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會有嚴重後遺症?2022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發佈

2023年01月20日12:29

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更易引發不良反應?三重拉尼娜帶來“三倍冷”?打一針癌症疫苗就不得癌症了?記者從北京市科協獲悉,“2022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近日揭曉,幫助公眾透過流言看規律,培養鑒別流言的科學思維。

榜單還總結出“誇大其詞、添油加醋”“斷章取義、片面理解”“刻板印象、思維定式”“非此即彼,簡單聯想”“借題發揮、煽風點火”等五大類謠言傳播規律。

第一類:誇大其詞、添油加醋

這是信息傳播過程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主要表現在人們轉述時總喜歡添油加醋,並依照個人的理解和喜好,加上自己的想法,將個例誇大為共性,將一般情況誇大為普遍情況。疫情中很多流言、謠言往往就是披著科普、說理的外衣,利用公眾關注的痛點來進行誇大傳播的。

我們需要保持客觀理性,多看多聽,不先入為主、偏聽偏信。特別是面對所謂“重磅消息”,要提高警惕,注意信息來源是否可靠權威、發言者是否有專業背景,避免被所謂“大V”帶節奏。

對應年度流言:

1.感染新冠“早陽早好”

【流言】

感染一次奧密克戎病毒,就相當於打了一次疫苗。反正遲早要感染,不如“早陽早好”。

【真相】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感染一次新冠病毒並不能終生免疫。儘管感染新冠病毒後,在一定時間內會獲得針對該毒株的免疫力,但並不代表不會再次感染。感染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體內的抗體滴度會越來越低,當抗體滴度不足以抵禦病毒侵入時,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

如果病毒發生變異,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二次感染的風險就更大了。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很快,奧密克戎變異株也可分為很多種。當前的新冠疫苗,只能降低感染幾率,卻不能阻斷感染,主要原因就在於它的善變性。

專家表示,即使曾經感染新冠病毒,也要做好防護,且感染後再接種疫苗也有必要。

2.感染新冠後會有嚴重後遺症

【流言】

感染了新冠病毒後,除了急性症狀,還有非常嚴重的後遺症。

【真相】

鍾南山院士表示,“醫學上對於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一些新冠產生的症狀會慢慢消失,我們不叫它後遺症。我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對於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時間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認為,這些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第二類:斷章取義、片面理解

這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常陷入的思維誤區,屬於典型的片面性認識範疇,指的是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脫離前後語境及條件限制,會造成整體上的理解錯誤,以偏概全,違背原始結論的核心。

我們面對別人轉述的信息時要特別留心,從多個維度對信息的準確性進行判斷,包括常識性、邏輯性或合理性等,設想這個結論是否有限制條件。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精確統計、歸納總結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片面性的謬誤。

對應年度流言:

3.三重拉尼娜帶來“三倍冷”

【流言】

當前正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會讓這個冬天比往年冷三倍。

【真相】

“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三重”拉尼娜是指從2020年開始的連續3個冬季都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響,並不是一年一年不斷疊加,並不代表氣候影響會加倍。

我國冬季是冷還是暖,與東亞冬季風強度密切相關,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極海冰、歐亞積雪以及大氣環流系統內部自然變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雖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出現冷冬。

4.喝牛奶、吃大豆會導致未成年人性早熟

【流言】

牛奶、大豆中含有雌激素,會導致未成年人性早熟。

【真相】

只要是購買的正規廠家牛奶,不必過於擔心雌激素問題。

牛奶中的雌激素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奶牛產奶過程中自然分泌的天然雌激素,另一種是人為添加的雌激素。天然雌激素在牛奶中含量很低,對人體也沒有危害。而對於人為添加的雌激素,我國《獸藥管理條例》對雌激素藥物有著明確的規定,相關藥物在動物性食品中不得檢出。

牛奶不僅能補鈣,還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B2,牛奶中的乳糖能夠促進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有多項研究顯示,牛奶及其製品的攝入可增加兒童、青少年以及絕經後女性的骨密度,有利於兒童的生長髮育。

大豆及其製品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異黃酮,它是穀類、大豆等豆科植物在生長中形成的次級代謝產物,屬於植物雌激素,不同於人體內的雌激素。

常吃含有大豆異黃酮的食物,不僅不會致癌、性早熟,反而有助於預防身體的很多疾病。其能夠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發病風險,預防改善絕經後骨質疏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對改善阿爾茨海默病也有積極作用。

5.打一針癌症疫苗就不得癌症了

【流言】

有家德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稱,針對癌症的疫苗可能2030年前上市。人類終於有希望打一針就不得癌症了。

【真相】

這是一種誤讀。癌症疫苗是“治療性疫苗”,而非乙肝、小兒麻痹這樣的“預防性疫苗”。一種疫苗往往只對一種病原體有用。廣譜的癌症預防疫苗不現實,因為癌症是很多疾病的統稱。

很多人理解的疫苗是“預防性疫苗”:健康人打了疫苗,就能預防某種病。針對癌症也有相關的預防性疫苗,目前有兩種,即能預防肝癌的乙肝病毒(HBV)疫苗(中國70%左右的肝癌和乙肝病毒相關)和能預防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99%的宮頸癌和人乳頭瘤病毒相關)。但這兩個疫苗嚴格來說,應該算是病毒疫苗,並非“癌症疫苗”。它們只能預防癌症里很小一部分亞型。

目前幾乎所有在臨床試驗的癌症疫苗都是“治療性疫苗”,它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叫“腫瘤特異抗原疫苗”和“腫瘤相關抗原疫苗”。這些疫苗能夠幫助人體免疫細胞精準識別癌細胞,起到抗癌作用,但達到上市還有距離。

第三類:刻板印象、思維定式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通常伴隨著對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情感。簡單說,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見”。

產生刻板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的思維定式:習慣性地給事物“貼標籤”。要打破刻板印象或思維定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先入為主,不著急下結論或定論,儘可能多瞭解詳細的情況,掌握切實的科學證據,讓事實說話。

對應年度流言:

6.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更易引發不良反應

【流言】

和青壯年人群相比,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更易引發不良反應。

【真相】

疫苗不良反應是由於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受種者個體的差異因素導致的,接種疫苗之後可能會有少數人出現一些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者意外的反應。疫苗不良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我國目前在持續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工作,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應總體報告發生率略低於60歲以下人群報告水平,絕大多數是一般反應,少數屬於異常反應,嚴重異常反應的報告發生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大量的監測和研究顯示,與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患病風險、重症和死亡風險高出很多。這種風險通過疫苗接種可以大大降低。

第四類:非此即彼,簡單聯想

很多人傾向於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認識事物,或對事對人作出簡單的論斷、評價。非此即彼,簡單聯想是理性、客觀的對立面,也是科學決策的大敵。在現實生活中,看待事物應有多元、多角度的觀察、思考模式,儘可能更全面、更精確、更真實地理解事物,尋求最大公約數,進而作出最為合理、科學的抉擇。

對應年度流言:

7.城市地下水位越高越好

【流言】

城市過度開採地下水,會導致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質惡化、水源枯竭等環境問題,所以我們應該保持地下水位越高越好。

【真相】

地下水位過高,同樣可能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可預估的負面影響。就城市而言,水位過高容易威脅到城市地下交通和城市建築安全。因此地下水位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維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一些地下水位上升的城市已經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去年夏天,河北省某市就出現了泉眼複湧、機井冒水,甚至有部分小區地下車庫出現了湧水現象。專家研判分析後認為,這與地下水位回升有密切關係。

除城市建築之外,地下水位持續上漲也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危害,甚至會造成土壤鹽堿化。

在我國北方地區,因為持續日照時間長,相對濕度低,地下水位如過高浸漫到地表,經過光照水分蒸發,留下的就是鹽漬,長此以往就造成土壤鹽堿化,形成鹽堿地。

由此可見,合理的地下水位,是有上下限變化閾值區間的。地方管理部門應當加強監測水平,做好“雙控”工作,既要控製地下水取水總量,保持在合理開採範圍內,也要把地下水位控製在合理範圍內,避免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大方向下,盲目追求地下水位上升。

8.冬奧會是冰雪運動的競技,所以天氣越冷越好

【流言】

冬奧會是運動員在冰雪賽場上的比拚,為了保證賽場上冰雪的質量,讓比賽順利進行,冬奧會期間天氣越冷越好。

【真相】

低溫不僅會帶來體感上的寒冷,還會對比賽的成績和安全性、比賽器械及賽場設施等帶來實際影響。比如在雪橇、雪車、鋼架雪車項目中,最理想的天氣是0℃或低於0℃的晴天。雪橇、雪車和鋼架雪車賽道上的“雪”其實是人造冰,厚度要達到5釐米以上,溫度需要保持在-2℃至-3℃。

跳台滑雪是公認的成績最易受天氣影響的比賽之一,氣溫低於-20℃或高於0℃都不適宜比賽。自由式滑雪也有類似情況,過低的氣溫對於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動作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增加運動員受傷的風險。

氣溫太高也不行,可能導致賽場出現無雪情況,也無法造雪。另外,高溫還會給比賽帶來一定風險。因此,國際奧委會在主辦城市的選擇上,2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是其中一項核心指標。

9.熱射病只發生在室外

【流言】

熱射病是陽光照射過多導致的,只發生在室外,只要待在室內就不用擔心。

【真相】

熱射病不是室外“專利”,夏季室外高溫酷暑,室內悶熱、缺乏通風,都可能導致熱射病。

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症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症中暑,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於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例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

根據發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熱射病可分為非勞力型熱射病(又稱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前者常見於年幼者、孕婦和年老體衰者,後者常見於夏季劇烈運動者、高強度體力活動者。

儘管在室內也可能得熱射病,但相關研究顯示,對比室內患者,室外患者的病情更易惡化。降低熱射病病死率的關鍵在於預防。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避免高溫(高濕)及不通風的環境、減少和避免中暑發生的危險因素、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避免脫水。

第五類:借題發揮、煽風點火

看待問題僅從一個角度得出全體的規律性結論,超出正常討論的範疇,煽風點火、攪動輿論。對於這些,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大力科普,壓縮不良信息或謠言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也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網絡空間進行監督管理,對於涉及違法犯罪的人採取必要的法律手段。

對應年度流言:

10.展示IP屬地會泄露隱私

【流言】

各大網絡平台紛紛上線的“IP屬地”功能,會泄露用戶的隱私,留下安全隱患。

【真相】

平台展示用戶“IP屬地”,境內只展示到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境外展示到國家(地區),不會再顯示出更具體的地理位置信息。因此,不必擔憂展示用戶“IP屬地”會泄露個人隱私。

其實,泄露隱私的擔憂是混淆了用戶“IP屬地”與“IP地址”的概念。但即便知道了具體的IP地址號,查詢時主要顯示的也是國家/地區/城市、經緯度、IP主機名稱、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等信息,而使用者姓名、準確地址、電話號碼等可直接定位到個人的信息,僅靠IP地址難以獲得。

相比之下,IP屬地指IP運營商所屬省份,指向的是網絡接入設備的位置而非人的位置。IP屬地信息涉及用戶數量龐大,少則幾百萬上千萬人,多則近億人,屬地信息的顆粒度不足以通過省份直接推到個人特定身份,識別率相對較弱。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