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有研究顯示,65歲以上人士一年內跌倒的機會可高達三分一。莫非年老一定力衰,跌倒勢所必然?骨科專科陳少偉醫生表示,這是一種誤解,很多的長者跌倒其實是可以避免的。長者跌倒後骨折,後果通常較年輕人嚴重,即使接受治療後康復,活動能力很多時也不能完全回復到受傷前的水平,因此,預防跌倒非常重要。
陳醫生指出,長者跌倒、滑倒或被絆倒,最容易弄傷的身體部位是手腳和頭部。受傷的地方則視乎跌的方向、衝擊力及本身的防跌和防衛機制。通常跌倒時手會嘗試按地防衛,所以手腕很容易受傷;但若衝力太大或來不及反應時,則有機會傷及其他部分,如頭部、股⻣近端及肩膊等。

陳醫生憶述,有位年約七十多歲的獨居女長者,本身沒有太大的病痛,甚少會看醫生,只是膝關節有點退化,一天在家不小心被雜物絆倒後側身著地,導致左肩膊近端及左腿股骨近端不幸骨折移位,需做骨折復位及固定術,以減低痛楚和促進骨折復原。
「如病人只是單腿骨折,復康也會較快,一般來說術後第二天已可試下床走路,約兩星期已可用助行架自行走路,但因婆婆左手也骨折,只能單手使力,以致復健比較慢,活動能力也大不如前,所以,預防勝於治療,最好還是避免跌倒。」


因此,浴室要保持乾爽,可擺放防滑膠墊,或在適當位置加裝扶手,提醒長者要坐下才穿褲子。家居地板要避免凹凸不平、濕滑或散佈雜物,櫃的高度最好在長者雙手可觸及的範圍,避免需要「擒高擒低」。部分長者會半夜起床如廁,謹記保持通道明亮。

- 有些長者平衡力可能會比較弱,尤其是曾經中風、柏金遜症,或者認知障礙的患者,都會比較容易跌倒;另外骨骼和關節的問題:如長者的肌肉力量減弱、關節退化和寒背令重心前移等,都會增加跌倒的機會,因此要定期覆診和診治,有需要就要配備合適的助行器。
- 視力不佳:長者大多都會有老花眼,應找視光師佩戴合適的眼鏡,以改正視力,而長者又會比較容易有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病變等,都會影響視力,建議要定期驗眼,及早診治。
- 長者會比較容易頭暈,血糖過高或過低、姿勢性的低血壓及藥物的影響如:血壓藥、糖尿藥、安眠藥、止痛藥等都會有頭暈或困倦的副作用,若出現這些不良反應,應告知主診醫生,以看看是否可轉藥或調教劑量。
- 最後就是營養和運動,研究指出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除了有助骨骼的健康外,對防跌也有幫助,因為它同時有助促進肌肉及神經系統的功能;另外就是恆常適量的運動,而當中耍太極有助平衡力的鍛鍊,對防跌尤有益處。
Text: Suki

資料來源: healthyD.com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