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魏皓亮:大灣區建設突顯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風景

2023年02月03日09:05

【編者按】

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來自廣東東莞的攝影師魏皓亮沿著流經城市的東江,一路向城市的外沿走去。在走向城市邊緣的過程中,他被眼前的景觀所吸引,漸漸的,每當眼前的景象與自己產生共情時,魏皓亮便停下來,長時間地凝視,然後拍下。由此誕生了這組名為《荒原》的系列。

該系列聚焦了東莞城市更新建設中容易被人們忽略的那些在不經意間消失的城市景觀,展現了灣區城市更新的圖景。十數年來,曾有許多攝影師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而作為成長在城市化和鄉村振興浪潮中的年輕人,魏皓亮也在尋找自身與所在的城市以及這個時代的關係。澎湃新聞採訪了魏皓亮,聽他講述他拍這些風景時的想法,以及城市更新建設和鄉村發展對他的影響。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你在《荒原》系列中拍下了許多介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風景,這些具有荒蕪、工業化質感的風景不同於人們印象中光鮮靚麗的城市攝影和喚起鄉愁的農村風景,它似乎呈現一種較為沉悶的感覺。你為何會被這些風景所吸引?

魏皓亮:其實會被這類“沉悶”的風景吸引的最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對邊緣事物比較關注的緣故,這種邊緣感貫穿了我相當一部分的作品脈絡。當那些留存我記憶的事物隨著城市的更迭逐漸“變樣”,消失的速率不斷加快時,一股源於內心深處想要去記錄的迫切感便油然而生。

我們的城市東莞地處港澳大灣區,城市更新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在這幾年始終並行,故城市和鄉村的交界處,成為了這個系列開始創作的立足點,這些地方大概率會出現一系列的消失和再現。我是一個念舊的人,與身邊這些不斷變更的事物一樣,我也是一個在不斷被時代淘洗的過程中選擇前行路徑的人。過去三年的生活經曆,或許本身也帶著一些沉悶的氛圍,我將這種平淡視為難得的讓自身沉澱的時光。在相對客觀地凝視中,我本身又是感性的個體,很害怕最終的“新城”會失去讓記憶“定位”的錨點,眼前的事物會在世人的冷靜中消失,所以從記錄到表達,是我的使命,我願意去做的事。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你在沿著東江行走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景觀並加以拍攝。你的目的是記錄,還是想要發掘眼前所見的與你自身的關係?如果是後者,具體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魏皓亮:這個系列作品時間跨度較大,從2016年開始到2022年結束,並在2023年會以新的形式和主題繼續拍攝。在這段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從客觀記錄到個人化的表達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

2016年,我還是一名新聞系的學生,在畢業之際拍攝了東莞市過年期間大量外來務工者返鄉後的城市風景,居民生活狀態和節奏的改變,並用文字闡述了景觀的“空”,生活節奏的“緩”之於這座城市和居民的意義。從那以後,每年的春節都會有一些圖像和文字的積累。

2020年碩士畢業前,我在求學、求職和求藝之間反複徘徊,恰逢當時城市面貌的變化極為迅猛,我決定開始整理並持續拍攝“荒原”,在圖像的量變中尋找新的創作路徑。從拍攝初期以凝望的客者身份寄情於景,到拍攝的後期階段與景觀互為“宿主”,完成了我即是荒原的表達。或許有觀眾會認為這種關係是小題大做,但對於我而言,是切身的體悟。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這些照片里幾乎沒有人的存在,這是客觀現場決定的還是你的主觀選擇?

魏皓亮:《荒原》這個系列的情感和細節大多都藏在土地和空氣中,我不希望一味靠近被攝對象,去營造一種“越近越好”的假象,一定的距離感能讓觀看的行為本身更冷靜,對所處環境氛圍把控更準確。在巨型的城市景觀面前,我嚐試削弱“人”的主導地位,重構兩者的關係,將人在體積的對比中無限縮小甚至隱去,從而在我和景觀之間,找到一條無障礙的情感通路。拍攝的過程中最有趣細節的莫過於那些看似平靜的畫面背後,寄存在現實景觀中的暗湧——我無法將固有的荒蕪摧毀,也難以忽視“荒原”之下可以預見的未來。對於城市而言,每一片荒蕪都是迭代更新中的機遇與挑戰,而我與城市的關係,像是在不斷的自省中共勉。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對於絕大多數未到過現場的觀眾,你是否期待著照片里的某種公共性與觀眾產生共鳴?

魏皓亮:《荒原》算是個人化創作轉向基於社會性問題創作的過渡性作品,我很重視這個系列的創作,也花了較長時間進行整理。如果把這組作品比喻成一個空間,那我希望這個空間內部有一條界線,一部分屬於私人,一部分屬於觀眾。

就我個人而言,藝術創作始終是矛盾的,矛盾點在於創作者和觀眾之間。起初的創作會覺得能引起觀眾共鳴有一些成就感,越多人產生共鳴就容易自我感動,久而久之便難得與自身對話。當下我在作品的編輯中儘量做到不去引導,能夠給觀眾一個開放性的選擇,無論是影像還是詩文的創作,我逐漸給它們施加一股向內的力,也給自己騰一塊空地,可以棲息。總的來說,我還是會期待照片內容的公共性與觀眾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平衡好我、作品和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畢竟攝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當作發現問題、反映問題的媒介,很難直接解決問題。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拍這個系列的時候,你是怎麼計劃的?又從哪些地方獲得靈感?

魏皓亮:開始拍攝這個系列的時候我就很清楚,當時已經坐上了中國當代景觀攝影的末班車,無論是作品展現形式,還是以不同形式劃分的大型題材,都已經被一眾攝影師拍的差不多了,唯獨粵港澳大灣區的景觀攝影作品還較少。偶然在城市徒步拍攝的過程中,發現了身邊的一些景觀正在悄然變化,有的只是表象發生改變,有一些已然消失了。這一次經曆也讓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把大灣區九座城市都走一遍,現在包含東莞在內,這個系列的創作已經涉足六座大灣區城市,產生圖像30000餘張了。

在日常的學習中,我也嚐試在跨學科理論知識的框架下整合出屬於這個系列作品的理論支撐,如杜塞爾多夫學派、新地形學、崇高美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都潛移默化地貫穿了整個創作過程。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成長在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發展的背景下,這兩者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魏皓亮:我住在新城區,鄉村的景觀更多是我的見聞,內心會比較嚮往自然。城市化讓生活更便捷,文明程度更高,城市向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邁進,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必然趨勢。對我生活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許多傳統手工流水線被智能化流水線代替,東莞的工廠逐漸從“製造”轉變為“智造”,這種智能化也逐漸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是生活週遭“自然痕跡”的減少給我帶來了一些衝擊,更多是人為創造的、規整和諧的、潮流新鮮的景觀,以至於越來越多的後生會將原本天然的風景視作奇觀,而將亮麗的、繁榮的、快速的城市樣貌視當作對城市的初始認知。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聞:在彩色攝影越來越主流的今天,你選擇黑白攝影的方式來呈現,而非彩色攝影,是怎麼考慮的?

魏皓亮:對於長期關注的專題攝影項目,我在開始籌備拍攝之前,準備工作分為四步:確定影調、明確尺幅比例、預判項目的可持續性以及尋找恰當的學術理論支撐。問題中提到的恰好是我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做好色彩風格的抉擇,除了作品最終得以定調,構建其整體性的前提,也是抒發作者情感,體現作者與作品之間相互關照的必要條件。

關於《荒原》這組作品,起初選擇以黑白的方式呈現,多少有一些遺憾,因為隱去了畫面色彩的同時,也喪失了許多表達的可能性。有人會認為用黑白去表現一組景觀攝影的作品,是為了在後期做圖編的時候“省事”,為的是用影調去平衡不確定的天氣因素和髒亂畫面。但我認為不然,由於我編輯彩色照片的習慣,是以拍攝過程中關注的重點色彩為視覺中心展開,所以在我編輯這個系列照片的過程中,黑白灰的關係反倒讓我在選擇單圖的時候,左右為難。但也正因為此,編輯結束後,我的工作方法也得到了完善。

總的來說,選擇黑白的理由有三:首先,縱觀攝影史和藝術史,黑白是“現場”所不能,是傳統繪畫無法“捕捉”和“複製”的,而攝影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獲取黑白影像,儘可能精準還原“實景”,起初我還以此作為區別於繪畫而相對獨立的有效標籤。其次,之前提到的“沉悶”景觀,或許有一種可能是黑白的影調賦予的,但另一種說法,正是它的不真實感帶來了我所需要表達的拍攝狀態——安靜及抽離。再者,從選擇黑白的影調開始,我的觀看方式便由掃瞄場景中的色彩轉化為分析全局的黑白灰關係,從景觀攝影本身的特點出發,黑白的影調能使畫面更直觀,線條更俐落,不會拖泥帶水。所以在反複的糾結過程中,選擇以黑白的影調作為表達方式,有得有失,可以說是致敬無心,觀者有意。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作者自述

將眼前的事物置於無聲的真空,將本體從現實世界抽離,一種令人窒息的靜謐,能讓我在屏息的同時重拾歡愉,使浮躁的心靈得到救贖。“未來”和“現在”,離不開現實的景觀——一片明日可及的荒原。

景觀對於我而言是存在潛意識里的情緒,被記錄的每一片“荒原”都曾經被我的情感棲息。項目確立之初,主要對東莞城市更新建設中容易被人們忽略從而在不經意間消失的城市景觀進行主觀呈現,不禁感慨留存在記憶邊緣事物的微弱存在感。偶然的機會,沿著東江邊往城市的外沿走,從逆城市化的行走路徑中看見了灣區城市更新的圖景。在專注與城市對話的過程中,體會特定場景氛圍的同時,也漸漸讀懂了城市內核與自我靈魂間微妙的疏離感。

求藝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如同我走向城市邊緣過程中看見的不同地景,每當產生共情時就不自覺地停下來,長時間凝視。那些看似平靜的畫面背後,是寄存在現實景觀中的暗湧——無法將固執的本我摧毀,也難以忽視“荒原”之下可以預見的未來。從隔空的求助、傾訴再到療愈的過程,讓我逐漸對眼前的景觀產生了依賴感和求生欲。在身份的反複確認中,“荒原”像是某種強勢的意誌降維後的產物引導著我的內心活動。後來索性把拍攝“荒原”看作是一場為內心“造像”,尋找平衡點的旅程——“我”即是“荒原”。

從最初的無力徬徨,到經曆扭曲、荒誕、衝突、矛盾後的重生,“荒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情緒的出口和某種寄望的路徑,表達當下面臨的掙紮現狀的同時,又憧憬著未來的豁然與堅定。在此,“荒”並不特指某種社會的原生表象,而是在靜候萌生的當下。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