學元素,放在書中去講述曆史故事,雖然有的曆史事件人們可能已經很熟悉了,但是從化學元素的視角再去看,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和觀點,這也是目前科普創作少有人涉及的內容。
科普在進步,特別是科普創作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科普創作者的責任感增強。記者瞭解到,本次評選出的首都科普好書的創作者,有十多位是像孫亞飛一樣的青年科普創作者。
經過多年的科普工作的觀察,孫亞飛認為,目前,科普工作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國內專職做科普的人力量比較薄弱,其中有的一線科學工作者輕視科普,也有很多人想做科普,但是缺少時間和契機,“國家也相繼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科普工作的發展,相信科普環境能夠得到更多改善。”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唐崢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