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消費回暖 年味漸濃——武漢年貨市場見聞

2023年01月16日22:06

  新華社武漢1月16日電 題:消費回暖 年味漸濃——武漢年貨市場見聞

  新華社記者樂文婉、潘誌偉、熊翔鶴

  春節將近,沿街的紅燈籠與悄然而至的初雪讓武漢年味愈加濃厚。近日,記者探訪多個年貨市場,從人頭攢動的“熱乎勁兒”與腳不沾地的“忙碌勁兒”里,感受回暖的消費與市場的新氣象。

  涉及30餘種品類專業市場、擁有逾3萬家批發商戶的武漢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是全國知名的商品市場,也是周邊省市批發商與武漢市民選購年貨的重要目的地。早上8點,貫穿漢口北的雙向六車道便因漸密的車流而擁堵起來。

  去年底“亞洲花都”鬥南花卉產業園區與漢口北合作打造的鮮花小鎮是武漢近期最具人氣的集市之一。一排排鮮花嬌豔欲滴,空氣中芬芳瀰漫,玫瑰、百合、虞美人……500多個品類的鮮切花離開原產地不足48小時,便被帶水運抵這裏。

  今年,大學生左維的年貨清單里第一次出現鮮花。徜徉花海,他將幾束紅玫瑰、滿天星與冬青放入購物車。“買些鮮豔的花裝點家裡,既是對長輩的祝福,也是對生活的期待,希望新年更加順利與紅火。”

  截至晌午,已有上千名顧客到此選購,漢口北鮮花小鎮副總經理蘇琳與員工們推著小車,一次次將搶購一空的花筒逐一裝滿。“之前,我們一天最多賣出了超過20萬枝花材、葉材。馬上,除夕、元宵、情人節接踵而至,我們有信心銷售額可以達到新的高峰。”她說。

  轉幾個彎,走進文體玩具城,彷彿進入一片紅色的海洋。大紅燈籠旋轉閃爍,電子鞭炮劈啪作響,兔子玩偶站在福字旁雙手作揖……對聯、掛飾被摘下又補上,一箱箱商品被打包寄走,喜慶又繁忙。

  “之前的繁華終於回來了。”一家文體飾品店的店主王興鵬感慨道,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簽單、點貨、談價,他忙得腳不沾地。

  “老闆,這個福字多少錢?”“今年有什麼新樣式?”“這種對聯還有庫存嗎?來50套。”小店裡,有前來進貨的商販,也有逛街採買的散客,新年裝飾品的燈光映在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喜氣。

  2009年,王興鵬便在漢口北開起這家鋪子,算是市場里的“老字號”。“疫情期間確實艱難,好在都熬過來了。”如今,他每天能賣出近十萬元貨品,不少企業和辦事處也已經發來春節後復工的訂單。“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忙得很開心。”王興鵬話音未落,又一頭紮進生意裡。

  過新年穿新衣。不遠處的品牌服裝城內,人流熙攘,孩童玩鬧,大多數往來的顧客手裡都拎著購物袋,不少店舖的熱銷款式已賣斷貨。

  市民陳靜跟親戚們一起,為5個孩子買了棉襖、毛衣和褲子。“一整套全換新的,希望新年萬象更新、紅紅火火。”陳靜說。

  與大多數人頭攢動的店舖不同,周勝利的服裝店遠遠看去有些冷清。記者走近才發現,角落里3名主播正對著手機展示顏色、款式各異的顆粒絨外套,來自全國各地的網民源源不斷地從直播間下單。

  “做過市場調研後,我們工廠早就選定了顆粒絨外套作為今年的主打年貨。事實證明我們選對了。”周勝利說,如今小店24小時輪轉,一邊直播一邊發貨,每天能賣出幾千單、營業額達到20萬元。

  據悉,從1月1日至15日,漢口北共接待消費者近85萬人次,30多個專業市場“年貨節”銷售額已達26億元。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