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滿意《施政報告》中的哪項措施?(最多可選16項)
新華社廣州2月7日電(記者徐弘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7日宣佈,該中心團隊牽頭完成一項鼻咽癌放療新技術研究,該技術可有效降低咽縮肌等吞嚥相關結構的照射劑量,在確保療效的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主任馬駿介紹,鼻咽癌的咽後淋巴結轉移發生率高達70%至80%,既往標準放療方案採用鼻咽癌全咽後淋巴結預防照射,該方案照射範圍大、毒性大,超過三成患者在放療後出現吞嚥困難。如何更加精準放療,咽後淋巴結哪些區域可以豁免照射,成為該研究焦點。
研究團隊發現,咽後淋巴結分為內側組和外側組,鼻咽癌咽後淋巴結轉移主要發生在外側組,內側組發生率不超過1%。這提示,內側組咽後淋巴結或可豁免照射。
在此基礎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相關團隊牽頭,聯合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的3期臨床試驗,比較了鼻咽癌內側組咽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與標準放療的臨床結果。
結果顯示,與標準放療相比,內側組咽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這一“減毒”技術,有效降低了咽縮肌等吞嚥相關結構的照射劑量,毒副反應明顯減少。其中,急性黏膜炎的發生率從79.8%降至67.7%,急性吞嚥困難的發生率從35.1%降至25.5%,晚期吞嚥困難的發生率從34.3%降至24.0%。同時,治療效果並未降低。
馬駿表示,採用鼻咽癌“減毒”放療的患者總體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該技術可使大部分鼻咽癌患者從中受益,今後有望改寫臨床鼻咽癌治療指南,惠及更多患者。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