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元陽:重新修好廢棄的石碓 找回消失的粑粑年味兒

2023年01月24日20:19

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發達的商業網絡,覆蓋山鄉的每一個角落,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漸漸消失不見,許多小時候過年必須要做的事情,慢慢都不做了,儀式感帶來的年味兒,也就隨風而去了。

在雲南元陽,紅河岸邊,哀牢山深處,一個個坐落在山間的寨子裡,春節踩粑粑、吃粑粑是最有儀式感的事情之一。在漫長的曆史中,山裡的人們鑿石為臼,削木為錘,用長長的杠杆連接在一起。晶瑩的糯米蒸熟後,放在石碓中,一人踩著長長的木杆,一人蹲在石旁,此起彼伏,咣當咣當的舂米聲之中,孩子們蜂擁而至,等待著粑粑做好的那一刻。彷彿把年的音聲氣味,都留在了心裡。

齊心協力踩粑粑。張豔 攝
齊心協力踩粑粑。張豔 攝

只是,這樣的場景,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看到了,曾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石碓廢棄了很久,木杵破碎、杠杆朽壞,只有石臼還默默地蹲在無人關注的角落,偶爾出現在人們的回憶中。“我們很小的時候,踩好的粑粑,喜歡捏成小雀小鳥、葫蘆花果之類的,拿在手裡,就感覺到年味兒一下子來了。”元陽縣上新城村村民吳世竹說,吳世竹是位老手藝人,可以用粑粑捏出各種各樣惟妙惟肖的小動物,只是這門手藝,已經很久不用了。

今年有些不一樣,對上新城村的村民們來說,年味兒好像回來了些許。就在春節前,村里找出了廢棄依舊的石臼,又找木匠重新打造了木頭架子,最終花了兩天時間修好了石碓,在村里的公房中,搭建了一個公共的碓房。修好的石碓,成了村民新的“寶貝”,許多人全家出動,端著蒸好的香米、糯米,在碓房輪流踩粑粑。

老手藝人將粑粑插在竹葉枝上。張豔 攝
老手藝人將粑粑插在竹葉枝上。張豔 攝

踩粑粑是力氣活兒,年輕人站在後邊,有節奏地踩動杠杆,木質的舂錘起起落落間,米飯變成一團,經驗豐富的老人蹲在另一頭,在舂錘起落的間隙中,不斷地翻動米團。

吳世竹又有了展示手藝的機會,他捏了很多小兔子,小雞小鴨,成為了小朋友們的中心。香米粑粑搓成筒狀,多餘接頭的米團則扯下來在古老的木刻雕花模具上,壓成小塊的花紋粑粑,或者捏成小動物,用高粱粒做眼睛。糯米粑粑又有另一種做法,用芭蕉葉包成四方體狀,抹上細碎的蘇麻面,分成小團,用芭蕉葉壓成塊狀,香氣四溢。

香米粑粑捏成的各種小動物。張豔 攝
香米粑粑捏成的各種小動物。張豔 攝

成年人重溫兒時的回憶,回鄉過年的孩子們,則經曆了一場奇妙之旅。許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見到這傳統的民宿,他們自己動手,用粑粑捏一個小動物,拿在手裡,滿村子跑,這是他們從未有過的經曆。“明年還要來”,跟著父母回鄉過年的劉彥彤說。

在元陽,正月初一要吃粑粑,吃的方法很多,在火塘、火盆上放個鐵架子,粑粑放在上面,一會兒就會米香四溢,如果帶點焦糊味兒,能引動全家人胃口,烤熱的粑粑蘸點兒腐乳,就是回憶中的味道。也可以加點兒紅糖、自釀的甜酒,煮成糖粑粑。在過去,粑粑還是餽贈親友的禮品,走親訪友帶著自製的粑粑,是一件體面的禮物。如今,回鄉的遊子們,再一次告別鄉村,回到城市的時候,帶一份老家的粑粑,就是帶著一份不會褪色的鄉愁。

大年初一必須吃的紅糖甜白酒粑粑。鄧嬌 攝
大年初一必須吃的紅糖甜白酒粑粑。鄧嬌 攝

修復石碓的主意,來自上新城村村委會,也來自村民們的盼望。上新城村黨總支副書記沈昌奇說,“現在生活好了,可也很難再見到傳統的石碓了,人們過年直接買做好的粑粑,都是機器做的。所以我們想著,把壞了的石碓修好,讓大家有個懷念和回味的機會,也讓過年顯得更熱鬧一點兒。”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