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科創板日報》1月27日訊(記者 徐紅)地處江蘇最南端的絲綢小鎮盛澤,是江南有名的六大古鎮之一,絲綢生產曆史悠久,明、清時代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為四大綢都,自古就有“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美譽。
詩歌《盛澤》中寫道:“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人家勤織作,機杼徹晨昏”,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盛澤絲綢業的盛況。直到今天,盛澤依然以絲綢紡織為支柱產業,這裏不僅有著中國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更是世界工廠中的重要一環,各色面料在這裏輸往全球各地。
盛澤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2012年1月,作為全國首批“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盛澤拉開“強鎮擴權”的序幕,並在十年間以驚人速度,在荒蕪一片的青草灘地上拔地而起一座長三角小城。。。
“他們善於在危機中發現機遇,敢於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這被認為是造就盛澤如今繁榮的精神,也是刻在一代代盛澤人骨子裡的韌性。於是,《科創板日報》記者在這個新春走進一線,實地感受剛剛經受了疫情洗禮的這座小鎮,挖掘新春里的中國經濟縮影。
▌火爆依舊的春節檔觀影
電影消費是一個城市消費力量的標誌之一,而在過去十年,蘇州無論是電影消費還是電影產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據江蘇省電影局統計,2022年,江蘇年度總票房達30.1億元,占全國電影總票房的比重約10.01%,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分別以5.50億元、5.32億元、3.02億元分列江蘇城市院線影院票房排名榜前三位。
在蘇州,鄉鎮影院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線,也是票房“新引擎”。據公開資料,近幾年,蘇州一直在大力推動鄉鎮影院建設,目前全市鄉鎮影院覆蓋率已經超過70%。
2022年春節期間,蘇州電影市場票房超1.2億元,在全國城市票房排行中居第五位。其中,鄉鎮影院產出票房超5000萬元,占比逾42%。在全市票房排名前10的影院中,還有3家是鄉鎮影院,這其中就有位於盛澤的幸福藍海國際影城。
談起電影,這同樣是盛澤的驕傲。因為經濟相對繁榮,盛澤的影院建設和電影消費一直走在前面。一般的鄉鎮,正兒八經的電影院還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但盛澤的第一家電影院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就出現了。
目前在盛澤,除了最老的一家影劇院——盛澤世紀影城以外,還有近幾年新添的另外兩家高端影院——盧米埃影城和幸福藍海國際影城。
在很多城市,春節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新年俗,這裏也不例外。大年初三(24日)的下午,當《科創板日報》記者來到幸福藍海國際影城時,看到這裏人氣爆棚,有三三兩兩的年輕學生結伴而來,還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大家觀影熱情高漲。


今年春節檔電影涵蓋科幻、喜劇、諜戰、動畫、家庭、運動等多種題材,能夠更好地滿足觀眾多樣化的觀影需求。
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1月26日8時45分,2023春節檔(1月21日至1月27日)總票房(含預售)突破50億元大關。具體來看,《滿江紅》、《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分列春節檔票房前三位。其中,《滿江紅》總票房超18億元,《流浪地球2》總票房超16億元。
在幸福藍海國際影城,《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上座率和排片率最高的還是《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24日下午均在10場以上,25日全天也分別排了14和13場。
“滿江紅幾乎場場爆滿,還有熊出沒也是一樣。流浪地球當然也不錯。滿江紅是喜劇,劇情又比較感人,因此比較受大家歡迎。”有影城工作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我帶女兒過來看滿江紅,她說要看電影,但影片是我選的,我覺得流浪地球有可能看不懂。”有帶孩子過來的家長表示。
除了《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這兩部口碑最靠前的影片以外,《科創板日報》記者還注意到,雖然相對冷門,但《深海》在這裏也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青睞,“電影票比較便宜”成為大家選擇該部影片最多的理由,而“影片題材比較新”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整體票房不錯,但影院的工作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相比去年同期,今年的觀影人次稍少了一些,“主要是有些人選擇出遊了,然後返鄉的人也更多了”。數據顯示,盛澤總人口50萬左右,其中外來人口就有30萬多。
“所以,今年的消費者會被分流,不會像去年那麼集中。那些出遊的人可能會選擇回來後再觀賞電影。我們預計對於那些口碑較好的影片,在假期過後仍將延續火爆,檔期也可能會拉長。”對方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有券商指出,2016年-2022年,三四線城市在春節檔的票房占比持續增加,隨著春運返鄉,今年春節檔票房分佈會繼續延續下沉趨勢。
▌漸漸平息的疫情衝擊
因經濟活動活躍,人員流動頻繁,在防控政策調整後,盛澤緊隨周邊上海、蘇州等一二線城市,較早經曆了疫情感染高峰。但憑藉著相對豐富的醫療資源,加上已建有比較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目前小鎮已安然度過疫情壓力最重的時候。
在疫情最吃緊的時候,由於感染人數呈指數級增長,醫療機構收治壓力劇增,因此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分級診療方案,優化就醫流程,對患者進行分級分層救治: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生)處理,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疑難重症則轉診到上級醫院。
實際上,“分級診療”並非新事。自2014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後,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就是新醫改重點目標之一,其目的是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所謂分級診療制度,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三級醫院的鄉鎮之一,盛澤對分級診療的探索也走在了前面。江蘇盛澤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盛澤分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蘇盛澤醫院)建院自2009年,是一家三級新型綜合性公立醫院,也是吳江南部“健康醫療集團”的核心醫院。該院在將省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本鎮的同時,並向周邊鄉鎮及社區輻射。
據當地衛生系統相關人士介紹,在疫情中,疫苗的接種、重點人群排查、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等工作由盛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而江蘇盛澤醫院主要承接病人的救治。因此,小鎮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解決基本的就醫需求。
不過,在2023年的開年,當驟增的門急診與住院量對上無可奈何的減員,這裏也曾“忙到飛起”:放射科日均檢查量翻番,在原有2台CT的基礎上,應急啟動備用CT機器,每天完成CT檢查近600人次;輸液區應付不及,醫院協調加派人手支援;呼吸內科收治不及的病人,也分流到了其他病區。。。
“現在好多了,最忙的時候已經過去。”大年初四(25日)的上午,當《科創板日報》記者走進醫院,看到這裏秩序已恢復到曾經的井然狀態。

15層高的住院大樓,有腫瘤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等多個病區,但現在除了呼吸內科床位基本滿員以外,其他科室看上去已不再為疫情所困,連之前為陽性病人準備的防控病房也空置著。
“之前也收過他們(呼吸內科)的病人,但現在沒有了。”在腫瘤科病區,有醫護這樣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我們呼吸內科有50多張床位,現在基本還是出去幾個進來幾個。但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期,每年這個時候,我們呼吸內科其實都挺忙的,所以今年也不會覺得工作量有太大變化。”呼吸內科的醫護紛紛表示。

不過,不斷響起的呼叫鈴;“一床要吸氧”,一些偶爾飄來的隻字片語;還有偶爾哭著出來打電話的家屬。。。這一切無一不在說明,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疫情的傷害也需要慢慢撫平。
“當然,對我們來說(工作量)還是一樣,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就不一樣了。”電梯里,一位護士輕聲說,而心懷善良的人總是讓人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