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由你負責撰寫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稿,你會怎麼寫?”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楊小軍給本科生佈置了這樣一份作業,沒有篇幅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融入專業知識。
這份“不按常規出牌”的作業一下子把學生們難住了。
儘管放寒假了,但楊小軍的思政課堂還未結束。在他的辦公室里,總能看到學生的身影,他們稱這間辦公室為“第二個家”。
“皮膚黝黑、肢體動作豐富、講話還帶著口音,每次上課楊老師都自帶幽默屬性”。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鍾業天的印象中,楊小軍是一位和學生沒有代溝的教授,“他的辦公室里有塞得滿滿噹噹的書架,桌上、沙發上全都是書,但無論我們什麼時間過去,他總能在角落里找出零食”。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就不能怕學生打擾。”每給一批新同學講課,楊小軍就要公開一次自己的微信號,如今微信好友已有上千人,他喊自己的學生為“小朋友”,他樂於和學生交朋友,甚至還會邀請學生到家裡做客吃飯,每一道菜都由他親自掌勺。
“要做一名好的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楊小軍用自己的奮鬥和人格魅力征服著一屆又一屆的青年學生。
經曆4次高考,他的“苦讀”就是一份思政素材
“要搞清楚學生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要精準定位,不能搞一刀切。”在楊小軍眼裡,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楊小軍發現很多剛步入大學的學生想到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很容易懷疑自己,不敢去面對、不敢去挑戰。
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並順利解決成長過程中的難題?每年的開學第一課,楊小軍都會送給大學新生一份“八字箴言”——“感恩、分享、奉獻、勤奮”。
讓學生理解並做到這8個字並不容易。在楊小軍看來,榜樣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教師自己不斷提升,才能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
楊小軍經常會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求學經曆。讓哲學與曆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姚智俐詫異的是,這位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教授”的老師,講起課來沒有一點兒保留,“他的思政課堂一貫是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帶領我們走出教室,走進生活”。
楊小軍1975年出生在偏遠的農村,當地教育資源不足,他參加了4次高考才考進湘潭大學。第一天報到,這位拎著蛇皮袋子的大學“新”生,還被人認成了學生家長。
“年齡已經很大了,也許就業是最好的選擇,但我並不想放棄讀書的夢想。”之後,楊小軍又一口氣讀完了碩士、博士。
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之前,楊小軍也收到過不少令人心動的工作邀請。那時,憑藉在校期間的優異成績和出色表現,西部某省想聘任他為副縣長。那天晚上,楊小軍失眠了。
“思來想去,我還是捨不得自己苦讀10年的專業,也捨不得當一名教師的理想。”留校後的楊小軍繼續“苦讀”,先後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和公共管理專業博士後工作經曆。
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歡的思政教師並不容易,楊小軍在2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有不少“碰壁”經曆。思政課氛圍不濃厚、課程被邊緣化、學生不重視思政課……
“剛成為思政課教師時,很多人認為我們從事的這份職業、所教授的課程,既沒有意思又沒有意義,當時的挫敗感很強。”楊小軍覺得,既然自己從農村走出來,寒窗苦讀多年才能在思政課堂與學生們相遇,那就要格外珍惜每一堂思政課。“起點在哪裡不重要,終點在哪裡很重要”是他經常告訴學生的話,他也會和學生說起自己的經曆。他堅持用粉筆寫板書,每次都滿滿噹噹,一節課下來常常大汗淋漓。
2022年,楊小軍被評為湖南省第二屆“最美思政課教師”。在他看來,思政課教師不止著書立說,還應以大愛情懷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課堂是一個可以互相成就的地方,思政課教師的人生價值體現在幫助青年學生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思政課和專業課不能割裂,我會緊隨00後的步伐”
“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每一名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和使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在楊小軍看來,要講準、講生動、講活,一定要融入大學課堂、融入校園文化、融入社會實踐。
開展演講比賽,組織學生成立碩博宣講團,參觀中國非凡成就展……楊小軍認為,一堂好的思政課需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還要輔以創新的形式。
“如果沒有緊緊抓住00後的特點,沒有講出青年想聽的故事、想聽的語言,就很難把課上好。”面對新時代思政課的新要求,楊小軍有了新目標、新方向,也讓湘潭大學的思政課堂更加生動。
去年4月,湘潭大學舉辦了一場“筆繪黨團史 百年正青春”藝術作品展,素描、剪紙、綜合材料、裝置藝術、泥塑……這些是藝術學院學生思修課的結課作業,也是楊小軍推動的“思政+藝術”模式的最新成果。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上下求索救國路》《百折不撓堅持真理》《舍“小”家為“大”家》《勤奮自主 敬業奉獻》……一幅又一幅展現中國共產黨百餘年來光輝曆程的畫作,在學生們一筆一畫的勾勒過程中被一點點呈現。楊小軍發現,同學們描繪得最多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
“在繪畫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入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曆史背景,才能傳達出畫作應有的底蘊和價值。”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範笑影通過查閱平江起義有關的黨史資料,發現當時彭德懷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這是她之前在曆史書中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卻是能夠反映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理想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蹟,於是她據此創作了油畫作品《平江起義獻私錢》。
早在2016年,湘潭大學就曾推出一本叫作《恰同學少年》的教材。每年9月,這本教材都會隨著錄取通知書一併送入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手中,由他們根據其中的紅色故事,描繪出一幅幅講述無產階級革命家家國情懷的畫作。
“思政課和專業課不是割裂的關係,我們希望兩者可以結合起來,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背題和試卷形式。”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楊小軍從“思政+藝術”出發,又陸續推動了“思政+社會學”“思政+機械”“思政+環資”等模式,同學們用社會學的知識講述工匠精神、大國製造,通過電影體驗、社會調查的方式讓學科融合……
“人人能講思政課,處處能有思政課”是湘潭大學的思政辦學理念,也是楊小軍思政課堂的育人目標。去年,楊小軍帶領全校的青年學生拍攝了全國首檔大學生原創百集思政短視頻《“百年百地正青春”大學生思政微講述》。師生們去感悟“南湖紅船再破浪”的紅色力量,去偉人故里體驗“韶山薪火永燎原”的豪情壯誌,去十八洞村見證“繡出家園處處春”的鄉村巨變,去橘子洲畔尋找“恰同學少年”的創新膽略……
“每一件作品在講述每個黨史故事同時,還融入了‘時代感’”。讓楊小軍深感振奮的是,每集視頻末端學生們都會設置一段“30秒讀懂現在的它”的固定環節,介紹地域或事件於“當下”的風採風貌、內涵意義。
“隨著越來越多的00後加入,思政課堂擁有了無限發展空間。”近幾年,楊小軍明顯感覺到思政課越來越受重視,教師教學、學生課堂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8年,湘潭大學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由楊小軍帶領20多人的教師團隊對思政教育進行更科學的規劃,這項改革讓楊小軍振奮,“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首先要從制度層面推動和理順思政課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或者戰略性”。之後,楊小軍又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推行多部門參加聯席會議、共建思政實踐基地……
“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碗水。我會緊隨00後的步伐,通過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導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楊小軍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1月3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