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假期里,北京昌平流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靜悄悄。“乙類乙管”實施後的第一個春節,來這個京郊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的村鎮居民不足往日的十分之一。但醫療服務不會因為患者減少而懈怠,對於24小時值守在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者來說,患者少了,就是癸卯兔年的第一個好消息。
春節值班醫務人員24小時在崗待命
農曆大年初四,在昌平西部的半山區,上午的氣溫在-10℃左右,北複路位於流村鎮的核心區域,寬敞的路上幾乎見不到人,許久才有一輛車經過。
剛過9點,一輛黑色的轎車停在了北複路上的流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門前,58歲的姚琳(化名)在女兒的陪伴下走入中心,她記得自己最初感到不舒服是在幾天前,一睜眼就覺得天旋地轉,還伴著噁心。前一日,孩子們已經帶姚琳到區里的醫院檢查、開藥,醫生開了些注射液,這一日,一家人無需再跑到幾十公裡外的大型綜合醫院,輸液需求在鎮衛生服務中心得到滿足。
若非如姚琳一樣身體實在不舒服,村鎮中的百姓多是會避諱在這時候往醫院跑的——正月裡面“不找病”,日子還在“年”里,中心門口的厚重門簾幾乎一個小時才會被掀動一次,樓道裡面安靜得很。
當天在中心護理崗當值的是於佳,她接過注射液,把姚琳帶到中心一層的輸液室,手腳麻利地檢查、核對、穿刺、調速,兩三分鍾就把手裡的活兒逐一安排好。姚琳和女兒坐在輸液室的窗檯邊,藥液從輸液管的滴漏處滴落,身下的座椅墊是醫務人員怕椅面冰涼特意準備的,身後的暖氣也熱烘烘的。
於佳說,春節期間鎮上的人講究老傳統,來中心就診的老人較往常少了很多,但就醫服務不會因為人少而中斷,“我們中心24小時提供門診、急診服務,當天值班的醫務人員也要24小時在崗待命。”
家庭醫生全天在線提供醫療服務
輸液時,聽聞姚琳之前因頭暈噁心就醫,於佳拿來便攜式血氧夾,為姚琳檢測血氧飽和度,並介紹說這是中心最近常用的醫療器械。
今年1月初,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醫療保障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提升重症救治服務能力的通知》,提出鼓勵各區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氧氣灌裝服務,方便居民居家氧療。中心副主任賈美紅說,在《通知》發佈之前,氧療服務就是中心的日常服務項目之一。截至目前,中心下轄的流村鎮1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2個村衛生室,都配備了血氧夾、製氧機,“相比之前,我們設備更充裕,特別是覆蓋到了村衛生室,我們也在前期為村醫做了培訓和說明。”
村鎮老人是醫療健康服務的重點對象。流村鎮位於昌平西部,在太行山與燕山餘脈的交會間,這裏三面環山,269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包括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著兩萬人口。
賈美紅告訴記者,目前流村鎮的老年人數量大約占全鎮人口的35%,“今年冬天冷,有的年輕人會接父母到城區過年,再加上中心一直就有供氧服務,患者比較熟悉了,所以截至目前,大家對供氧服務的需求還未出現驟增或明顯的峰值。”
除了在中心值守崗位,於佳此前也承擔著衛生服務站的工作。在她看來,相對於中心,下級的站點、衛生室通過家庭醫生簽約及日常服務,對居民的身體狀況更加熟悉,他們的手機也是全天在線的,居民一些簡單的需要可以在第一時間被回應,這也進一步分解了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醫療機構可灌裝氧氣方便居家氧療
除了現場的供氧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流村多數衛生服務站也提供氧氣灌裝服務。
於佳記得,幾日前,有患者家屬一次帶來了五個氧氣袋,“等於是在過年前,為家裡有吸氧需求的老人提前做好準備。”氧氣袋需要遠離明火、放置在乾燥處,為了保證流量均勻,吸氧時可通過在氧氣袋上放置物品以增加壓力,每次為患者提供灌裝服務,於佳總得把這些細節叮囑一遍又一遍。
賈美紅表示,中心現場製氧和灌裝到氧氣袋的氧氣,本質上沒有區別,“患者在哪裡吸氧取決於其行動能力,當然也得遵循他自己的意願。如果對方行動方便,來中心會更便於醫生監測其身體狀況,通過觀察病人嘴唇的紅潤度等,我們獲得的信息也更加直觀。”
賈美紅說,春節期間中心實行領導帶班製,有行政人員24小時值班,醫療、護理、藥劑、掛號、防保等崗位人員在崗,每個科室也都有工作人員,為患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 關鍵字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