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迎開門紅!消費全面複蘇,何時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023年01月28日16:45

  2023年春節假期消費迎來開門紅。多項數據均表明,消費迎來全面複蘇。

  根據文旅部最新數據,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3.08億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758.43億元,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

  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發票數據也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2%,其中,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同比分別增長10%和13.5%,生活必需品、家居升級類商品、旅遊服務等消費增長較快,返鄉過節帶動務工大省消費增幅較高。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春節假期的消費情況的確超預期,春節檔電影總票房超67億元,是曆史第二高成績,美團、京東、阿里發佈的數據也顯示消費複蘇強勁,主要原因是隨著防疫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居民累積的消費需求,特別是線下消費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再疊加各地促消費政策不斷細化落地,帶動了消費複蘇。

  春節消費強勁複蘇 疫情形勢穩定提振消費信心

  今年春節,年味濃了不少。北漂楊先生時隔兩年回到了南方小縣城過年,即便年初五,天氣降溫疊加小雨,大街上仍車來車往,晚上10點的縣城燈火通明,街邊美食店甚至將桌椅擺到路邊,迎接源源不斷的來客,小店的兒童玩具擺了滿屋,消耗著孩子們的壓歲錢,電影院里年輕男女出沒,也有全家出動觀影,晚上8點場最為熱鬧。“好久沒與家人團聚,也好久沒見過這麼熱鬧的春節了。”楊先生說。

  伴隨著春節的假日效應,消費呈現強勁複蘇。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部分外來務工人員返鄉過節,受此帶動,安徽、江西、河南、廣西等勞動力輸出地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3%、22.3%、16.1%和23.9%。

  一線城市消費也十分火熱,在北京,市商務局披露的數據顯示,假日期間,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企業實現銷售額50.9億元,恢復至去年同期(農曆日,下同)的98%,較2019年增長13.2%,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2531.1萬人次,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8.7%。

  在上海,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節日期間(2023年1月20日至26日)7天,全市線下消費支付金額達323億元,恢復至去年農曆同期的81.7%,環比節前(指2023年1月13日至19日7天)增速明顯提升11.8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業消費金額41億元,較去年農曆同期增長4.9%,線上消費支付金額198億元,較去年農曆同期增長9.4%。

  在廣州,西湖花市重啟點燃了北京路商圈的消費熱潮。以廣百百貨北京路店為例,自年廿八西湖花市開市至除夕當天,門店單日最高客流接待4萬人次,1月份,門店月累計總客流超過60萬人次,日均客流同比上升83%,比2021年上升43%,1月累計銷售同比提升30%。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總體來說,今年春節假期消費非常紅火,許多地方出現了久違的年味,多項官方數據表明,消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說明人們外出意願明顯增強,同時,餐飲、電影、購物、禮品、周邊遊、滑雪運動等各類消費都強勢複蘇。最為重要的是,不少人之前認為,春節期間人員大規模流動可能會引發第二波疫情,但目前來看,疫情防控形勢仍比較穩定,這也提振了人們的消費信心,其實,在度過疫情高峰後,人們的消費意願和信心都在回暖。再疊加這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後的首個春節,返鄉潮來襲,人們消費需求旺盛,種種因素都促成了今年消費打響開門紅的局面。

  張繼行則表示,各地促消費政策不斷細化落地,也帶動了消費複蘇。

  的確,春節前後,不少地區均出台花樣繁多的促消費政策,如江西,全省各級政府在春節前後累計發放消費券3.1億元,舉辦促銷活動1200多場,各類平台、商家促銷讓利近10億元;濟南市文旅局在春節期間也發放500萬元文旅惠民消費券,涵蓋景區門票、電影演藝、圖書報刊、非遺民俗、文創手造、傳統工藝品、“泉城人家”民宿等行業領域,領券下單享受5-7折不等的購物優惠;在天津,春節前夕安排了汽車消費補貼安排6000萬元,購車可補貼2000元到6000元不等。

  今年消費將呈修復態勢 何時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仍有待觀察

  過去一年,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消費表現不佳。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3.97萬億元,同比下降0.2%。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約為39.4萬億元,下降0.4%。去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2.8%。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出台多項政策促消費,擴內需。如2022年底,國家發改委就印發了擴消費、擴內需的中長期規劃的方案,對擴大國內市場、促進消費、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便利化消費場景,把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作了一系列安排。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5次提到“內需”,稱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且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2023年經濟工作表述下的首位。

  如今,春節消費已經打響了開門紅,全年消費會怎麼走?何時才能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付一夫表示,展望今年整個消費市場,仍將呈現平穩修復態勢,尤其是二季度,疫情邊際影響進一步減少,春節後,各行各業也投入到積極的生產經營中,再疊加去年二季度的低基數,今年二季度消費會迎來比較強勁的反彈,但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還有待商榷。

  “至於何時才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從數據來看,儘管今年春節期間旅遊消費旺盛,但仍只恢復至2019年的七成多、八成多的水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之前3年疫情對居民個人、家庭的財富以及消費信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影響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即所謂的疤痕效應,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恢復,參考其他開放時間更早的國家的經驗,他們的消費也沒有很快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大概需要一兩個季度甚至三個季度或更長時間來消化。”付一夫表示。

  張繼行則認為,今年消費將會呈現逐步恢復的態勢,但是何時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還要綜合看經濟走勢、居民收入走勢以及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的出台落地情況等。“之前我們判斷,疫情的‘疤痕效應’會對居民消費造成一定影響,但現在看來,隨著經濟的複蘇和平穩向好、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的進一步出台,消費信心會得到提升,這種趨勢會逐漸緩解。”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