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是對生命的深刻賦予。它不由基因驅使,而是一種慷慨的選擇。”2月6日晚間,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發佈了一篇《ChatGPT首秀金融界 ,招行親情信用卡詮釋“人生逆旅,親情無價”》的推文,再度讓這款人工智能(AI)軟件在金融圈又火上一把。就在此前一天,有券商曾用ChatGPT撰寫了一份行業研報,受到了專業分析師的好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2月7日就“當前應如何理財”等問題向ChatGPT進行詢問,該軟件回覆稱,“根據目前市場行情,建議客戶可以考慮投資穩健型基金、貨幣市場,以及科創板上市的創新型科技公司。”
ChatGPT在金融行業中的熱度迅速爆表,讓金融科技從業者看來到了人工智能應用“捲土重來”的架勢。業內人士認為,其對於文案撰寫等工作的創意性增強,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從金融機構具體業務的角度來說,目前仍缺乏真實可應用的場景,依然有待開發。
“對於銀行業務本身而言,現在的ChatGPT並不能直接應用到現有的業務中去,還需要面臨如何在細分場景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業務合規性、技術自主可控、數據安全等相關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車寧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ChatGPT無法取代具有原創性的、需要人與人強關係維護的相關工作,因此其無法取代市場深度的研究者、財富管理客戶經理等人群。
【體驗】
與ChatGPT交流理財:“標準話術”作答,自稱不能取代理財師
市場對於ChatGPT的期待相對較高,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銀行理財客戶經理的角色。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今日對此進行了體驗。
當詢問ChatGPT是否可以給出投資建議時,該軟件回覆稱,“可以,不同投資有不同的風險,建議按客戶目前所處的財務狀況和不同財富管理模式來合理安排投資組合”。

記者與ChatGPT交流理財。
ChatGPT建議,可投資穩健型基金、貨幣市場及科創板。它認為,基金投資可以減少投資風險,貨幣市場不受國內外市場大幅波動的影響,科創板上市的創新型科技公司有很大的投資價值,具有投資長期價值的優勢。

記者與ChatGPT交流理財。
而當被問及“今年是要多投資還是要多存款”時,ChatGPT認為,這關鍵要看自身的財務狀況,例如財力雄厚可以選擇,長期低風險的投資,例如銀行理財產品;若財務條件有限可以考慮低風險的存款。
“ChatGPT給出的建議很冷靜,但並未考慮客戶的風險偏好、資金週期、現有產品情況。ChatGPT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主要是在合理性下給出的相對正確的指令,只能算是標準話術。”某股份製銀行北京地區金牌客戶經理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這種交互過於“冷冰冰”了。而近年來銀行理財一直倡導的是“有溫度的銀行”,ChatGPT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交流所產生的效果,因此不會真的替代人。
對此,ChatGPT自己也有相同的判斷。在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問詢其是否會取代理財師時,ChatGPT回答稱,“不能,因為財務建議需要綜合考慮客戶的投資偏好、財務實力、投資曆史等多個因素,而AI不可能完全代替理財師對客戶做出準確判斷與投資建議”。

記者與ChatGPT交流理財。
【影響】
人工智能“捲土重來”能帶來什麼?相比當前人工智能想像空間較大
對於金融科技行業而言,ChatGPT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並不陌生。在2018年,人工智能就曾在金融領域“殺瘋了”,多家銀行、互聯網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不斷開發人工智能的運用,如今這項技術在智能客服、智能風控等領域均有相對成熟的應用場景。
這一次,ChatGPT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捲土重來”,為何會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ChatGPT在銀行文本生成類工作場景中具有一定的應用潛力。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曄林表示,對於在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完成電子化、網絡化和終端 化轉型,正處於智慧化轉型進程中的商業銀行來說,ChatGPT及其底層的文本生成技術和強化學習技術可能成為不容忽視的科技力量。
在李曄林看來,ChatGPT可在銀行的前台經營部門中得以應用。通過在ChatGPT中輸入某大型銀行線上客服頁面提供的熱點問題並對二者提供的自動答覆進行對比,可以看出ChatGPT的優點之一是有強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同時,在中台管理部門的應用中,ChatGPT 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數據管 理和自動化流程功能,使其在計劃財務、渠道運營、授信管理甚至戰略規劃等領域都 具有應用潛力。
車寧認為,ChatGPT所展現出來的創造性,讓金融行業人士看到了更多人工智能發展的可能性。如將ChatGPT與元宇宙等概念相結合,則可能創造出來的是一個更加具有“智慧”的數字虛擬人,與之對話則擺脫了此前人工智能產品輸入固定文本的模式,其可想像空間相對較大。
【考驗】
ChatGPT進入金融行業考驗重重:落地門檻高、存風險隱患
儘管ChatGPT在商業銀行前中後台多個部門和崗位都具有應用潛力,但多位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實際落地的門檻較高、技術難點較多且明顯存在風險隱患。
“ChatGPT想要真正進入金融行業卻需要面臨重重考驗。”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ChatGPT並非萬能的,目前所展現出來的能力主要在文本的簡單處理上,但真正原創性的、需要人與人交流的工作卻無法替代。
除了理財師這類人與人交流的職位無法替代之外,金融監管專家周毅欽還指出,當前ChatGPT給出的建議和研究報告,主要是簡單的結論性的內容,以及其強大的搜索和整合的能力。但對於需要專業知識進行論證、需要曆史經驗去推敲的工作,ChatGPT無法完成。因此對於真正具有原創性的工作,ChatGPT無法替代。
“ChatGPT所代表的這類更 ‘聰明’的人工智能技術,目前暫時還未能找到具體的落地應用場景。”車寧認為,如果沒有下沉到某個業務的戲份場景中去,其更“聰明”的作用就沒有發揮出來,不能真正帶來業務模式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
合規性、數據安全等也同樣是ChatGPT必須面臨的難題。
李曄林指出,從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來看,ChatGPT的開發者OpenAI 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優勢,銀行與技術提供方之間存在的技術壁壘導致其在銀行落地應用的安全性存疑。與此同時,由於技術本身具 有可拓展的性質,其此前涉及的作弊、剽竊等倫理問題可能在商業活動中被放大。
車寧亦認為,如果將ChatGPT技術應用於銀行具體業務中,可能存在客戶信息是否會被泄露、信息來源是否合法合規合乎倫理、是否滿足個人信息保護中諸如刪除權的實現等一系列信息安全問題。而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近期是否有能力打造一套與自身具體業務無縫對接且能真正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合法合規且自主可控的ChatGPT系統機制依然存疑。
“ChatGPT沒有開放標準化的知識庫接口,商業應用落地存在壁壘。”李曄林OpenAI在開發和訓練 ChatGPT 時使用的公開互聯網知識庫包羅萬象,理論上可以解決公域使用場景下的所有文本生成問題,但是在銀行業務和經營中的使用涉及各類內部知識,包括數據、管理制度、工作規範等等,要在實際應用領域獲得大量語義數據並進行大量訓練,初始使用成本極高。
不過,李曄林建議,銀行業應高度重視其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下一步技術突破的走向。在實踐上,為了將人工智能系統和智能語言模型真正應用起來,銀行可以深入探討評估智能文本生成技術在渠道、運營甚至風控場景下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行性,嚐試在合理範圍內適當加大科技投入,探索相關技術的開發和使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