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羅湖站有商戶整理貨品,迎接全面通關。
【橙訊】香港與內地今日全面通關,所有口岸不設人數限制,不用預約,無需核酸檢測。本港商界及旅遊業界均表歡迎,認為終於送走「寒冬」,香港可以朝着復常方向邁進,但由於封關已久,亦預期香港巿道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舊觀,呼籲特區政府須加強四方面工作,包括:「走出去」招商引資、發消費券促進香港內需、加強香港復常對外宣傳及對本港旅行社援助等,如此才能加快香港經濟復蘇。
施榮懷:香港一定要爭取新機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貿易發展局內地商貿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接受《橙新聞》訪問時形容,過去3年受到疫情影響,香港巿道「重傷」,各行各業都是「傷痕累累」,不論是地產、零售、酒店、旅遊等,都受到重挫,甚至是大家未必察覺到的商業項目,亦受到牽連。
「過去3年內地因疫情對人員往來採取嚴格限制,尤其是不少港人在內地有投資更是大受影響。」施榮懷指,過去3年巿況對內地或香港來說都是「寒冬」,不少港商在內地有投資做生意,內地出口轉差,香港亦自然差,而且過關後需隔離亦不方便港商往返,大大影響回內地投資管理。

施榮懷指,香港仍可推出消費券,帶動香港內需。資料圖片
隨着今日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施榮懷認為,這是大家期望已久,亦十分重要的措施,相信短期內香港的外來遊客會回升,但說要多久才能回復疫情水平,則難以預計。
施榮懷解釋,影響香港經濟回復到疫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各地大環境,歐美經濟已陷經濟衰退邊緣,如國際大環境不好,香港要獨力回復到疫前水平亦較難。他又說,高興見到特首在這時間四出奔波推廣香港,正如特首所說香港要有「新水」,不能靠原本巿場,一定要爭取新機遇。
施榮懷指,其次是內地,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業務往來已是分不開,所以內地經濟往後發展亦會影響香港。他強調,特首招商引資十分重要,吸引新投資者的同時,亦把部分離開的資金引導回來。「見到特區政府已做緊招商引資的工作,事實上內地各省巿人員亦已來港招商,香港一定要走出去招商,告訴大家香港已經復常。」
在對內方面,施榮懷認為,香港仍可推出消費券,雖然現在有大赤字,但如用得其所則能刺激巿道,帶動香港內需。他認為,5000元的消費券較為適合,亦可分兩期發放,如此則能有效刺激零售業。
施榮懷又說,特區政府在防疫方面亦可多走一步,目前仍有口罩令,認為可以撤銷讓巿民多些選擇,加快復常。

姚柏良指,旅遊業冰封三年,同業要重新啟動業務,極需特區政府扶持。資料圖片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向《橙新聞》表示,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對業界有提振作用,但不代表業務可以短期內復常至疫情水平,業界相信旅遊業務將會逐步回復,入境旅客上升,同時去內地團亦會重啟。他指,旅遊業冰封三年,同業要重新啟動業務,正面對多項難題,極需特區政府扶持,所以業界早前亦分別與特首李家超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面,反映業界需要及困難,希望特區政府能了解業界情況。
姚柏良:旅遊業界需政府扶持
姚柏良說,業界預料全面通關復常後,本港的旅遊業路仍漫長,不可能一年內便回復。他解釋,旅遊業受很多因素制約,如航空公司亦預計到今年底止,運力只可回復至疫前七成。除航班運力外,出境遊及入境遊都要看大環境,如過去一段日子,日韓遊似是已復蘇,但從近日公布的印花稅數據所見,實際只回復到三成,原因是有些地方限制航班,直接迫使航空公司把那些航班取消。他感嘆,旅遊業很脆弱,天災人禍,又或是政治因素也能受影響。他認為,目前只是旅遊業復蘇的起步階段,最重要是需要特區政府多向外宣傳,同時亦要扶持業界。
對於特區政府啟動「你好,香港!」全球大型宣傳活動,其中機管局與旅發局將向全球旅客共派發50萬張機票。姚柏良認為,活動有助向世界發出訊息,表明香港已走出陰霾及復常,把這個訊息帶到世界每個角落十分重要,因為香港除了過去3年經歷新冠疫情外,在2019年下半年亦經歷了社會事件,外國很多人對香港有誤會,都需要特區政府去解說實際情況。而現在香港已復常,亦更需要讓外國知道,香港已回復過去的模樣,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到來。
姚柏良又指,旅遊社與航空、酒店、旅遊巴、零售及餐飲等行業均環環相扣。特區政府對旅遊業的扶持及資助,是關乎整體產業鏈的發展,以帶動香港經濟再增長,因此建議政府提出積極的措施,扶助業界恢復業務。他說,業界早前提出「旅遊業配對基金」,目的是讓業界出外做路演拉客,由業界去做與由旅發局去做效果完全不同,因為業界是直接拉客。他又指,在疫情期間不少業內熟手員工轉職,所以配對基金另一作用是令配對企業能以具競爭性薪金吸引員工回來。
在疫情期間,本港有不少旅行社結業,其中老字號康泰亦敵不過「寒冬」,最後要結業及清盤。姚柏良表示,疫前本港旅行社數目約有1700間,至今約有1600間,當中有旅行社結業,亦有新開始營業,所以數字上似乎不太明顯,但可以說至今情況已穩定下來。他認為,老字號旅行社結業使人婉息,惟行業要轉營升級適應新環境,而最重要的是行業已見到陽光,業界要做好產品,為巿民服務。
圖:中新社
更多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