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對於美國來說,如何在俄烏衝突中攫取最大利益,比烏克蘭是否贏得最終勝利要重要得多!
文 | 海上客
俄烏衝突近一年了。在2023年1月,北約內部似乎達成了一個新的共識——
要援助烏克蘭更多坦克裝甲車輛!

從援助烏克蘭反坦克火箭、防空導彈,再到準備援助烏克蘭更多坦克,這說明了什麼?在海叔看來,如果烏克蘭得到更多坦克裝甲車輛,特別是西方製造的坦克裝甲車輛,那肯定意味著俄烏衝突將升級,更慘烈的戰事即將到來!
1
在俄羅斯軍隊開啟“特別軍事行動”之際,似乎戰事是一邊倒的。俄軍特種部隊也好,空降兵也罷,似乎準備一鼓作氣攻入烏克蘭首都基輔。但之後,俄軍遇到激烈抵抗。直至如今,俄“特別軍事行動”幾乎已經聲稱是“保衛頓巴斯的特別軍事行動”。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俄“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可能已經變了。從最初的攻入基輔,顛覆烏克蘭澤連斯基政權,扶植親俄的烏克蘭政權,變為只為了將2022年秋天“公投入俄”的烏東四州妥妥地納入俄領土範圍。但對烏克蘭澤連斯基當局來說,其已經聲稱,要克複烏東四州,甚至克複克里米亞。

問題是,烏克蘭用什麼來克複克里米亞呢?
想要收複失地,當然需要進攻性武器。對於烏克蘭軍隊來說,無論如何擴軍,或者如何從西方得到諸如“海馬斯”甚至“愛國者”這樣的防禦性武器,都無法完成反攻的任務。如果烏克蘭真的希望反攻,唯有得到進攻性武器。其中,坦克裝甲車輛一定是重中之重。
烏克蘭原本是擁有諸如T-72等蘇製坦克裝甲車輛的。甚至,在東歐乃至在整個歐洲來說,烏克蘭的坦克裝甲車輛的裝備都是多的。海叔要說,烏克蘭的坦克裝甲車輛的數量,比起西方諸如德國、法國、英國等都要多得多。且烏克蘭自身仍保留了生產、製造、維修坦克裝甲車輛的能力。而譬如坦克的誕生地英國,如今其實已經喪失了坦克生產能力。
只不過,比起俄羅斯來,烏克蘭的這點坦克生產、維修、製造能力,仍顯得較弱。烏、俄對比的話,烏克蘭在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包括航空航天等軍工製造能力上,仍顯得較俄羅斯為弱。
2
但是,西方似乎有人希望擴大俄烏衝突的規模。也就是說,繼續拱火不斷。在當地時間1月19日,包括英國和波蘭在內的9個北約國家已經承諾,要向烏克蘭提供大量坦克,用以抵抗俄羅斯。

路透社的報導稱,根據一份聲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等國家提供的援助將包括數十套“毒刺”防空系統、S-60防空炮、機槍和培訓。而最為關鍵的則是,在1月20日於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舉行的北約防長會議上——
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聲稱,英國將向烏克蘭提供坦克,以及600枚“硫磺”導彈。在海叔看來,哪怕英國目前沒有坦克生產製造能力,但英國可以通過向美國等盟國購買,以及從自身軍隊中挖潛的辦法,湊夠援助烏克蘭坦克的數量。華萊士此言,似乎並非空談。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早在1月19日在接受本國媒體採訪時就表示,華沙可將其“豹”式坦克交給基輔而無需等待柏林的同意。此言何解呢?目前,在北約國家中,波蘭是擁有坦克裝甲車輛最多的國家。但其自身擁有的各類“豹”式坦克,本身是德國製造。德國是否願意將本國生產的裝備、賣給波蘭的坦克,用以資助烏克蘭呢?波蘭總理的話,很好理解。說白了,就是德國願意波蘭援助,或者不願意波蘭援助,波蘭終究是要援助的。

波蘭憑什麼有這麼大膽子?未來,其還準備從德國買貨嗎?
必須注意一點——
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德國國內是有著各種看法的,其中不少分歧。德國國防部長一職,也正因為德國國內的這種分歧,而產生了變動。此前擔任德國國防部長的克里斯蒂娜·蘭佈雷希特,在1月16日發表的有關她辭職的聲明中就明確稱,數月來,媒體對她個人的關注導致輿論無法客觀報導、討論德國的國防和安全政策。
海叔不知道蘭佈雷希特此言,究竟說出了哪些實話。反正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的下崗,與德國如何援助烏克蘭的國內分歧有關。而如今接替她擔任德國國防部長的鮑里斯·皮斯托留斯,似乎並不願意德國本身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走得特別激進。
要知道,在俄烏衝突之前,德國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有許多合作。在俄烏衝突之後,德國援助烏克蘭,本身也是自己在砍自己的胳膊。難啊!
3
對於俄羅斯來說,當然不希望烏克蘭得到更多西方坦克裝甲車輛。在俄烏衝突,也就是俄“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以後,俄羅斯本想一鼓作氣戰勝澤連斯基當局的武裝。可沒想到烏克蘭軍隊越戰越勇。某種程度上,這與烏克蘭獲得了不少西方先進常規武器有關。但好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直至如今,並沒有大規模援助烏克蘭先進進攻性武器,譬如坦克裝甲車輛。

如果西方大規模軍援烏克蘭進攻性武器,或可扭轉俄烏衝突的局勢。但比較詭異的是,直至目前,美國似乎都不願意很明確地認可向烏克蘭大規模援助坦克裝甲車輛。那麼,是北約的龍頭老大美國不願意烏克蘭一舉戰勝俄羅斯嗎?在海叔看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對於美國來說,如何在俄烏衝突中攫取最大利益,比烏克蘭是否贏得最終勝利要重要得多!
如果沒有美國的明確認可,烏克蘭顯然很難獲得真正的大批量進攻性武器!為援助烏克蘭坦克問題,北約內部之鬧僵,似乎並不令人感覺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