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中國有超69萬個行政村、超260萬個自然村,如何讓如此大規模的村莊實現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條條不同的路子出來。
電商平台的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改變農村社會圖景。互聯網與農業關係的處理,關乎三農的未來,關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值得深度研究和長期關注。
2022年,澎湃新聞啟動“農業與互聯網”調研計劃2022,走進全國10個農產品原產地,撰寫10份調研報告,10份政策參考,拍攝10部紀錄短片,剖析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小黃薑是雲南省長期種植的一個獨特地方生薑品種,近年來,隨著雲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黃薑產業成為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組成產業。
近期,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前往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稱“紅河州”)的首府蒙自市,調研當地的小黃薑產業。
在雲南紅河州的中越邊境,課題組一行人到達山下的村子,與幾位當地的小黃薑“代辦”、電商一起深入大山中。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上,雲霧繚繞、大樹林立,一行人沿著約呈60度的山坡爬行,經半小時到達半山腰。
映入眼前的是一堆剛剛出土的小黃薑,這些小黃薑,近看,個頭不大,色澤偏黃。聞起來,薑味辛辣、香氣濃鬱。課題組一行人撿起剛剛出土的小黃薑“生吃”。小黃薑的口感確實與其他地方的老薑不一樣,“吃起來,又脆又辣,但是辣味不上頭,很鮮。”
近年來,蒙自市的小黃薑產量逐步規模化。在雲南省內成為繼文山和羅平後,又一個重要產區。據蒙自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蒙自市2022年小黃薑種植面積47100畝(2021年57200畝),產量11.7萬噸,產值3.06億。全市13個鄉鎮都有種植,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山區,其中冷泉、芷村、期路白種植面積較大,均在8000畝以上,壩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新安所街道辦事處6000畝。
在調研中,課題組發現,小黃薑產業在蒙自乃至紅河州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電商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方面,當地小黃薑所在的產區位於中越邊境,少數民族眾多,當地教育水平偏低,電商的興起,在產業鏈中有效減少了中間交易成本,使得小黃薑能夠供給到全國各地。電商帶動了小黃薑的銷量,使薑農及其產業從業者的收入進一步提高,進而使當地小黃薑種植面積逐年擴張。
另一方面,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課題組發現,小黃薑產業在當地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瓶頸。地處邊境地區的蒙自市,鄉村道路建設和物流企業布點不足,電商普遍反映物流成本過高。就產業而言,當地小黃薑仍以向外銷售原材料為主,加工僅限於烤製生薑,產品種類單一,增加值不高,產業轉型升級能力有待提升。整體的小黃薑產業利潤較低,尤其是近年來“薑週期”極大地影響薑農和電商的利潤。

雲南小黃薑個頭不大,色澤偏黃,薑味辛辣、香氣濃鬱。
小黃薑為更多人創收
近期,各地正逢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在中醫藥學里,生薑具有止咳功效,據瞭解,最近確實有很多消費者因為食療需求採購小黃薑。因此今年的小黃薑銷量走勢也要比往年更高一些。
聶永紅是昆明人,目前在紅河、文山一帶專注於從種植戶手中收購小黃薑。他們從事小黃薑業務多年。早些年自己從事小黃薑種植,後來專注於幫農戶“帶貨”,在當地他們通常被稱作“代辦”。由於熟悉本地小黃薑的基本情況,他們會充當起各地電商和當地農戶的“中間人”。他們基於電商對小黃薑的需求,為電商尋找優質貨源。在農忙出貨時,在農村為農戶幫忙聯繫商家,從中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
據聶永紅介紹,農戶種植1畝紅土地,收成少的年份在1~2噸,收成多的年份在5~6噸。“我們從種植戶手中收購小黃薑,1kg單價在2塊多,農戶一畝地的收益在3000元左右。”
聶永紅告訴課題組,小黃薑有“薑週期”,之前黃薑價格上漲,提高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2021年,紅河等周邊地區種植非常多的小黃薑,但本地生薑市場容量不大,達到了市場飽和狀態,小黃薑滯銷。因此,2022年包括蒙自在內的小黃薑產量少於2021年,價格又有提升。“一噸小黃薑的價格,2022年要比2021年多出1000多元。”聶永紅介紹。
此次調研,課題組就是由聶永紅等幾位代辦帶著前去種植基地。在雲南大山中,我們一行人緊跟著他們的車輛。代辦更清楚當地小黃薑的市場行情、種植情況。
在種植小黃薑的坡地上,務工的基本以中老年女性為主,偶爾會看到一些年輕面孔,她們一般從上午9點開始務工到下午太陽下山。在調研中瞭解到,和其他落後地區類似,在村子和鎮上,男性大多外出城市務工。女性除了在自己地裡種一些經濟作物外,也會選擇“兼業”,比如在每年第四季度到第二年開春的這段時間,給當地合作社的薑農務工“挖薑”。通常一天的收入在200元左右。從而使自家的收入更多元化。由於一塊土地不能反複種小黃薑,需要經常輪換。也有農戶選擇把自家土地流轉給大的薑農,從而獲得收入。一畝地的流轉費用每年500元-800元不等,農戶自己家或多或少都有幾畝地。另外,當地不少農戶除兼業外,也會在自己家土地上種橘子、石榴、枇杷等雲南特色水果。
對於農戶而言,既有務工的勞動收入、也有從土地裡獲得的經營性收入。考慮到種植區臨近邊境,且以少數民族為主,小黃薑的興起確實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增收的機會。
由於近些年小黃薑需求量逐漸增大,有薑農已經發展成為規模化經營,在與產業鏈的中遊和上遊商家博弈時,也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小黃薑價格波動很大,如果薑農自家有良好的儲存冷庫,在價格高位時再出售,利潤往往是價格低位時的幾倍。
據蒙自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22年小黃薑價格每公斤2-8元,乾薑每公斤18-20元左右(鮮乾薑比7:1),有些種植大戶平均畝產值5000-7500元 。目前全市小黃薑種植戶約12000戶,戶均收入3萬元左右。
小黃薑的興起不僅為農戶和薑農帶來增收,也使當地的電商迎來了發展機遇。
蒙自市電子商務從2013年起步,2015年被列入雲南省8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之一,近年來,蒙自市電商發展在服務體系、品牌培育、營銷渠道、人才培養、物流協同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楊菠2019年起開始在拚多多等電商平台從事小黃薑銷售業務。
楊菠是蒙自本地人,從2019年起開始在拚多多等電商平台從事小黃薑銷售業務。他自嘲是紅河大山農村里走出來的年輕人。“小時候住的還是草房,家裡以種地為生。”正是這種農耕經曆,使楊菠對小黃薑的生產情況更為熟悉。
每年小黃薑在11月份是交易旺季,一直到次年三月份。但由於小黃薑的生長特點,即便達到出土條件,也可以繼續留存在地裡,長至一年時間。在當地,第二年的薑被稱為“老薑”。一些種植戶,待小黃薑價格有波動時,也會選擇在第二年的時候挖出來銷售。
“電商的興起,有效帶動了當地及其周邊小黃薑的種植。”楊菠介紹。傳統的模式是,農戶挖出來的小黃薑,由馬或騾子,從山上運到山下村子,然後運到村子裡合作社的集中受理點,最後供給商超或者批發市場。
電商的興起,則縮短了中間的交易流程,節省了交易費用,也使供應鏈更加穩定。“電商現在會直接到地裡或者村子裡收貨。”
“以往,種植戶會和市場上的商家或者代辦進行交易,如果是滯銷的年頭,容易被壓價。”而在紅河當地,電商與合作社以及種植戶建立了更為穩定的供應關係,可以確保收購價格的相對穩定。
楊菠表示,小黃薑價格波動非常大,但是我們電商與合作社建立“訂單式農業”,即使市場上小黃薑價格波動,我們和合作社的交易價格也非常穩定。他舉例稱,在滯銷的時候,小黃薑一公斤可能不到一元,但是他們和合作社拿貨的時候,仍是事前定好的價格,一公斤3元。
據瞭解,當地小黃薑合作社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定期會免費為合作社的農戶提供農藥、化肥和種子,合作社的主要成員都是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管理最好的那批農戶。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本質是一個統銷模式,但種植模式仍是農戶種植。
課題組在當地與多位電商交流後發現,小黃薑一單大概5公斤左右,在拚多多平台上售價在22元左右,物流成本占約四分之一。有電商和薑農向課題組反映,現在種植和銷售小黃薑利潤太低,市場不景氣時,甚至是虧本經營。另一方面,生薑的生產對水肥需求較大,種薑的地塊需要每年輪換,導致產量有大小年之分,傳導到市場上就會帶來價格頻繁波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認為,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發展中,平台對偏遠地區都有流量傾斜,作出了表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對課題組表示:“物流成本高導致小黃薑利潤低,這還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也在倒逼產業組織形式轉型。”換言之,農村為什麼要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和農戶之間,就是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之間的關係。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是必然趨勢。
調研中,有當地商家向課題組反饋,希望地方政府、本地電商與平台能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在產品品質、成本控制以及流量獲取方面達到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楊菠也表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扶持當地農產品靠平台走出大山,比如,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在平台上開闢紅河州專門的頻道。“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市場在萎縮,電商的利潤也在下滑,希望各方能給電商更多的支援。”
比如,2018年底,蒙自市與拚多多聯合當地商家,在“多多助農”頻道推出“2018雲南現挖生態小黃薑”促銷活動,在各電商平台持續開展15天的小黃薑電商扶貧活動,僅活動當天,不到24小時就賣出了近2.5萬單,總重量超過15萬斤。活動結束時,小黃薑總銷量達50萬件,1000多噸,銷售額在580萬元左右,惠及農戶5000餘人。
胡冰川則認為,各大電商平台在脫貧攻堅時期,以及現在鄉村振興的銜接發展過程中,對偏遠地區都會有流量傾斜,這是毫無疑問的。互聯網平台做出過利益犧牲,並且作出了表率。然而,一個產業要長期發展,不可能完全或者說大部分時間依賴平台企業去補貼,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平台經濟目前已實現了信息和市場的可觸達。未來,還是要依靠產業內生力量,依靠市場自發的或者市場的自我淘汰機制,最終達到一個產業平衡。

薑農正在大山上收穫小黃薑。
平台經濟助力鄉村共同富裕
平台經濟如何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願景?從其普惠性看,數字經濟應該是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約兩億個門檻低、工作時間靈活的“零工”就業機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課題組所調研的中越邊境地區,由於遠離城市中心,我們此次調研的鄉村,距雲南紅河州首府所在地需驅車5小時以上,加之雲南部分鄉村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與外界交流也多有不便,農業則成為當地人謀生的主要手段。
農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勞動力也得到大規模轉移,但是,農業的相對國民收入始終處於低位,歸根結底是由於太多的勞動力,只生產了較小份額的產業增加值,這就註定了農業很難得到與其他產業匹及的收入。很顯然,既然是由於過高的勞動力比重,造成了農業比較收益的持續低下,根本出路自然還是要繼續推動農業勞動力轉移。
一個基本事實是,根據202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占全部勞動力23%的農業勞動力,僅生產了7%左右的GDP,如此低的勞動生產率,使得農村居民難以獲得和城市完全對等的報酬。提高農民報酬的主要辦法是,讓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事非農就業。以及發揮自家的土地價值。
比如近些年,平台經濟下沉到縣域,使資本和數字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為當地帶來農民增收和更多就業機會。從目前普遍關心的收入分配來講,平台經濟的發展可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包括城鄉和地區收入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平台經濟通過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靈活就業的機會,提高了低技能勞動者的收入,從而能夠為共同富裕助力。比如平台經濟的低門檻,使得很多人從事電商業務,雲南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使得雲南的農產品在電商和平台受到極大的歡迎。
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一組數據,中國靈活就業人數已達2億,其中絕大部分就業都集中在數字經濟領域。比如,在當前,包括拚多多在內的平台經濟對就業的創造和帶動作用就比較明顯。他們催生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加上零工經濟就業者靈活就業的特徵,使得勞動者多元就業成為可能,為許多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獲取收入的途徑。
此外,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許多行業的生產流程和運營規則,降低了相關職業對所需勞動力的技能要求和工作門檻,為弱勢群體就業賦能。
平台的帶動效應這幾年在農村也開始顯現。比如在當地,正是大量的電商出現,帶動了小黃薑開始量產。由過去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逐步發展為雇工經營。課題組在當地瞭解到,黃薑種植技術要求不高, 一般農戶都能掌握,且當年種植當年採收,週期短、效益好,比較優勢明顯,是十分難得的“短、平、快”項目。同時,黃薑種植工序多,用工量大,發展黃薑種植可吸納大量富餘勞力,並與其他作物錯峰用工,有利於增加農民閑時收入。
另一方面,隨著平台帶來的產業效應,則為當地的二產和三產發展助力。比如楊菠,雖然在從事農業銷售,但是由於銷售量很大,自己的收入很快提高,甚至部分年份可以達到一線城市的水準。換言之,受平台經濟的紅利影響,一批批電商、薑農、果農收入增加後,會進市中心“消費”,比如買房、買車,子女入學等。反過來,隨著消費增加為地方政府帶來直接稅收,後者則有更多的財政支出去助力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又給當地的電商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條件。從而達到一種良性的產業互動效應。
隨著種薑收入的增加,當地薑農也逐步在本地雇工和使用現代農業種植技術,並加入小黃薑合作社,從而使種植小黃薑的收入和畝產都開始增加。在當地,薑農雇工一天需要支出200元左右,如果按照小黃薑的收成季節三到四個月計算,農民僅從事小黃薑“兼業”一年收入已經接近2萬元。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也就意味著,僅從事小黃薑兼業收入就可以達到中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

大量電商的出現,帶動了蒙自小黃薑開始量產,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逐步發展為雇工經營。
小黃薑產業大有可為
課題組在當地瞭解到,目前,蒙自小黃薑仍以向外銷售原材料為主,產品種類單一,增加值不高。 另一方面,生薑在培育生長過程中極易感染一些病毒,特別是薑瘟病。薑瘟病是一種普遍發生在生薑成熟期間的毀滅性感染病,具有流行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已成為製約很多地方生薑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雖然雲南在全國生薑產源地中比較有優勢,是面向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橋頭堡,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生薑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的數量較少,大部分都是發往國內銷售。當國內市場不景氣時,生薑產業會遭到較大沖擊。因此,蒙自小黃薑產業要發展,可嚐試從品質、品種上超越,並拓寬銷路,借鑒其他地區生薑發展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打造屬於雲南省獨特的小黃薑品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據蒙自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信息,未來小黃薑發展。一是加大政府組織領導,發揮蒙自山區優勢,擴大種植面積,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引進小黃薑深加工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通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道,提升蒙自小黃薑知名度。
蒙自小黃薑的發展,未來地方政府應該發揮何種作用?胡冰川認為,各地方政府對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都有自己一套歷史沿革或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過去我們能夠看到最直接的情況是地方政府推動當地基礎設施的改良,水電路氣房整個體系的改善,使整個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體系都發生很大變化。加上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現在農民在交易中也不用現金了,電子支付非常方便。”
至於財政政策,胡冰川表示,對於雲南省而言,其財政收支相對緊張,它可能希望能夠對當地的產業做出一些貢獻,但是他真正能拿出的有效財政支援,還是比較有限。就小黃薑這個產業,地方政府可能會去招商引資,比如做成更好的中間產品,比如薑干、薑片或者薑油。政府出面引進這些下遊的深加工產品的企業,可以去東部或者資金比較充裕的地方去招商,這是地方政府力所能及的。招商以後,地方政府要規劃產業園區,在規劃、加工政策,包括稅收、就業等方面可以予以配套支援。
眾所周知的一些非常有名的國際化大企業,在一些中部人口稠密地區,它要佈置產業,地方政府可能沒有更多的財政支援和直接的財政補貼力度,地方政府對他最大的承諾就是幫企業去招工,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
胡冰川認為,對中國“大國小農”的現狀,尤其是西南丘陵山區的特定環境,小農戶沒法去有效地對接上下遊的大型市場主體,所以就需要政府做一些穿針引線,牽線搭橋的服務。總體而言,當地政府能做的,一個是公共財政的基礎設施投入,另一個是有針對性地給予特色產業個性化服務。“政府做好服務,把下遊的一些企業和上遊的種子資源,包括可以對接一些科研院所,改良農產品的品種,這些都需要政府去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