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18家企業獲融投資,涉及新藥研發、醫療器械等領域

2023年02月07日14:24

進入2023年,生物醫藥健康領域融資回暖。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上週(1月30日-2月5日),國內醫療健康領域共有18家企業披露融資情況,涉及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基因治療等領域。

18起融資事件中,基因療法公司至善唯新生物完成逾2億元A+輪融資,將用於現有的多個產品管線臨床推進和臨床前管線的拓展,以及公司人才團隊的擴展和完善。本輪融資由國投創業領投,磐霖資本及安信國生基金等跟投。至善唯新專注於重組腺相關病毒載體(rAAV)基因治療原創新藥開發,在高效的基因表達盒設計和載體生產優化方面擁有多項全球領先的專利與技術,在研管線涵蓋血液、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等多個臨床適應症。首個自主研發的用於B型血友病的體內基因治療產品ZS801已經於去年8月獲批臨床試驗,是國內首個獲批臨床的B型血友病原創靶標基因治療產品。

rAAV基因藥物是遺傳性、難治性重大疾病的剋星,有望實現“一針治癒”。至善唯新已建立了200L懸浮293細胞三質粒轉染的生產平台,正在開發成本進一步降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痘腺病毒生產平台。目前,至善唯新生物與瑞金醫院合作開發的高活力IX因子已應用在B型血友病治療的註冊臨床試驗,自主開發的高活力VIII因子及小型肝特異啟動子已應用在A型血友病的IIT研究中。

正是由於基因治療藥物有可能從根本上治癒一些常規療法不能解決的疾病,有望實現“一次給藥長期有效,甚至終身治癒”的突破性療效,同時也是國家“十四五”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CGT(細胞療法與基因治療)領域吸引了國投創業等投資機構的關注,除了至善唯新生物外,國投創業已經在該領域進行了多點佈局。

上週獲融資的另一家企業左旋星生物,則是為正處於爆發性成長期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提供突破性技術及全覆蓋解決方案的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22年3月,已基於細胞治療平台、病毒載體平台、mRNA疫苗及治療平台的多項臨床檢測服務。左旋星生物成立1個月後就宣佈完成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此次左旋星生物完成的是Pre-A輪融資,由經緯創投獨家投資,融資金額未披露,將用於拓展針對細胞基因治療產品的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生產及安全性檢測評估平台的升級與擴建。

醫療器械領域,華鵲景醫療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該公司專注於智能康複機器人及智慧康複醫療整體解決方案,成立不到3年,便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了上肢、手指、認知、言語和脊柱等多款智能康複機器人,並有多款產品獲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註冊證,擁有國內外發明專利等各類知識產權70餘項。本輪融資,華鵲景醫療將把資金用於產品規模化量產、市場營銷與品牌建設以及持續鞏固產品技術的領先地位。

另一家高端介入醫療器械研發商瑋沐醫療也獲得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沃永基金獨家投資。本輪融資將用於加速瑋沐醫療現有核心管線的臨床進展,早日實現產品商業化。瑋沐醫療於2020年11月成立,也是一家新成立企業,研發基於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高端介入醫療器械,專注於腫瘤、醫美、神經介入等領域,包括各種醫用微球及擴展器械、液體膠、水凝膠等。瑋沐醫療已經將靜脈曲張閉合膠、可載藥腫瘤栓塞微球等多款產品推向臨床試驗。目前靜脈膠產品已完成所有患者臨床入組,預計將在國內實現率先獲批。在醫美領域,瑋沐醫療也推出了“童顏針”微球產品,發力再生醫美市場。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恩康藥業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由謝諾投資獨家投資。恩康藥業是一家致力於創新抗癌新藥及藥物製劑研發的醫藥企業,以高選擇性新靶標抗癌藥物篩選技術為核心,致力於靶向DNA複製起始蛋白(DRIPs)原研小分子及核酸抗癌藥物的研發,已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5項,其中授權7項。恩康藥業首個創新DRIPs靶點First-in-Class(首創)一類抗癌藥物EN002凝膠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於2021年8月獲批開展擬用於治療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及癌前病變的中國1/2期臨床試驗,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

另外,恩康藥業與美國Eleison藥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吸入型脂質體順鉑用於肺部腫瘤的治療,於2021年11月獲得美國FDA的3期臨床許可,並於2022年初獲得中國3期臨床批件,恩康藥業正在啟動該3期臨床研究。

除了上述企業外,還有仙微視覺、定康生物、愚公生物、暖陽醫療、河絡新圖、迪賽諾生物、睿可泰生物、海源醫療、喜康生物、暖陽醫療、亞瑟醫藥、微構工場、億諾藥業在上週披露了融資情況。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王心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