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印度與美歐日未必誌同道合

2023年01月20日11:30

【日媒:#印度與美歐日未必誌同道合#】《日本經濟新聞》1月18日發表題為《印度世紀即將到來?一個不同於中國的“麻煩製造者”》的文章,作者是該報編輯委員高橋徹。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局勢依舊膠著,中國則處在遲來的新冠疫情高峰。2023年從分裂與動盪中走來,一個國家正在為奠定自己的“大國”地位而努力。 “你們的聲音就是印度的聲音,你們的優先課題就是印度的優先課題。”本月12日至13日,由印度政府主辦的“全球南方之聲峰會”以在線方式舉行,受邀與會的約120個發展中國家代表參加了10個分組會議的討論。印度總理莫迪在開幕式演說中的呼籲放大了全球南方的聲音。 印度是今年二十國集團(G20)的輪值主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不滿情緒,包括地緣政治緊張、食品和能源價格高企、全球變暖在內的大量全球性議題本應由發達國家負責,但受影響更大的卻是發展中國家。在解決當代版“南北問題”的過程中,很明顯莫迪正以多數派代言人的形象示人。 印度有理由表現得自信。據聯合國推算,印度人口已經超過14億,將在今年首次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去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越前宗主國英國,升至全球第五。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今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將達7.2%,是域內46個國家和地區中最高的。 除了自身的巨大內需潛力,美中對立和疫情後供應鏈尋求多樣化的努力也為印度吹來了東風。美國蘋果公司已開始在印度組裝iPhone14,此前該系列手機一直在中國生產。在國際協力銀行就未來有意在哪個國家投資興業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印度在2022年度重回榜首。 印度的GDP在2025年有望趕超德國,2027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中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莫迪總理公開宣稱,到2047年獨立100年時印度將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但是直到最近,印度試圖展現大國風範的行動總是徒勞無功。 疫情中,一向標榜自己是“世界藥廠”的印度開始出口國產疫苗,但由於被迫優先應對國內疫情暴發而中斷,引發了買家的不滿。 最令西方不滿的操作則要屬印度對待俄烏衝突的態度。對於俄羅斯的行徑印度選擇閉口不談,將其邏輯矛盾暴露在國際社會面前。 眾所周知,印度奉行不結盟外交,但近年來為了阻止中國,印度通過加入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深化與日美澳的合作,又通過其獨立倡導的印太戰略拉近與歐洲的關係。 美歐和日本並未掩飾自己的震驚和焦慮,雖然曆史上印度與俄羅斯屬於盟友關係,但當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為什麼沒有選擇進一步靠攏無論是戰略上還是價值觀上利益更加重疊的我們這一邊? 這就是為什麼去年3月到4月間,岸田文雄首相與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輪番出訪印度,美國總統拜登也舉行了緊急線上首腦會談,要求印度與西方採取一致行動。 去年9月,莫迪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當著記者的鏡頭說出了一句“如今不是戰爭的時代”,作為“對盟友的逆耳忠言”引發廣泛關注。 但是認為美歐日的努力已經奏效還為時尚早。去年8月至9月,印度參加了俄羅斯主辦的軍事演習。印度在俄烏衝突後增加了對俄石油進口,9月以來進口量已超過每日100萬桶,俄羅斯也取代伊拉克和沙特成為印度石油的最大來源地。作為對俄製裁的一部分,七國集團對俄原油設置價格上限一事也沒有獲得印度的支持。 美歐日意識到,它們與熱衷“戰略性自主外交”、喜好走獨立路線的印度在戰略和價值觀上未必一致。 筆者有一種預感,當說了很久的亞洲世紀可能意味著是印度世紀的時候,整個世界也許要迎來一個更加麻煩的存在。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