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賣部》導演:北京胡同有“中國”也有“奇譚”

2023年02月07日15:05

系列訪談主旨:

2023年1月1日,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B站合作出品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上線了,八集的體量彙集了中國11位導演,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用不同畫風的動畫詮釋中國美學。目前,該作品已上線七集,豆瓣評分9.3。新京報特別專訪了這些優秀作品的創作者,聽他們分享背後的創作心得。

海報
海報

第七集《小賣部》記錄了一位北京胡同大爺的奇遇見聞,裡面表現出的北京文化細節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這種“地道”的表達源自導演和編劇顧楊和劉曠的耳濡目染,他們是對很有個性的夫妻,裸辭創業後兩人居住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住就是七八年。雖然十幾平米的家非常小,一開始確實有些不適應,但後來他們越住越覺得有意思。

胡同里的人世百態,小巷里的生活樂趣,這對喜歡藝術創作的他們來說是份難得的靈感來源。顧楊笑稱自己是“胡同藝術家”,她和劉曠在胡同里就這樣一邊居住一邊開始創作。2020年底,《中國奇譚》的總導演陳廖宇找到他們,聽聞他們的胡同見聞後,大家很快達成一致——創作一部以胡同生活為主題的短片,講述北京大爺的“奇遇”。

胡同里的煙火氣是兩位導演的創作靈感。

在顧楊看來,《小賣部》中的北京大爺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家對胡同是有刻板印象的,比如剛搬到胡同的時候,腦子裡想的就是大爺拿個茶缸子,日常聽個京劇,遛個鳥,並沒有想像到胡同里的生活會有多麼新奇。住在胡同里,遛彎兒的時候就發現這裏有很多有意思的現象——你會總看到大爺,也會見到有人拿著膠布補車蓋布,布下是一輛磨砂質感的車,非常酷。這裡面有很多離奇有趣的人和事,也激發了我們的創作慾望。”

《小賣部》上線後,很多人給這部短片取名為《北京大爺夢遊仙境》。在胡同里,他是個閑不住的人,雖然嘴上不饒人,但對鄰里頗為上心,他尤其對過去的“玩意兒”感興趣,多加保護和探究。故事里,他被小妖怪們領到了神奇的廟宇門口,在那裡,他日常關心的“物事兒”都活了過來,向他表示感謝。“現在的年輕人多多少少在工作生活上存在焦慮、緊張的情緒,胡同對我來說,有很強的治癒功能。你從這端走到那頭,每邁出一步可能會有花露水的味道、電蚊香的味道,再往前走會聞到炒白菜的味道,甚至前面還有個大爺跟你打招呼,這些讓你的緊張感逐漸消失,內心也變得特別溫暖。”顧楊說。

短片中,跟隨大爺的腳步,觀眾被帶入他的生活。

日積月累的見聞,讓顧楊和劉曠對創作《小賣部》充滿了靈感,他們希望用東城區銀閘胡同的大爺的視角,來展現老年人面對時代發展、新舊交替的內心故事,表現一種平淡但溫暖的生活。

從小生活在胡同里的大爺,因為要搬去樓房和孩子一起居住而要離開熟悉的環境。一邊是故土難離,一邊是要去新樓享受天倫之樂,再加上他所在區域的一座廟也要翻新,於是他就有了一個離奇的經曆。“我們認為胡同是一個很好展現‘奇譚’的地方,每一條胡同都有一個小賣部似的居民信息站,大家聚在那兒聊幾句,看象棋,圖個熱鬧。每次你走在胡同里,就會看到一個大爺坐在某個角落里,你會覺得他有一點孤獨,但同時他又很想和你說幾句話,和你交流故事。這是非常浪漫的日常,也有很奇妙的溫暖人心的感覺。”

坐在小賣部門口的大爺。

《小賣部》里的主人公楊大爺,是個典型的北京老大爺,愛嘮嗑,跟誰都能嘮上兩句,日常就是坐在小賣部門口,喝茶、看報、遛鳥,偶爾吐槽一下愛玩手機的小賣部店主。他熱心,愛保護胡同里的老物件,看似不太友善,但比誰都熱心。大爺一頭白髮,有一雙很粗的眉毛,有網友說像動畫《大耳朵圖圖》里的牛爺爺。顧楊介紹,楊大爺的形像是胡同里任何一個大爺的濃縮版,很多大爺身上的特色都融合在了他身上。至於又粗又彎的眉毛,來自胡同里很多大爺的“長壽眉”,他們希望給他一副生活化的面容。“我們在最初設計大爺角色的時候,就希望他是一個嘴上說話不太好聽,做事直來直去,但內心比較柔軟,是位樂於助人又心地善良的長輩。在創作上,我們也找來了專業的表演指導,讓每個動畫師都去演一遍(角色動作)。他們熟悉了真實日常後,做出來的人物動作神情就會特別真實。”

胡同里的物件兒都活了過來。

這次創作讓顧楊和劉曠慢慢意識到拓展中國文化的樂趣所在:“影片最後,與大爺在胡同里朝夕相處的石獅子、門把手、路邊的椅子等都‘活了過來’,它們會說話,想要跟大爺說謝謝。對大爺來講,即使新生活要到來,但他還是會將過去記在心裡,新舊兩者是可以共存的。這次我們也覺得胡同、文物、老物件等有足夠的魅力等著你去發現,它們一直都在。我們也希望將這類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主創對談——

新京報:不少評論對《小賣部》觀感是“舒服”,像水彩畫,在畫風確立上如何構想,技術上有遇到什麼難點嗎?

顧楊:難點其實是一個比較抽像的概念,除了新老風格的突破融合,我們還希望激發觀眾想尋找的心態,比如小時候做過的遊戲,給你一個圖冊讓你在其中找東西,這次我們也希望勾起觀眾的興趣。因為胡同的信息量很大,整體畫風就是五顏六色的,一旦他們發現一些隱藏的點或是彩蛋,會覺得胡同原來這麼有意思,這是我們做這個項目的出發點之一。

劉曠:畫風還是想基於角色的特點,其實,仔細觀察《小賣部》的畫面,你會看到一些“不規則”或是“不嚴謹”的地方,也是在很多先前的經典動畫上吸取了一些靈感經驗,然後再融入繪畫性比較強的風格中表達。純三維的話有些地方會缺少繪畫性,但純二維的話人物的表演質感也很難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於是採用了三渲二的技術,經過不斷測試,將人物表演與二維場景融合在一起,希望營造一種“動起來”的感覺。

人物表演與二維場景融合在一起。

新京報:《小賣部》最後的結局非常現實,但又充滿了夢幻,大爺將房子給了他的朋友們,這裏想給觀眾傳達什麼?

顧楊:短片有一個核心是“膩蟲喜歡向著光飛”,我特別喜歡這個現象。我們希望給觀眾一個圓滿且治癒的結局。片中大爺面臨著幾種選擇,他要搬離胡同去樓房,但內心又捨不得胡同,這是矛盾的,但他把胡同的房子給了“小妖怪”以後,大爺獲得了更多的愛。來來回回地周折,他放下了心結,衝破了孤獨,找到了陪伴。我們希望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也能獲得這份治癒,有一種“不傷你”的感覺,同時也和內心的落寞進行和解。最後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好的,胡同翻新,小賣部老闆有了生意,也不看手機了,大爺搬走了但每個星期都會回來看看,所有人都高興,我們想讓觀眾知道,生活自然平靜也會很美好。

膩蟲喜歡向著光飛。

新京報:配音也給短片加分不少,比如“哎喲喂”,“吃了嗎您”之類的方言表達都很地道,這次找到誰來配音?有拿給北京人設計或修改嗎?

顧楊:我們之前也考慮過用專業配音演員,但確實達不到最地道的北京味兒,怎麼配似乎都不是特別真實,有些演繹的成分。後來製作團隊找到一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青年到年齡大的,不用教,也不用刻意,他們就直接表達出生活狀態,非常貼合。在專業配音導演的指導下,讓這些素人配音演員隨意發揮,比如“哎喲喂”這些都是他們本色出演,按照大白話盡情地說,後期我們再來做修改。

胡同里的貓。

新京報:參與《中國奇譚》給了你什麼新感觸,對於年輕創作者來說,又是一個怎樣的機會和挑戰呢?

顧楊:首先上美影對製作給予的寬容度非常高,內容上、構思上、製作上都提供了極大空間,我們也在他們的精神影響下,努力超越自己,但不重複自己,最後合作達成的這個效果還是很滿意的。不僅是《小賣部》這個故事,製作之外我也覺得挺美好的,每個創作者都很愛這個主題和創作方式。《中國奇譚》對我們來說是個新的挑戰,也提供了舞台與平台,創作過程中大家都很激動,也希望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想法。尤其對中國文化是一次新的認識,更啟發我們想要表達的慾望。

大爺在胡同里的家吃炸醬麵。

新京報:關於胡同的故事和想法,還會繼續創作嗎?我們還能見到這個“北京大爺”嗎?

顧楊:我們會不停地創作,至少這一兩年我們也不會搬出胡同(笑),所以我們也一直在積累周圍讓我們有感觸的事情,想做更多新的創作。其實並不局限於北京的胡同,全中國各地的狹小生活空間,有的叫巷子,有的叫弄堂,這類狹小空間都是我們想要創作的題材源頭,所以肯定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