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兔子王”兔年熱銷:泥韻傳神出指端 中國神話IP遇見民間工藝

2023年01月24日11:43

  中新網濟南1月24日電 題:“兔子王”兔年熱銷:泥韻傳神出指端中國神話IP遇見民間工藝

  作者 呂妍

  小小三瓣嘴,兩隻細長耳,金盔金甲大紅袍,背插四面靠旗,手持玉杵,攜金缽端坐於祥雲之上,祥雲下面以淺浮雕的形式塑造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等獨具濟南特色的泉水景觀……24日,在山東濟南“兔子王”非遺傳承人楊峰的店舖內,五顏六色的“兔子王”排列整齊。因象徵著平安、健康、吉祥,有祛病消災的美好寓意,其在兔年迎來熱銷。

  楊峰介紹說,“兔子王”的原型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玉兔”。相傳,古時有一種怪病蔓延濟南,在月宮搗仙藥的玉兔將藥餅搗碎,投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中,喝了泉水的百姓很快痊癒,人們為感念玉兔,便在中秋時供奉一個泥塑的兔子神。“在北京稱其為‘兔兒爺’,濟南則叫‘兔子王’。”

圖為“兔子王騎虎”。 祁見月 攝
圖為“兔子王騎虎”。 祁見月 攝

  “兔子王”在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中屬於彩塑藝術,即以泥土為胎,飾以色彩。其製作工藝分為和泥、製胎、翻模、印模、開模、修胎、塗大白、開臉兒等10多道工序,30多個步驟。“我創作的‘泉城兔子王’系列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和泉水元素。”楊峰說,包括在“兔王”臉上,以篆書變形的“泉”字繪製臉譜,以及融入泉水景觀、詠泉詩文、泉名印章等,作品承載著濟南的城市文化。

  楊峰稱,將“玉兔”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虎、獅、象等瑞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這也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兔子王”底座下伸出一根長線繩,每每拉動線繩時,它的手臂和藥杵就一上一下地活動,併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更是廣受歡迎。

  “我的第一件作品是被一位來自新西蘭的遊客買走的,他說在他們國家兔子也有美好的寓意。”楊峰說。2006年,他參加了新加坡的一個文化藝術旅遊展,第一次將作品帶出國門,“兔子王”也在那次展會上被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帶向了世界各地。“很多外國遊客專門把‘兔子王’當成禮物帶回到他們的國家,我也希望‘兔子王’作為一個文化載體和符號,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圖為五顏六色的“兔子王”整齊的排列在展櫃中。 祁見月 攝
圖為五顏六色的“兔子王”整齊的排列在展櫃中。 祁見月 攝

  “‘兔子王’也體現了中華神話文化的五彩繽紛,從神話故事中,人們創造出許多生動有趣的形象,還將這些形象具象化,製成各種作品,點綴人們的生活,這些神話IP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楊峰說。

  “中國神話故事歸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類別,因其豐富的內容以及超現實性,自古以來就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並且為傳統非遺的各種藝術形式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造型參考。”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薑海濤表示,中國神話IP從形象到性格都有深入人心的鮮明特徵,有著龐大的“粉絲”基礎。以神話原型或元素作為特徵,從中挖掘並提煉出讓人產生共鳴的文化符號,融合現代審美理念解構進行再創作,做到體現背後的精神文化涵義,可以讓非遺真正實現活態的傳承與發展。

  薑海濤建議,未來可以在現代文化和數字技術的語境下,在尊重和保護非遺技藝的基礎上,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化遺產向創意資源的轉變,爭取用潮流的方式煥新傳統習俗,打造面向未來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兼具內容、視覺、品質和功能性,塑造具有全新的生活體驗和藝術享受的非遺作品、文創產品等。(完)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