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返鄉日記”記錄熟悉而陌生的附近

2023年01月31日06:31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威戎鎮楊灣村,返鄉大學生和誌願者為村民書寫春聯。王毅/攝(新華社發)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威戎鎮楊灣村,返鄉大學生和誌願者為村民書寫春聯。王毅/攝(新華社發)

多年前給學生們佈置了一篇評論作業,寫校園內身邊的公共事務。一個特別擅長觀點表達的同學,本以為主題會很多,話會刹不住,但想動筆寫時,思緒卻莫名貧乏,不知該從何說起。她後來寫了一篇題為《你看雲時熱切,你看我時眼盲》的文章,反思這種“失語”:狂侃宏大概念,縱論網絡熱搜,對身邊事務卻熟視無睹。社會學家項飆稱之為“附近的消失”,年輕人往往生活在“極大事”(民族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和“極小事”(日常雞毛蒜皮)之間,對身邊與他者相關的普遍命題缺乏關注,形上思考與生命世界缺乏有機對話:外賣員過著怎樣的生活?姥姥姥爺為什麼會有技術恥感?煙火氣到底是什麼?

這個春節假期,我們繼續鼓勵大學生用“返鄉日記”記錄家鄉,記錄他們自以為熟悉卻陌生的“附近”。跳出書本概念之網,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去理解世界,用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去連接那些共同的價值:衰老、愛情、家庭、變化、韌性。我們邀請北大和人大的學生接力寫日記,記下返鄉的觀察和思考。桑塔格說,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於我們不接受這個世界表面所呈現出的東西。這些年輕人,跳出生活所熟悉的表象,用陌生化的視角去努力呈現被忽略的家鄉。

新春走基層,年輕的記者在“用腳採訪、用筆還原”中記錄著奮鬥者的年味,我們也很珍視大學生貼近泥土的行走和視角。返鄉,不只是在空間和身體上的回到家鄉,不只是社會時鍾的切換,更是“換一個角度看日常”的思想場所切換。很高興看到了年輕人對附近的思考,有的看到了“年輕人對衰老很陌生,把陪伴想得太雞湯”,有的看到了“消除技術恥感,用笨拙回應笨拙的努力”,有的看到了家鄉小縣城的巨大韌性。從接力的返鄉日記中選出幾篇獻給讀者,呈現年輕人“觸摸附近”的可貴思考!

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1月31日 03 版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