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價”“論斤囤”……近段時間,在一些電商平台,火腿頭、麵包邊等各色“邊角料食品”人氣頗高。這些零食取材於食品加工過程中賸餘的邊角輔料,口感與正品無異,價格卻便宜不少,受到年輕人熱捧。(1月17日《法治日報》)
邊角料食品緣何被捧為市場新寵?質言之,邊角料食品盛行契合了市場上消費者對高性價比食品的需求,也多少受到了理性健康的消費理念、厲行節約的生活觀念的驅動。商家“變廢為寶”,重新盤活了行將廢棄的生產材料;消費者挖到“慳錢寶藏”,花更少的錢買到相同品質的商品。供需雙方既獲得了經濟效益又減少了資源浪費,按說這本是件好事。但現實情況卻是,邊角料食品市場在實際銷售中飽受爭議,商品來路不明、質量存疑,不少商家“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物美價廉”的旗號收割一波波消費者。
雖說從當前的法律框架中來看,法律對邊角料食品等新經濟下衍生的新產品尚未有明晰的條文規定。但邊角料食品本質上來說屬於食品範疇,仍然處於法律適用的範圍內。比如,《食品安全法》中就規定,食品包裝上應當標明食品名稱、生產日期、成分或配料表、生產者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信息。因而,邊角料食品不因其“新奇”而享有豁免權,商家的銷售活動仍然不能遊離在法律劃定的安全線之外,食品安全標準及相應的法律規範必然也要遵守。
就當前邊角料食品領域存在的各種亂象,有關監管部門和平台責任方需協同發力。首先,監管方面要嚴加把關。相應監管部門要主動作為、善作為,從邊角料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著手加強全鏈條監管。再者,平台方也要積極承擔主體責任,共同守住食品安全紅線。邊角料食品的主要銷售渠道大多集中在線上互聯網平台,於平台方而言,責任不容推卻。平台應積極履行合理的審核義務,督促入駐商家規範生產活動和交易行為,積極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食品安全重於泰山。邊角料食品走俏市場,但暗藏其中的安全“死角”不容小覷。對此,要重視起來,確保邊角料食品生產銷售始終在安全的軌道上運行。
- 關鍵字
- 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