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晚上,阿強離家返城的前一夜,我倆圍爐夜話到淩晨兩點。阿強今年30歲,大學畢業6年,在華東某二線城市工作,有車有房。他為人和善,對家人更是孝順有加,平均一週給父母打兩三次視頻電話,每個月都往家裡快遞一兩次食品及日用品。在大家眼裡,阿強方方面面都好。
這個春節,他被多位長輩邀請喝酒。他不勝酒力,但因為不想被長輩們說清高,所以不得不去。赴了宴,各種打探如潮水般襲來:“有沒有碰到心儀的女孩子”“你家就你一個兒子,不能斷了香火”“你表弟小你三歲,但人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阿強覺得喝酒是表面文章,“敲警鍾”才是醉翁之意。
酒桌上的長輩與年輕人在文化程度、人生閱曆、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鴻溝,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迥異。對於婚姻,長輩們覺得這是“大事,非兒戲”,在酒桌上苦口婆心地表達出來,可以給年輕人一種群體性壓力;於年輕人而言,婚姻是“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我的幸福,我做主”。
酒桌上的衝突與矛盾,體現了現代性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博弈。年輕人是現代性的代表,長輩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對此,主流輿論的基本立場是求同存異,總體上鼓勵多元化,“我不想成家”“我不想要孩子”等新觀念被更多地尊重。但是,如果只有老一輩單方面的妥協,這種認知就能得到彌補嗎?
於社會進步與文明演化而言,沒有人的文明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類的發展與繁榮倚賴於人口的再生產。沒有人口,或人口銳減,或人口結構嚴重老齡化,一定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重創,對文明的良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於家庭建設而言,作為社會組織的基礎與末梢,家(home)、家庭(family)至關重要,兩者的基本特性是集體性與群體性,而不是個體與個人。作為“家”,人類學有一個詞叫“做家”或“造家”(home making),意指“家”不是自然形成的。一家人共同努力,才能營建親密的家庭關係,孵化出“家的味道”。
於個人發展而言,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快活,只追求自己輕鬆與灑脫,只注重個人享樂,只對自己負責,置家庭、民族與國家責任於不顧,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縱觀歐美、日韓等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曆程,它們經曆了去家庭化、無子化、少子化、低慾望社會等諸多結構性問題困擾,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尤其人口發展方面走了很多彎路。國人有人丁興旺、子孫繞膝、多子多福的傳統,這種傳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出生率下滑趨勢。春節傳統習俗不僅有繁文縟節的形式,更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基因,發揮著維持社會文化穩定的功能。
與此相關,政府與社會要為年輕人想結婚、敢生孩子創造條件,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細緻服務。在家庭建設層面,代際鴻溝還是需要正視與面對,避而不談地喝悶酒並不可取。長輩晚輩之間坦誠相待,以和為貴,才能家和萬事興。
(作者係廣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姚華鬆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0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