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中的綠色低碳(第三十二期)

2023年01月20日14:40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2年6月15日,新京報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雙碳政策趨勢?碳中和背景下,不同產業和企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研究院於2022年6月起推出《碳報》,研究最新雙碳政策、權威聲音、低碳樣本等重點內容,並進行分析解讀。

目錄

>>>政策速遞

1.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我們一定會努力實現3060目標

2.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多部門協調,加快提升重點領域清潔生產水平

3.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4.《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中國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5.生態環境部:去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

6.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28.1%

7.填補能源缺口,德國“多管齊下”,啟用首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

>>>專題碳討

地方“兩會”中的綠色低碳

1.北京: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

2.天津:加快工業園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低碳試點示範建設

3.河北: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4.山西: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

5.廣東: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6.浙江: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

7.雲南:加快建設碳資源池,推進碳彙項目開發

8.內蒙古:打造更多低碳園區、零碳園區

9.安徽: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

正文

一、政策速遞

1.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我們一定會努力實現3060目標

1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併發表致辭。劉鶴表示,關於3060目標,是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我們一定會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劉鶴表示,碳中和是中國的國際義務,也是中國內生性的要求。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中國必須做。中國人多地少、初級產品供應需要國際交換,又有大量龐大製造業,且工業化城鎮化在推進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全面改變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綠色的發展模式。

零碳解讀:“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強合作,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應當坦誠面對分裂現狀,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倡正和博弈,找到有可能擴大合作的共同點,探求擴大合作的有效機制,堅定維護世界和平。”劉鶴說。

2.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多部門協調,加快提升重點領域清潔生產水平

1月13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召開清潔生產促進工作部門協調機制聯絡員會議,生態環境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十幾個部門有關司局參加會議。會議強調,清潔生產是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重要制度設計,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是推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的重要途徑,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做好清潔生產推行工作。強化組織實施,加快提升重點領域清潔生產水平,加強能力建設。

零碳解讀:清潔生產是全國一盤棋下的多部門協調推進的工作,強化部門協調十分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就推行清潔生產作出部署。

3.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能源局等六部門近日聯合發佈《關於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能源電子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形成與國內外新能源需求相適應的產業規模。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不斷完善,5G/6G、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廣泛應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能源電子企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健全。

零碳解讀:能源電子產業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創新產生並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新型儲能電池、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及產品(以下統稱光儲端信)等領域。能源電子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力量。

4.《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中國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9日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指出,截至2021年底,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煤炭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44.8%,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超3億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零碳解讀:中國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在不斷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5.生態環境部:去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

生態環境部1月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佈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6.5%,PM2.5年平均濃度每立方米29微克,為有監測數據以來濃度首次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以內。其次是地表水質量持續向好。全國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個百分點。第三是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向好。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

零碳解讀: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6.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28.1%

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佈2022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千瓦,同比增長7.8%。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同比增長11.2%;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28.1%。2022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687小時,比上年同期減少125小時。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建設投資完成7208億元,同比增長22.8%。其中,核電677億元,同比增長25.7%。電網工程建設投資完成5012億元,同比增長2.0%。

零碳解讀:2022年光伏新增裝機創曆年新高,帶動風電、光伏合計新增裝機刷新曆史新高。在雙碳指引下,我國新能源發電正處於快速的上升通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發電、輸電、用電的協調發展。

7.填補能源缺口,德國“多管齊下”,啟用首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

德國面臨巨大能源缺口,正在尋求通過開拓進口渠道和共享天然氣等方式應對。據德新社報導,德國-挪威商會17日援引挪威外貿差額數據宣佈,挪威現在對德國的出口大大超過對其他任何國家的出口,其中天然氣是主要出口產品。報導稱,德國2022年從這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進口了價值約7260億克朗(約合630億美元)的商品。與上一年相比,這相當於翻了一番多。僅挪威對德國供應的天然氣就占到6210億克朗。此外,2022年末,德國啟用首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除了單純的進口,德國還計劃採取與周邊國家共享天然氣模式。(參考消息)

零碳解讀:天然氣佔據德國能源消耗約四分之一,而德國所用天然氣95%依賴進口。德國此前主要通過管道設施直接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現在不得不尋求其他油氣來源。因此,德國甚至整個歐洲,正在面臨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發展的雙重考驗。

二、專題碳討

地方“兩會”中的綠色低碳

隨著全國地方“兩會”的相繼召開,新的發展局面正在緩緩打開。與以往相比,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綠色低碳發展置於重要地位,並以專題篇章進行描述。本期專題碳討,我們將走進一些地方,從各地的綠色低碳期待中,感受這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1.北京: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

五年來,北京穩步推進碳減排,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蹟”。

全市污水處理率從92.4%提高到97%,國家和市級考核劣五類斷面全面消除,五大河流全部貫通入海,密雲水庫蓄水量創下曆史新高,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7年累計回升10.1米,用水效率保持全國領先。五年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8%,綠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2023年將繼續狠抓汙染防治不放鬆,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並著力建設公園城市。加強裝備、電子、汽車等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舊數據中心,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加大低碳試點示範力度,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等先進低碳技術應用,建設一批氣候友好型的園區、社區、校園等。深入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完善碳普惠激勵機制,將機動車油換電等低碳出行情景納入碳普惠激勵範圍。

此外,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50處,新增造林綠化1.5萬畝、城市綠地200公頃,新建朝平、回龍觀和天通苑、未來科學城等10處郊野公園,推進溫榆河公園、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建設。

2.天津:加快工業園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低碳試點示範建設

五年來,“雙碳”工作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出台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PM2.5年均濃度降至37微克每立方米、五年下降40.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3.2%,均達到監測以來最好水平。建成一批“口袋公園”,城市管理不斷完善,市容環境整潔靚麗。

接下來,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提升“871”重大生態工程“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努力打造“一環十一園”植物園鏈,著力將天津建設成為綠水青山、碧海藍天、草木蔥蘢、鳥語花香的生態城市。2023年,將加快工業園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低碳(零碳)試點示範建設。加大建築節能推廣力度,新增地熱供熱能力900萬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6%。

3.河北: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過去的五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40.6%,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提高42.1個百分點,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33.1億立方米、基本實現採補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33%提高到35.6%,塞罕壩林場榮獲聯合國“土地生命獎”。紮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單位GDP能耗下降22%,綠色轉型取得新進展。

今後五年,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厚植現代化建設鮮明底色。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

4.山西: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

五年來,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74.5%,重汙染天數減少85%,PM2.5年均濃度降低30.9%,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汾河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以上。

未來五年的目標:能源革命成效明顯,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

到2030年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上述目標要求,強化“雙碳”牽引,加快建設美麗山西。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5.廣東: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年來,累計投入7500億元補上曆史欠賬。城鎮污水管網新增4.53萬公里,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劣Ⅴ類國考斷面,高質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PM2.5平均濃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1130萬噸/年。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510萬畝、綠地面積51.53萬公頃,珠三角基本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群。

今後五年,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讓廣東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6.浙江: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

過去五年,白鶴灘輸浙特高壓直流工程雙極投運,開工建設16個清潔火電、核電、風電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形成裝機容量1987萬千瓦。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9.3%,省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97.6%,城鄉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60%,森林覆蓋率達61.3%,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

今後五年,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推進電源、電網、儲能、天然氣管網等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重大項目87個,完成能源領域投資6000億元以上。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43%。

7.雲南:加快建設碳資源池,推進碳彙項目開發

這五年,“湖泊革命”攻堅戰全面打響,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取得決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穩步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定在98%以上,2022年居全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穩居全國前列。

未來五年,加快建設碳資源池,推進碳彙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創建一批低碳零碳示範園區。推進九湖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結果應用,支持普洱、澄江、屏邊、水富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8.內蒙古:打造更多低碳園區、零碳園區

過去五年,全面完成中央第一輪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整改任務。累計造林3700多萬畝、種草1.2億多畝、防沙治沙5400多萬畝、均居全國第一,創建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未來五年,將把傳統燃煤電廠轉為新型綠色智慧電廠。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和增儲上產力度,推動非煤礦產資源綠色安全有序開發。全力推動新能源加快開發和全產業鏈建設。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製氫等場景項目建設,力爭並網裝機2500萬千瓦以上。鼓勵工業企業實施綠電替代、採用綠色工藝、使用綠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園區、零碳園區,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9.安徽: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

過去五年,PM2.5平均濃度從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71.9%提高到81.8%,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71.7%提高到86.1%。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東方白鸛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動再現。2022年,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範站投入運行,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647萬千瓦。

未來五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規劃建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8%以上。重汙染天氣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0%。森林覆蓋率達31.2%,濕地保護率達57%。

鏈接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成立於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為目標追求,將打造集內容、數據、服務、調研報告、活動於一體的新型產品,旨在為雙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與融媒支撐。零碳研究院會記錄“雙碳”發展、創新科普產品、打造高端智庫、研發行業和地方綠色數據庫、構建“雙碳”諮詢體系、搭建交流平台、組織公益活動、發佈調研報告、評選優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創意,歡迎聯繫我們:ltyj@bjnews.com.cn

電話 13126636787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王心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