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退場,“地補”接棒,多地出台促汽車消費政策

2023年02月06日20:17

與此前“國補”的力度相比,地方政府的補貼金額、發放消費券金額等相對有所下降,究竟能實現多大的刺激效果仍需要評估。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宋豆豆 報導

進入2023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購置補貼政策曆經13年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隨著“真金白銀”補貼的離場,新能源汽車市場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成本壓力開始向車企和市場層面傳導。

1月以來,已有不少新能源車企推出漲價、降價、保價、鎖單補貼等一系列措施花式促銷鼓勵消費者買車,與此同時,多地地方政府接過“補貼”大棒,相繼發佈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政策,釋放汽車消費潛力。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自1月以來,已有包括河南、北京、上海、浙江、黑龍江、吉林、山西、雲南、海南、貴州、無錫、瀋陽、石家莊、天津等超過十個省市出台相關政策,或出台新能源消費補貼、發放消費券,補貼金額從千元到萬元不等,或延長購車補貼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接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鼓勵新能源汽車下鄉之外,相關政策也聚焦使用端,不斷優化汽車消費環境,包括給予新能源車在限行、牌照指標、停車費限免、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援。

“地補”接棒刺激新能源汽車消費

作為消費的“四大金剛”之一,汽車正在成為促消費的重點領域。

“汽車在社零總額中一直占10%的比例,買車就要燒油,如果加上油,這兩項占到社零總額的比例接近15%,所以說汽車作為‘四大金剛’之首是實至名歸的。”日前,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徐興鋒表示,商務部將重點抓好穩定新車消費、支援新能源汽車消費、繼續擴大二手車流通、暢通汽車報廢更新等四方面工作,“要通過政策激勵、舉措落實,讓汽車消費一直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從而發揮對整個消費的拉動和帶動作用。”

部委發力之際,地方政府也在加快政策的部署落實。

2月6日,河南省商務廳等18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的通知》,從擴大新能源汽車流通消費、繁榮二手車市場、促進汽車更新消費、加快發展汽車平行進口、改善和提升汽車使用環境、豐富汽車金融服務六方面提出多項具體政策措施。

事實上,早在1月初,河南就出台政策將購車補貼時間延長了三個月。在《關於印發大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穩定向好政策措施的通知》中,“穩定大宗商品消費”一欄里促進汽車消費被放在首位,提出將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對在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最高不超過1萬元/台,省、市級財政各補貼一半。

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的還有上海。根據規定,2023年6月30日前個人消費者報廢或轉出名下在上海市註冊登記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小客車,併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給予每輛車1萬元的財政補貼。這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多享受半年的補貼。

上海一新能源汽車銷售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補貼延長半年對客戶是一種利好,後續考慮置換的客戶也會增多。

除了延長補貼時間外,部分省市直接發放消費券。比如鄭州市決定將2023年汽車煥新季活動截止時間由2023年2月6日延長至3月10日,並增發1億元汽車消費券,其中燃油車消費券增發6000萬元,新能源車消費券增發4000萬元;瀋陽市於2023年1月10日至2月28日面向在沈個人消費者,發放1億元新春消費券,其中汽車消費券4000萬元;北京市大興區推出總計1500萬元的汽車消費券;天津市汽車消費補貼總計安排資金6000萬元;無錫市發放1200萬元新能源汽車消費券,其中純電動新能源汽車3000元/輛,其他動力新能源汽車1500元/輛(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山東省也宣佈,今年上半年將繼續發放2億元汽車消費券,支援消費者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燃油乘用車、報廢舊車購買新車,三種購車類型最高分別給予6000元、5000元、7000元消費券……

業內認為,汽車消費券能夠帶動觀望客戶提前消費,從而促進汽車消費持續升溫,充分發揮汽車消費在暢通經濟循環中的牽引帶動作用,釋放汽車消費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接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鼓勵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外,多個省市出台的政策也聚焦使用端,不斷優化汽車消費環境,包括給予新能源車在限行、牌照指標、停車費限免、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援。

《貴州省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中明確結合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行動,因地製宜新建、擴建、改建停車設施;河南省提出加快推進居住社區、停車場、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客貨運樞紐等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充電樁運營企業適當下調充電服務費;海南省表示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試點,鼓勵在礦山、港口、園區等場景的示範應用;浙江省提出指導各地依法優化新能源車輛禁限行政策,在上路權限、牌照指標等方面予以支援;鼓勵實施政府定價的公共停車場(點)停放新能源汽車當日首次1小時內(含充電時間)免費等等。

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預期向好

得益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爆髮式增長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援,“國補”退出後地方政府接棒、出台系列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或將激發市場潛力,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新能源汽車保持增勢。

中汽協預計,2023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達到2760萬輛,呈現同比3%左右的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預期增長35%;乘聯會預測,今年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總體將呈現同比微增態勢,預計全年銷量為2350萬輛,其中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為850萬輛,滲透率將達36%。

不過開年以來,受國補退出提前透支消費需求、春節假期、Tesla降價等多重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承壓較大,銷量有所放緩。1月造車新勢力交付量並未迎來“開門紅”,僅理想汽車交付破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哪吒汽車和零跑汽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環比下滑,零跑汽車下降幅度更是高達八成;傳統車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如廣汽埃安、極氪、AITO、嵐圖等也出現同比和環比下滑。

“各地出台支援政策,對於穩定市場消費以及優化消費環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促進意義,尤其是一些針對性的置換補貼,對拉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淘汰老舊車輛都有較大意義,所在區域市場增量明顯,有利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向良性市場化發展。”2月6日,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信達證券指出,考慮到2022年底購置稅補貼等政策到期,疊加春節假期消費需求的提前,預計年內乘用車銷量絕對值及同比增速均於1月觸底,後續政策刺激、消費回暖等共同作用下,看好車市回暖,預計銷量增速將於2-4月逐月回升。

多地陸續出台刺激消費政策背後是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態勢的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與此前“國補”的力度相比,地方政府的補貼金額、發放消費券金額等相對有所下降,究竟能實現多大的刺激效果仍需要評估。此外,從上述政策不難發現,地方補貼政策均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將如何長期保持增長,也是需要思考的課題。

有觀點認為,補貼不是萬能的,要講究時機和發展階段——若市場處於上升階段,補貼會形成杠杆效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市場由增量驅動進入存量調整階段,消費者購車的主要考量因素不再簡單是價格的時候,補貼的效應就會弱化。

“地方政府補貼的體量、規模和國補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很難彌補國補退出帶來的銷量損失。”崔東樹告訴記者,從週期來看,新能源汽車保持增長的核心依然要靠自身的競爭力、油電差價比以及更好的駕駛體驗等優勢去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實現有效的競爭,而單純依靠補貼實現增長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此前撰文表示,結合汽車市場發展階段、結構性趨勢性變化,以及面臨的主要風險,2023年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宜更多關注更新升級消費。

“當前在我國乘用車保有量中,車齡超過6年的大約有1億輛,已經進入更新升級階段。這些車輛每年更新1%,將拉動汽車銷量增速約4個百分點。促進更新置換需求加快釋放,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具有較大空間和彈性的政策發力點,甚至是中長期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重點。”王青認為。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