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20日電 題:我心安處是家鄉——一位城市中年打拚者的回家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辰陽
1月18日7時許,上海的早高峰剛開始。虹橋火車站附近已車水馬龍,候車大廳里熙熙攘攘。
從上海開往北京的G114次列車檢票口前排起長隊,其中不少是舉家出行,大包小包的行李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
8時15分,列車從上海虹橋火車站開出。乘客胡存存和父母、妻兒一起回山東老家過年,這是三年來上海小家和山東老家期待已久的團聚。
“我有兩個家,一個在上海,是我奮鬥的地方,一個在山東,是我心安處。”胡存存懷抱著14個月的兒子楊楊,站在車廂連接處悠閑地望著車窗外的風景,小傢伙好奇地看著窗外,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很是興奮。“車票是早早買好的,父母孩子一起同行,特意買了高鐵票,讓老人孩子舒服一些,當然,也想快一點到家!”胡存存說。
胡存存教兒子楊楊對大家說“恭喜發財”,兩隻小手捧在一起作揖,逗笑了經過的列車員。談笑間,車廂里的氛圍熱鬧起來,洋溢著年味兒。
胡存存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打拚多年已經在上海安了家。“大城市工作機會多、收入高,這麼多年來在工作上也有一番作為,家裡人都以我為榮。”胡存存自豪地說。
聊起自己的工作,胡存存興奮起來。互聯網行業發展快,對人才的要求高,需要不斷應對市場變化,並給出解決方案。“在這個行業,年輕人確實有優勢,但還是有很多機會是屬於中年人的,閱曆、眼界、意誌力等都是優勢。”胡存存說,“只要自己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能力,年齡只是數字。”
談起來年打算,胡存存計劃早一些回到工作崗位。“現在市場逐步回暖,會有新的機遇,工作上也需要再上台階。”胡存存笑著說。
3個多小時的車程寄託著3年的思念,老家的一湯一飯都讓人魂牽夢縈。“平常我媽會自己做饅頭,山東的大饅頭最好吃了。”胡存存說,“踏上歸途,腦海里已經浮現出很多家鄉美食,回家就要好好解解饞了。”
“每次回老家,對我來說都是舒緩心情的治癒之旅,人到中年擔子重,親情的溫暖、親人的關心,可以讓我忘卻煩惱,也讓我更加有衝勁。”胡存存說。
在出站口,有早已等候接站的親人,有當地縣鄉政府免費接送遊子回家的大巴,還有紅彤彤的燈籠、春聯……溫暖著每一個在外拚搏的人回家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